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春暉,本文來源:公眾號“春暉與尚等”(ID: spring-wait)
五年前,兒子剛上小學,對“放學後先玩還是先寫作業?”這個話題,我充滿了敬畏之心,無數前輩言之鑿鑿地說:先寫作業。
大咖們的諄諄教導我謹記在心,每天放學,反覆在孩子耳邊嗡嗡嗡“寫作業寫作業”……專家們都說了,1-3年級的重點是養習慣,習慣好了,後面一切順遂。
那敢情好。我信心滿滿兢兢業業認真遵守大夥兒經驗,一二年級時,執行得很完美,娃兒小嘛,好糊弄,步入三年級後,完了,出現了不和諧因素。
主要原因是娃油了,是的,油了,他知道放學後“先玩”更貼合情感需求,他開始發聲,嘗試捍衛自己的感受權益,於是,我們家上演了各種拉鋸大戰。
就“吃飯”、“玩耍”和“寫作業”這三件事,從組合排序來講,它總共就6種可能——
第一種情況:先寫作業,再吃飯,最後玩耍;
第二種情況:先玩耍,再寫作業,最後吃飯;
第三種情況:先吃飯,再玩耍,最後寫作業;
第四種情況:先寫作業,再玩耍,最後吃飯;
第五種情況,先玩耍,再吃飯,最後寫作業;
第六種情況:先吃飯,再寫作業,最後玩耍。
5年,我們把上述各情況摸了個遍,在真正實踐過程中,實際排序遠超6種——單“寫作業”這一項來說,娃就可以拆解成30分鐘一休息或者40分鐘一節課……這個分解大師,能把時間和事情分解成一切皆有可能。
到底哪種最好呢?
娃說,“我在學校坐了一天了,上課坐著,午休坐著,下課老師拖堂還要坐著,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必須是躺下休息,否則老腰受不了……”
他說,“要是能躺一會兒就更好了,舒展四肢,有利於身心健康……”
三年級時,我們是這麼執行的:
先休息,再寫作業,最後吃飯,飯後玩耍;
略微休息,吃點兒水果,馬上寫作業,寫完吃飯,吃完飯下樓痛快玩……這一套流程,當年被我認定為最最科學的放學時光。
這樣的好處是:
滿足孩子內心需求;有利於培養孩子及時寫作業好習慣;有一半的作業時間是在自然光下完成的,對眼睛比較友好。
弊端是:
孩子愛吃的水果升糖係數總是很高,這導致晚飯吃不好;時間也不好控制,鬆懈下來再凝神有點麻煩;哪天作業多的話,晚飯時間有點晚。
於是,進入四年級,我們的放學時光升級啦。孃兒倆反覆研討,各種拉鋸和總結後,四年級的模式是:
先吃飯,再溜達,隨後作業,作業完成後玩耍。
娃說,“下午第二節課我就開始餓了,到放學時間早就頭昏眼花了,別攔著我,我要吃下一頭牛!”
他說,“放學後吃啥都香!“
回家先吃飯,乾飯誰不愛啊,娃兒欣然同意,吃完下樓溜達個20分鐘,消消食,也滿足了孩子的“玩一會兒”的內心需求,再回家寫作業,一氣呵成,寫完就能玩兒,動力十足。
這個升級版模式又令我沾沾自喜了好一陣子,因為這樣既保證了教育專家說的“好習慣”又保證了營養專家說的“晚飯早吃”。
這一年,作業不算多,兒子7點封嘴9點睡覺,執行得極好。

(這是4年級的學期末總結)
這個平衡在進入五年級後被徹底打亂。
首先,五年級的數學是整個小學中最難的,需要調整作業順序迎接這項新任務;
其次,面臨小升初,五年級起班裡忽然捲了起來,作業量也飆升。
作為初中前的演練階段,五年級孩子的時間被壓縮到極致,兒子的放學時光再不是“吃飯、玩耍和寫作業”三部曲了,甚至要面對是犧牲哪一塊的抉擇了……兒子好多同學的入睡時間已經是晚上10點以後了。
第三,玩耍對兒子的吸引力也不大了,因為樓下幾乎遇不到同齡小夥伴了。每個孩子都很忙很忙。
最後,這一年的娃兒,還要抵禦來自遊戲和短影片的侵擾。
五年級是孩子青春期的開端之年,也是立規矩的關鍵一年,這一年,周圍愛玩遊戲的孩子忽然暴增,他們會在學校裡討論,會在放學路上暢聊,甚至陌生孩子之間,也能相互讀懂一些言語暗號……心性不定,渴望自由,他們需要幫助。
五年級的模式是這樣的:
先寫數學作業,再吃飯,然後英語和語文交叉專案寫作業,全部寫完再出去玩兒。
娃說,“老師占課太厲害了,我們太累了,我只能在家裡呼吸到自由的空氣啦,我的媽媽最好了是吧?我想要休息。”
他說,他累,他亞歷山大。
他餓他累,他需要吃需要休息,我全都在回家路上給他解決完畢,接他時帶點兒好吃的,把車座放下,讓他上車就躺平休息。
回到家,立即開始做數學作業,在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把最難的搞定。吃完飯,略微休息一下,為避免遺漏,開始寫各項最瑣碎的小作業,總體來說是英語和語文交叉著寫,做完一項,就換個科目,做下一項。換作業之間,有5分鐘的小休息,換換腦子,也歇歇眼睛。
這跟這個年齡孩子的專注水平相契合,學到25分鐘一個專注時長結束時,基本正好能在一項作業後面畫個小對號。一個個消滅作業小怪獸的感覺很快樂。
很快,我們發現,這樣不行,作業有拖到後半夜的苗頭。
於是,策略升級,把吃飯也穿插進作業之中,是吃飯,也是休息。
是的,才五年級,已經沒有專門的吃飯時間了,要在兩科作業之間的休息時間填肚子啦。
即使這樣,還是不行,我們無法在9點前做完作業。9點睡覺是我的底線。那就再升級,不再專案式做作業了,改成40分鐘一個時間段,只做一科作業,每完成一個時間段,休息10分鐘,這10分鐘要準備好下個時間段所需要的所有課本文具和本子,也要在休息時喝水上廁所遠眺和溜達。
嗯,回到家,跟在學校一樣了,40分鐘一節課。
還別說,這樣效率確實提升了一大截。
這樣,整個五年級,兒子基本每晚9點15分上床睡覺,他應該是他們班為數不多能10點前睡覺的孩子了吧。
因為玩伴的缺失,為避免孩子沮喪,我有意識“玩耍”這一項活動,轉變成了“運動”。運動是一項可以獨自完成的事兒,我希望孩子從小養成運動的習慣,刻在骨子裡的那種。
我安慰兒子,“等寒暑假,你再和你的小夥伴們暢快玩兒。”
事實上,學期內遇不到小朋友,假期裡也是。大家總有這樣那樣的課程要上,整個暑假,兩個月,他們不是去託管,就是上各種特長班補習班,當然也有的走親訪友,旅遊和各種集訓和夏令營,以及窩在家裡看電視打遊戲。
寫完作業下樓跟小夥伴們撒丫跑瘋玩一身汗的時光,好像一去不復返了。


(5年級學期末總結)
進入六年級,開學前,我認真思考了一下,做了一個排序。
運動不能丟,兒子正直青春猛漲期,他爹媽身高都不太好,如果放任自由可能連170都到不了,綠色追高是我們需要重視的。
視力不能丟,兒子目前視力良好,經過疫情三年,現在中小學生的近視率已經飆升到一個很可怕的資料了,哪怕最終我們可能也會近視,能保多久是多久。
睡眠不能丟,睡眠是健康之本,兒子的表哥因為長期熬夜,帶來了一系列亞健康問題,這件事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那就,好像,只有學習能丟了。


不行不行,學習也不能丟哇!


畢業班啦,我的孩子,這一年,可以想象到的艱難,因為術後要忌口,一日三餐都要老母親親自下廚,特意烹飪,這一年,我也很艱難。
開學一週,我們又又又調整了作業順序:
放學回家,在路上吃喝休息,這點不變;
新增有意識引導性聊天,幫娃解決情緒問題,釋放在學校裡的壓力;
回家先寫數學作業,數學是他的強項,保住強項,是自信心持續的關鍵,也是他這個數學課代表的職責之一;
隨後下樓,先熱身,再跳繩,老母親陪跳,每天700個打底。最初跳繩是安排在睡前呢,因發現運動後很亢奮,無法入睡,遂把這一項提前,尋思利用這個亢奮精神頭助攻學習;
又增跳繩時的話題探討,跳繩間隙圍著小區溜達時,將每日小練筆主題和框架定住;
跳繩後吃飯,先吃優質蛋白,再補充其他營養,運動後的飲食很關鍵;
飯後,先寫小練筆,要一氣呵成的那種,這學期每日的小作業20分鐘完成,每週的大作文40分鐘完成,是我們小目標,想要在小學的最後一年,將作文夯實。
寫完小練筆,此時此刻,數學作業做完了,語文中需要用腦子的作文也寫完了,剩下的就是抄寫作業了,不管是抄課文,還是默古詩,抑或抄註釋,抄生字生詞,或者英語上面的抄課文抄單詞抄例句等等等等都被歸結於:抄寫作業。
抄寫作業,分成40分鐘一塊,火力全開,集中抄寫。
我再也不要求他抄寫的時候,要記一遍呀,要一筆一劃慢慢寫呀,要寫的時候將知識融會貫通呀……要求變更為:
抄寫作業即練字,第一不要有那麼多的黑疙瘩;第二要寫的又快又好。
娃兒得令,滿心歡喜。
就這樣,運動保住了,睡眠保住了,青春期娃兒的心理問題也穩住了,學習上的重點也保住了,其餘的,真的是隻能隨緣了。
還別說,這樣一番操作下來,每天晚上7點半就寫完作業了,哪怕後期考前總複習作業變多,再給他增加個1小時的作業量,相較於5年級,也能妥妥多出30分鐘運動時間哇!
哇哇哇,真香啊!
ps:
謹以此文,獻給戰鬥在育兒第一戰線的爸爸媽媽們,希望我們家踩得坑,能讓你們少走些彎路。

作者春暉,小學生媽咪,作協會員,青少年軟體程式設計指導教師……深度陪伴踐行者,關注日常生活美學,關注兒童社交心理學,公眾號“春暉與尚等”(ID: spring-wait)。

「牛娃成長記」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