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媽又給我接“義診”了。
老家一親戚,說老是犯頭暈,天旋地轉那種,當地醫生說是“眩暈症”,問我,“眩暈症”是什麼病,怎麼治。
我說,沒有這個病。
“啊?”
我彷彿看到了對方張大的嘴巴。
好吧,這個回答有點“譁眾取寵”的感覺,我來解釋一下。
2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眩暈是一種症狀,本身不是一個診斷。
一個人眩暈去看醫生,如果被診斷為“眩暈症”,那這個診斷其實沒有提供更多的價值。這就和疲勞、乏力去看醫生被診斷為“X虛X虛”一樣,本質上依然停留在文字遊戲上。
如何診斷才能提供更多的價值呢?要尋找眩暈的原因,不同的原因會提供不一樣的解釋,也有不一樣的治療方法。
3
如何找原因?這要從眩暈的本質說起。
眩暈的本質,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雙側前庭系統發出的資訊不對稱,給大腦造成了一種你在運動的錯覺。
沒錯,眩暈就是運動錯覺——你身體沒動,但大腦以為你在動;或者,你只是正常走路,但大腦以為你再做“轉體側翻”,於是你就感到“天旋地轉”。
這個話題延伸開,可以討論“人類感受的世界是絕對真實的嗎?”以後有機會講,今天繼續講回眩暈。
如何理解“雙側前庭系統的不對稱”?舉幾個例子。
先說正常情況。
此刻,你正在盯著手機螢幕,閱讀這篇文字,一切正常,你沒有眩暈。這是因為,你的頭部是靜止的,雙側內耳裡面的前庭感受器發出的神經衝動是一樣的,大腦接受到的資訊是兩邊對稱的,大腦判斷:你沒動。(是的,耳朵不僅僅負責聽力,還負責感受你頭部的位置。)
好,我們繼續。
這個時候,突然有人在叫你的名字,你抬頭一看,是多年未見的好友,於是趕忙站起來,快步走過去,中途被一塊凸起地面的磚絆了一下,差點摔一跤,穩住平衡後,繼續向前。
從抬頭,到起身,走路,到“差點摔一跤”,整個過程的運動都被雙側內耳裡面的前庭感受器所感受,且在身體不平衡的時候,雙側的刺激程度不一樣,一邊刺激另外一邊抑制,這種“不一致”讓大腦判斷:你在動,你在擺出“奇怪”姿勢。
在這個過程中,前庭和視覺(眼睛)連線,讓你可以邊走邊盯著你的朋友看;前庭和脊髓中的神經細胞相連線,讓你可以維持直立的行走姿勢,哪怕是在被磚頭絆了要失去平衡的時候。前庭和小腦連線,可以讓整個調節過程變得“非常絲滑”,以至於你都覺得這一切都是如此平常。
正是因為如此多的系統在精密配合,你在動的時候也依然不會感到眩暈——沒有錯覺。
4
剛才提到的這些結構——內耳前庭感受器,小腦(包括經過的腦幹)——就是維持你平衡、保證你可以做各種體操姿勢的關鍵。如果任何一個部位在結構或功能受到損傷,那就無法保證你的“平衡覺”了,導致的主觀感受就是:眩暈。
於是,接下來找原因就要從這些結構中排查——定位。關於神經內科醫生是如何思考(定位診斷)的,有興趣可以看這篇:遇見疑難病的時候,神經內科醫生的腦子都在想些什麼?——醫學思維演講文字稿(節選)
幸運的是,不同結構的損害造成的症狀特點不同,我們可以根據眩暈的特點來倒推“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說回老家親戚,她在電話裡說,自己是在晚上躺下睡覺時,頭剛挨著枕頭,就開始“天旋地轉”,然後不敢動。只要不動就不暈,只要一翻身或起身,就開始“轉”。整個過程中,除了噁心想吐,沒有其他症狀。
經常看相關科普的朋友,應該和我一樣,會很快想到一個病:耳石症(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耳石症可以說是眩暈門診最常見的一種眩暈了(注意,不是頸椎病,別老冤枉人家頸椎)。
耳石症的原因,是一側內耳裡面的碳酸鈣結晶(俗稱耳石)掉了,然後在負責感受運動的“半規管”裡滾動,造成那一側的前庭神經發出了和對側明顯不一樣的神經衝動,這種不對稱讓大腦以為你在做某種大幅度的體操動作,但事實上你並沒有,你只是翻了個身,抬了個頭而已。這種錯覺就是“眩暈”。
對於耳石症,治療的首選方法就是復位——把“石頭”轉回去。目前用的最多的手法是“Epley手法”和“改良Semont手法”。研究發現,85%的患者只需單次手法(做一次)就可見效。
“看哪個科?”
耳鼻喉科和神經內科都行。不過,老家親戚的問題是,她在當地肯定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跑一趟市裡或省裡的三甲。我建議她,在去之前,先去醫院官方網站看一下,或者打下預約電話諮詢一下,說下自己的情況和想問的問題。
如果行不通,那就繼續在家歇著,硬扛。耳石症雖然暈的厲害,但終究是良性的疾病,這種眩暈就算什麼都不做,很多人也會慢慢恢復,只是時間比較長,平均時間大概需要39天(如果是後半規管耳石的話),如果運氣還行,是水平半規管耳石,半個月估計也會自己好。
5
剛才說的“耳石症”,發病部位在感受頭部運動的內耳,屬於前庭系統的最外圍部分。再往前走一點,就是負責傳導這種感受的“前庭神經”了(第Ⅷ顱神經)。如果這段線路(單側)受到刺激,也會造成眩暈。最常見的就是前庭神經炎了。
前庭神經炎被認為是病毒性或病毒感染後的炎症性疾病,特點是突發、持續(和翻身關係不大)性眩暈。
前庭神經炎本身是自限性的,多數人都會完全康復,所以重點不在於怎麼治,而在於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層面:排查腦幹、小腦問題。理由是:它們的表現有時候非常像,而後者是中樞性的病變,如果識別不及時,可能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對於如何鑑別,這個說起來就複雜了。不過,對於非專業的普通人,你需要知道的是:如果你的眩暈是突然發生且持續存在,不動也暈,動起來更暈,那就不要自個分析了,去醫院交給醫生處理。
當然,如果不僅有眩暈,還有說話不清楚,或者一側面部或肢體麻木或乏力,那就很可能是腦幹問題了。
6
上述中,腦幹和小腦的問題屬於中樞性眩暈,聽到中樞,多數人的反應是“好嚴重,不得了”,但在眩暈裡,有一類眩暈雖然也是中樞性的,但總體上也並不嚴重,它的特點也是發作性的,不發作的時候也非常好,和正常人一樣,很多時候和之前說的耳石症很像,但“命運”比耳石症更慘——更容易被漏診。這種眩暈就是:前庭性偏頭痛。
在因發作性眩暈而去醫院看病的人群中,如果說耳石症的患病率排名第一,那麼排在第二位的估計就是前庭性偏頭痛了。然而,在所有前庭性偏頭痛患者中,80%的人沒有得到過診斷。不過,好在這也是一種“不要命”的病,雖然誤判率高,但也不會帶來嚴重後果。在醫學界對眩暈的瞭解還很少的年代,多數人也就這麼糊弄過去了。
前庭性偏頭痛有自己的一些特點,比如:
既往或現在不僅有眩暈,還有偏頭痛發作;或者頭痛不明顯,但非常怕光、怕聲。
眩暈容易被視覺或運動刺激誘發——看見覆雜的圖案,車流,擁擠人群等等。
所以,如果你感覺你的眩暈也是發作性的,且有上述這類特點,那就可能是前庭性偏頭痛了。
之所以提到這一點,是想告訴你:和偏頭痛一樣,前庭性偏頭痛也有自己的預防方案。當然,知道自己是前庭性偏頭痛,也會少很多焦慮——不會總以為自己是不是得了一個嚴重的病。
當然,如果你已經做了顱腦MRI,醫生已經排除了腦幹小腦疾病,寫了一個“眩暈症”給你,雖然這個名詞粗糙了點,但你大體上也可以放下心。至於是哪種眩暈,從機率上講,都在我們上面討論的那幾種範圍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