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量化老師開始寫食評

交易門的好友Jason 在金融/量化行業深耕多年,常駐北京,我常聽一檔財經播客叫「特許金融街」,就是由Jason發起和主持的。一次,我偶然翻到他的朋友圈,看到一批美得不像話的食物照片,才發現自己和他竟然還有個臭味相投之處,就是我倆都非常喜歡探索美食,除了吃,我倆都在透過寫作和文字,表達我們對食物和餐廳的理解。
在文字輸出、特別是長文相當勢微的今天,讀者的注意力也成了眾多影片平臺搶奪的焦點。然而Jason不依不饒,逆流而行,他的文章幾千字“起跳”,動輒就發萬字長文。我感覺,他把做研究的滿腔熱血和嚴謹搬到了美食領域上。說是在寫論文似乎也不為過。
寫作是我倆共同的熱情,雖然出發點可能不一樣。聊天時他告訴我,他其實是用費曼學習發,用輸出倒逼自己輸入。在我看來,憑著紮實的研究功底和無盡的好奇心,這位量化人的“降維寫作”肯定能不斷深入互聯,成為自己的知識譜系。
除了寫作,Jason在北京還發起了一個叫「雜食者餐桌」的不定期聚會。這個名字取自美食作家Pollen的那本書《The Omnivore’s Dilemma》。
上週末,我在北京參加了Jason發起的第 8 期「雜食者餐桌」,我們在故宮旁緊鄰北大紅樓的鮨膳餐廳,吃了一場”中國魚“主題會席。(關於這頓飯,可以點選「不覺春曉」的文章。)
來吃飯的嘉賓果然臥虎藏龍,有電影金雞獎電影製片人、把海釣從愛好做成副業的00 後大連帥哥、情緒穩定的國家隊交易員、特會玩兒的美食播客鼻祖,文字帶感影片帶風的寶島小妹,紹興黃酒耿直創業大哥、懂吃又懂拍的地頭蛇小姐姐等。
得有機會面基,飯後我拉著Jason在餐廳的包間錄了一期播客。
我們從金融人的職業賽道現狀,中年人的生活狀態開始聊,覆蓋的話題包括他對美食的欣賞和理解,他內容創作的思路和方法,他對餐飲業現狀的認識,一發不可收拾地聊了兩個小時。
我問Jason,從什麼時候開始感覺到自己創作有了正反饋,他說是今年開始,他發現自己的文章,真正幫助到了幾家比較掙扎的北京餐廳。這幾家館子有共性,就是專心做產品,營銷不太行,價格稍微比同類貴點,但品質和產出完全值得這個溢價,遺憾的沒有被很多客人注意到。
他說在金融行業,一個人的所有光環其實都是組織給的。往往離開這個平臺什麼都不是。但當他發現自己可以獨立於組織去做成一件事的時候,那種成就感是無以倫比的。而正是寫作,給了他這種力量。“有自己的作品很重要,你作品足夠多,你這個人在社會上的價值屬性和被人認同的機率就會越來越高。
我和Jason對話也包含一些行業觀察和思考。他說在研發出一個優秀的策略開始實盤之後,基金經理最希望的是時間過得快一點。然而他希望時間過得慢一點,因為作為一名1984年出生的“中年人”,遠方已經不像20多歲時那樣讓人迫不及待。“吃飯,是讓時間慢下來的最好的活動。”他說。
其他收聽平臺小宇宙蘋果播客喜馬拉雅荔枝 FM蜻蜓FMQQ 音樂網易雲音樂搜尋「不覺春曉」
播客時間線
• 02:43 為什麼認為35歲是人生的分水嶺
• 03:50 金融靠天吃飯,很像農業,行業成長沒那麼快了,特別是外資行
• 06:07 在日本學醫,回國後進入金融行業,然後 2008 年來了
• 07:35 Jason 和「特許金融街」播客的淵源
• 09:15 疫情中重溫旅行遊記,且開始美食內容創作
• 10:30 文字風格和“研究式”美食寫作
• 12:14 獺祭魚式的寫作風格,輸出倒逼輸入
• 13:15 公眾號叫「仔貓食處」,跟二次元愛好有關
• 14:15 最開始會和太太去吃什麼樣的餐廳
• 15:20 趕上了北京的第二波 Fine Dining 興起
• 16:15 需要和熟悉的人在放鬆的環境裡才能專注吃飯,認真考察
• 18:11 好奇心很重,對吃的東西我會深入全面去查一系列的問題
• 20:14 金融職業賦予的研究基本功,以及量化從業心得
• 22:05 專業的領域曲高和寡,手腳被綁,但寫美食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成就感很不一樣
• 25:16 做金融的人希望時間過得快,我害怕時間過得太快,吃飯可以讓時間慢下來
• 26:10 疫情後,文字幫到北京掙扎的小餐館時,感到了正反饋
• 28:00 把情緒和評價加到食評裡後,有了流量,小紅書筆記爆了
• 29:16 小紅書獲獎,我的流量密碼就是真誠
• 29:55 金融行業的絕大部分光鮮都是組織給你的,不是個人能力。扒掉這些什麼都不是
• 30:51 如果你有作品,在社會上會持續被人認同
• 31:31 寫作是我的滋養,不是我的生計
• 33:11 金融越老越吃香,是個好行業,不勸退,看好財富管理行業
• 34:45 會選擇能拓寬我認知的餐廳去吃飯,以及主理人是否具有熱愛和作品性,人味兒也很重要
• 36:26 Jason眼裡的新榮記失去了什麼,春曉最近吃的新榮記
• 39:20 怎麼用大眾點評提前做研究,點菜的邏輯,需要預訂我一定會預訂
• 41:00 吃中餐比西餐多,中餐想吃明白都不容易
• 41:58 論京菜的畸形環境
• 43:45 京魯菜和川菜缺的就是百花齊放,同質化
• 45:10 西方的獨立食評人
• 46:10 吃飯的過程中會關注哪些點
• 47:12 吃完飯再看別人的評論
• 47:52 大廚探店的侷限性,不打星的原因
• 49:50 街頭小館子有時服務更好,更有人味兒
• 51:10 北京西單的”老北京餡兒餅粥“,北京最醜的餡兒餅但好吃
• 53:15 寫時評不僅僅是寫食物,也會幫餐飲人操心
• 54:45 小紅書的民間食評人大賽獲獎感受,在貴陽頒獎交流
• 56:56 文字比影片更長尾,且是結構化資料,更好搜尋整理
• 58:03 上海多樣,成都的消費認知在改變
• 59:40 Jason 發起的「雜食者餐桌」初心是聚起不同的優秀的人
• 1:01:45 讓優秀的餐廳被看到,讓餐飲人和食客對話
• 1:03:45 全世界找食材,參與研發,感覺像是當餐飲策劃了
• 1:04:20 北京最好的日料餐廳,沒有客人,因為不會講故事
• 1:05:56 西財小帥哥把海釣從愛好做成副業,驅動是愛
• 1:06:45 每次想來餐桌的人太多了,也沒法辦太多場,今天這場 100 多個人報名
• 1:09:30 雜食者餐桌回顧,京華樓,壯壯酒館,1996,閩中閩
• 1:15:15 解決中年危機的關鍵,就是不要想明天,做事情把自己填滿
• 1:15:50 太太給我愛好特別大的支援和寬容
• 1:18:00 雜食者餐桌的商業化的思考
• 1:19:11 優秀的大廚和金融牛人們的共同點,都需要會表達愛表達,領導力也很重要
• 1:21:15 Jason熱情推薦故宮東北角的這家日料店
↙ 也可以點選左下角閱讀原文,更方便地收聽和訂閱播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