小米YU7推出“暈車舒緩模式”,坐電車終於可以不暈車了嗎?

6月26日,小米在北京舉辦了“人車家全生態”釋出會,小米YU7、小米MIX Flip 2、小米AI眼鏡等眾多新品亮相。
作為小米首款豪華高效能SUV,小米YU7的外觀設計、價格、使用者體驗等都引發了關注。而在眾多效能中,小米YU7推出的“暈車舒緩模式”,更是吸引了眾多暈車人士的注意。
根據小米汽車官方資訊,小米YU7“透過動力輸出、能量回收和底盤懸架的專屬調校,開發了暈車舒緩模式,該模式下加減速更舒緩、過彎更平穩、有效降低刺激感”,在前期試驗中經醫院試驗表明,暈車發生率降低51%,暈車發生時間延遲16%。
小米YU7推出“暈車舒緩模式”丨小米汽車
在各種社交媒體上,很多人也抱怨“一坐電車就暈車”。相比燃油車,電車真的更暈車嗎?可能的原因是什麼呢?真的能靠車輛改進防止暈車嗎?
 電車上,暈車可能更嚴重 
暈車是暈動症的一種,其他還包括暈船、暈機甚至是暈娛樂器械。
暈動症發生的確切機制,其實還不完全明確。目前主流醫學觀點認為,出現暈動症主要是由於身體不同部位傳遞給大腦的“運動資訊”有衝突。大腦對人體運動狀態的估計主要是靠前庭器官、體感以及視覺等,當人主動運動時,來自各方面的運動資訊通常是一致的;但被動運動時,這些資訊就可能出現衝突,從而引發暈動症,具體症狀包括頭暈、噁心、嘔吐、面色蒼白、乏力、出冷汗等。
暈車是暈動症的一種丨圖蟲創意
有資料顯示,相比燃油車,電車乘客自我報告的暈車發生率高出10%~30%。而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者收集了中國內地639份有效問卷,結果表明儘管電車的暈動症發生頻率沒有高於燃油車,但引發的暈動症症狀更為嚴重。
總的來說,電車可能更容易造成嚴重的暈車,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目前並沒有明確的結論。
其中一種猜測認為,這種現象與“經驗依賴”有關。電動車越來越受歡迎,但生活中燃油車仍然佔據主要地位,司機、乘客都與燃油車有著更長時間的相互適應,因此更熟悉這類車的“線索”——比如發動機的轟鳴聲通常意味著“啟動”或“加速”,人的大腦也會線上索來臨時對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有心理預期。
研究指出,當能夠預知即將到來的運動時,可以一定程度緩解暈動症。如果曾經習慣於乘坐燃油車等非電動汽車,大腦已經習慣於根據發動機轟鳴聲、發動機振動、扭矩等訊號來理解汽車的運動,也就是“有經驗”。然而對於首次乘坐電車的人來說,大腦需要適應新的運動環境,由此可能增加暈車的感覺。
電車丨圖蟲創意
另外一種猜測是,電車的獨特功能再生制動(RB)技術可能是加重暈車的一個重要因素。再生制動是電車的一種能量回收技術,在傳統制動過程中,車輛的動能會透過制動裝置轉化為熱能散失掉,而再生制動系統則是將車輛在制動時的動能轉化為電能,並將這些電能儲存起來,供車輛後續使用。高級別的再生制動可以最大程度地回收能量。
2024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讓16名暈動症患者進行了道路測試,發現高級別的再生制動可以誘發暈動症,該研究還發現,當使用高級別再生制動時,提供聽覺運動提示可以減輕暈動病。
此外,如今不少電車都配備有各種螢幕。而車輛內部日益增多且尺寸不斷增大的螢幕,也被認為可能和暈動症的發生增加有關。螢幕向用戶提供大量視覺資訊的同時,也減弱了他們獲取車輛外部景象(與其他感官統一的、“正確”的視覺訊號)的能力,這可能增加暈車的風險。
 小米YU7的“暈車舒緩模式”管用嗎? 
小米汽車官方資訊顯示,小米YU7進行了“動力輸出、能量回收和底盤懸架的專屬調校”。上文的再生制動就是一種能量回收技術,能量回收與動力輸出直接影響著電車的加速減速過程,與暈動症的發作密切相關。如果開啟“暈車舒緩模式”後,電車的加減速更舒緩、刺激感降低,有可能使暈動症患者獲得更好的乘坐體驗。
懸架系統是汽車底盤的關鍵部件,具有緩衝和支撐等功能,決定著車身震動、晃動、側傾、點頭和後仰等運動的幅度。有研究提示,乘客暈車的不適程度與車廂的縱向振動及俯仰運動有關。因此,底盤懸架的調校也有減輕暈動症的潛力。
至於小米YU7“暈車舒緩模式”對個人暈車發生可能和發生時間的影響,還有待各位乘客親身進行體驗。
其實,在防暈車方面,小米不是第一家推出相關功能的企業。比如今年3月,東風日產也曾為電車推出“全域智慧防暈車模式”,其發言人提到,起步加減速、巡航和勻速行駛、過彎時,車的智慧系統都會透過一系列操作讓車更平穩、減少振動、減少側傾等,以防止暈車。
暈車確實令人難受,但現代社會我們離不開這種交通工具丨圖蟲創意
暈車確實令人難受,但現代社會我們離不開這種交通工具。如今電車更是越來越常見,2024年全球新車的22%是電車,而2023 年這一比例為18%,資料還在增加中。
車企能關注到使用者防暈車的需求是好事,如果沒有有效的手段來緩解電車中的暈車現象,加重的症狀最終可能會導致部分消費者拒絕接受這類車。不過,車企採取的措施對於個人情況的改善仍然可能有差異。如果難以適應又不得不經常乘車,那麼也有很多有效的預防措施可供選擇,比如坐車時選擇靠前的位置、坐車前不吃或少吃油膩或氣味過重的食物、條件允許的話開窗通風,嚴重暈動症患者還可以使用一些藥物來緩解症狀(如茶苯海明)。
(除了小米,蘋果也為防暈車做出過努力,點選檢視文章《蘋果iOS 18新增的防暈車功能,效果到底咋樣?》)
參考文獻
[1]Ouren X. Kuiper, Jelte E. Bos, Cyriel Diels, Eike A. Schmidt. Knowing what's coming: Anticipatory audio cues can mitigate motion sickness. Applied Ergonomics.Volume 85,2020
[2]Xie, W., Wang, Z., Jiang, Y., Huang, C., Wang, J., & He, D. (2025).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Regenerative Braking and the Auditory Cues for Alleviating Motion Sickness in Electric Vehic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1–13. https://doi.org/10.1080/10447318.2025.2499155
[3]https://theconversation.com/how-electric-and-automated-cars-are-aggravating-motion-sickness-204790
[4]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ng-interactive/2025/jun/21/electric-vehicles-carsick
[5]https://personal.hkust-gz.edu.cn/hedengbo/assets/publicationPDFs/Xie_TRB_2024a.pdf
[6]Xiangping Wu, Yongjun Pan, Gengxiang Wang, Liang Hou. Pitch motion suppression of electric vehicle active suspensions based on multibody dynamics.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Volume 198, August 2024, 105667.
[7]Deng Z, Yuan K, Xiao X. Investigative examination of motion sickness indicators for electric vehicles.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D: Journa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2024;0(0). doi:10.1177/09544070241251521
作者:黎小球、代天醫
編輯:odette
封面圖來源:人車家全生態暨首款SUV小米YU7新車釋出會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