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在一個可以接受的價格範圍裡吃上一頓健康、美味的飯,是打工人的世紀難題。
頻繁被曝光的“幽靈外賣”和預製菜內幕讓點外賣如同開盲盒。
你不知道送到你手上的魚香肉絲、黃燜雞、鮑汁撈飯究竟是“真材實料,當天現做”,還是微波爐熱幾分鐘就能出餐的“科技與狠活”。
為圖安心,吃主打健康定位的輕食,但凡想加一份高質量蛋白質,價格就會一路狂飆到五十以上。加上房租和通勤費用,算下來今天的班又白上了……
徹底放棄對美食的慾望,自制“白人飯”,但吃著吃著,也總會有味覺發起抗議的一天……
在覓食這條路上一波三折的打工人,把目光轉向自助盒飯。
寫字樓周邊的美食城,社群老年食堂,每天中午定點出現在街邊小樹林的露天飯攤,都可以見到盒飯的身影。
物美價廉,是它們的共同點。不超過20塊的價格,10—20種菜任選。味道雖然算不上驚豔,卻有一種吃家常飯的歸屬感。認真品味,甚至還能吃出一些猛火顛勺的“鍋氣”。
至於就餐環境簡陋、口味偏油偏鹽這些缺點,在打工人看來也是無傷大雅的小問題。

在這條賽道上,又有很多個細分門派:
外賣派:致力於在被預製菜包圍的外賣平臺沙裡淘金,嚴選出乾淨靠譜的優質外賣。
白人飯派:放棄對美味的追求,得到時間和自由。一根胡蘿蔔,一個西紅柿,一個水煮蛋和兩片面包就是一頓飯,主打一個飲食上的返璞歸真。

把公司當廚房派:養生壺和宿舍用小煮鍋是標配。煮菜蒸包子煮餃子煮湯,在辦公桌實現吃飯自由。
窮鬼派:可謂“白人飯”的中式改良版。白白胖胖的大饅頭是靈魂食材,再加上一份可以生吃的蔬菜(青椒、西紅柿、黃瓜、蘿蔔),和一份負責提升味覺層次感的豆乾、辣條或者腐乳,更適合吃不慣白人飯的中國胃。

打工人在吃飯這件事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窮盡各種想法和創意,歸根結底,還是因為:
對於收入跟物價不匹配、又沒有太多時間認真做飯的打工人,能用有限的預算吃上一頓好飯,確實是一件有些難度的事。
而這兩年,打工人吃飯這條賽道又多出一個門派:
盒飯派。

不能被充分滿足的吃飯需求讓打工人鍛煉出了格外敏銳的觀察力。隨著對寫字樓周邊環境的深入瞭解,一些打工人漸漸發現,在商場預製菜、麻辣燙刺客、麥當勞肯德基之外,還存在盒飯這麼一種選項。
以北京為例,眼尖的打工人,發現在這片生活成本高昂的土地上,其實還散落著一些隱秘的盒飯角落。
相比於招牌明顯、口味高度統一的連鎖店,這些盒飯基本沒有宣傳,環境、口味各不相同,有些連位置也是不固定的。讓人在覓食的過程中有種類似尋寶的樂趣。
比如在小某書上頗有名氣的百子灣盒飯大爺,據說在長城飯店做過廚子,每天11點左右在百子灣寫字樓周邊小樹林出攤,20塊錢十幾個菜管飽,還有紅燒肉這樣的硬菜。
一到飯點,來吃飯的人絡繹不絕,有的坐小樹林椅子上吃,有的坐小馬紮上吃,有的直接站著、蹲著吃,氛圍感滿滿。(最近天冷,大爺搬去對面大廈了)

圖源@過街樓口Lee
比如中國尊附近一家中式炒菜,開在美食城裡,午餐正點是自選稱重,但每天下午1:30之後就會改成自助模式,16塊錢一位,十幾個菜隨便選。
比如國貿公交站附近,中午常有12塊錢一份的塑膠盒飯,四五個菜,碳水管夠,還送一瓶礦泉水。

圖源@娜我是辛德瑞拉小北
而追求低油低鹽的健身減脂人士,則盯住了服務老年人的社群食堂。食材放心,調味淡,價格還比輕食低一半,無痛享受中式減脂餐。
開啟思路的打工人,就像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忍不住想把這個嶄新的吃飯方案分享出來。而在這些盒飯分享帖的下方,出現頻率最高的留言總是這句話:

比如曾經很火的“工地盒飯”:10塊錢一份的盒飯,能吃到水煮魚、滷雞腿、辣椒炒肉這樣的下飯硬菜。
滿滿的“飯張力”,讓不想吃食堂的學生、苦外賣久矣的白領、苦練做飯的留學生食慾拉滿。
而在流量之外,工地盒飯最穩定的受眾還是建築工人、快遞員、外賣員:他們對餐飲價格敏感,所以盒飯價格要控制在10元上下;長時間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讓足量的碳水和下飯肉菜成為剛需。

物美價廉的背後,是一群人真實、平凡而粗糲的生活。
再比如已經成為東北旅遊標籤的哈爾濱盒飯,有一個重要的受眾群體:計程車司機。

地三鮮,東北盒飯裡的常見菜
高熱量高碳水、方便美味的哈爾濱盒飯,完美滿足了司機群體對餐飲的需求:頂飽、省時間、隨時隨地都能吃、吃完不容易上廁所。在哈爾濱的大街小巷長盛不衰。
而在香港電影中,“盒飯”更是跟草根文化有緊密的聯絡。
《喜劇之王》裡,在劇組跑龍套的周星馳,唯一的報酬就是一份盒飯。

在劇情中頻頻出現的盒飯,標記著人物的成長軌跡,也講述著小人物追逐夢想的心酸和尊嚴。
盒飯為香港電影貢獻了太多經典鏡頭。
《英雄本色》裡,在地下車庫吃盒飯的周潤發;《無間道》中,在警察局吃盒飯的曾志偉;《棋王》中,在綠皮車廂上吃盒飯的梁家輝……

在鏡頭之外,吃盒飯,也是香港一代電影人的飲食常態。
美食家、電影監製蔡瀾先生曾寫文章懷念自己在劇組吃盒飯的日子。他說盒飯常是冷飯,因為要趕時間也得三兩口扒完,但一點也不覺得辛苦。因為吃盒飯就意味著有工開、不失業,是一件幸福的事。

戲外的周潤發,在香港街頭買盒飯
如果說真正的英雄主義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仍然熱愛生活,那興致勃勃找盒飯吃的打工人,可能或多或少領悟到了一些生活的本質。

可以說,在中國,哪裡有勞動者,哪裡就有為勞動者提供的“自助盒飯”。而從一份街邊的盒飯中,你也可以領略到一個地方獨特的飲食風格和地域風情。
如今最有名的哈爾濱盒飯,自然少不了溜肉段、鍋包肉、扒肉、地三鮮這些高熱量的“東北名菜”。多糖醋、勾芡、醬汁濃稠的菜色,跟油亮飽滿的東北大白米天然適配。用兩個字總結,就是:下飯。

“東北名菜”鍋包肉
為了滿足計程車司機的用餐需求,哈爾濱有不少24小時開業的盒飯小店。寒風襲人的晚上,這些盒飯小店卻總是燈光通明、熱氣騰騰,用一份又一份新出鍋的熱菜,撫慰每一個飢腸轆轆的胃。
在重慶,自助盒飯有另一個名字:計程車快餐。同樣是為了滿足計程車司機的用餐需要,重慶計程車快餐卻分明是川渝家常菜的天堂:燒白、粉蒸肉、回鍋肉、水煮魚、酸菜魚、血旺、涼拌粉絲、涼拌折耳根……

能涮火鍋,是重慶計程車快餐的一大特色
不僅有幾十種熱菜冷盤,還有可以涮鴨血、鵝腸、毛肚的重慶老鍋底火鍋,而享用這些美食,一個人也只要16塊錢!(如有浪費,再多收5塊錢)
在遍地都是美食的重慶,能開下去的飯館都是有兩把刷子的。幾乎每家計程車快餐店,都有屬於自己的幾道招牌菜品。
這些快餐店門口一般都會放幾排塑膠板凳,素不相識的人們,圍著一個火鍋,一起涮菜、吃快餐,滋味不用說:巴適滴很!

如果想體驗自助快餐裡的“低價天花板”,那就必須要去廣西的粥攤。一份5塊到7塊的白粥或者玉米粥,卻有二三十多種配菜任選。菜品豐富程度,讓網友笑稱這是韓國國宴級別。

圖源: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
夏季潮熱的廣西,吃不下米飯炒菜,所以很早就有隨粥吃小菜的飲食習慣。這些配菜多以酸爽微辣的素菜為主:酸筍、空心菜梗(ong菜梗)、酸芋苗、瓜皮、酸藠頭……
愛吃酸的廣西人,把品類繁多的蔬菜都做成了下粥的酸食。而顆粒飽滿的玉米粥,用的多是廣西本地的白色糯玉米,清香溫軟又頂飽,一碗下去,疲勞盡消。

而在廣東,隆江豬腳飯在打工人的飲食體系中擁有不可撼動的江湖地位。
源於潮汕地區的隆江豬腳飯,最初是隆江鎮碼頭工人上工前的餐食,因味美價廉、出餐速度快,在上世紀90年代快速佔領了廣深的快餐市場。

隆江豬腳飯
豬腳飯看似簡單,背後其實大有講究。正宗的隆江豬腳飯,其精髓在於一鍋加入多味中草藥的老滷。滋味醇厚的滷料和幾小時的慢燉讓豬肉入口即化,肥而不膩,還可以搭配豆乾、滷蛋、卷章等配菜,豐儉由人。
“加不完的班,熬不完的夜,吃不完的豬腳飯。”一碗豬腳飯,記錄著幾代廣深打工人的奮鬥史,也見證過太多孤獨和艱辛的時刻。
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對於在異鄉漂泊的打工人來說,一碗熱氣騰騰的飯,永遠是最實在的慰藉。
不管生活遇到了什麼溝溝坎坎,吃飽了,明天就又是嶄新的一天。



要想讓自制盒飯這件事可持續,而非止於三分鐘熱度,打工人首先需要找到阻礙自己帶飯的最大障礙:高昂的時間成本和尚未入門的廚藝。
畢竟,當你週末花了大半天的時間想做頓糖醋排骨,最後卻收穫一鍋性狀不明的焦炭時,可能需要很久才能重新升起做飯的鬥志。
其實盒飯看似複雜,背後的營養公式卻很簡單,即“碳水+蛋白質+蔬菜”。

只要把握住這個原理,廚房小白完全可以從最初級/省事的烹飪方法開始,逐漸建立起自己做飯的信心。
有人發現,萬物皆可水煮:把準備好的蔬菜、雞胸肉、玉米段放進燒開水的鍋中,配上米飯,就是新鮮乾淨的減脂餐。
嫌口味寡淡?完全可以利用中式火鍋的調料靈感,用辣椒麵、油醋汁、黑胡椒等“自制蘸水”,平淡的食材也能吃出一點儀式感。

和水煮同理的是“一鍋蒸”:準備好的玉米段、芋頭、紅薯、山藥蒸出來,就是飯店幾十塊錢一份的“五穀雜糧”;西藍花、蝦仁、雞蛋、冬瓜……加入適量水、鹽或者生抽,輕鬆復刻外賣平臺的中式減脂餐。

有人開始發現餃子、包子、雲吞、餡餅這類中式麵點的魅力,輕鬆一煮,碳水蛋白質蔬菜全有,開始瘋狂從爸媽家裡“進貨”。要吃的時候從冰箱裡拿出來煮好,微波爐叮一下就可以了。

還有人開始用電飯鍋做燜飯,白米、糙米、玉米粒、青豆、胡蘿蔔丁、雞肉丁,想吃什麼放什麼,不用任何廚藝,也能吃上熱騰騰營養均衡的飯。

在準備盒飯的過程中,打工人在柴米油鹽中找到了生活實感。這種實感類似於人們常說的“家常味”——也許沒那麼驚豔,卻能日復一日為身體提供樸素的滋養,為生活建立一種小小的、溫暖的確定性。

是的,這個世界是不確定的,外賣的品質是不確定的,食物的價格也是不確定的,甚至,你自己每次做飯的水準也是不確定的。
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我們對食物缺少敬畏,如果我們對一日三餐過於隨意,那麼我們這一生,也將缺少滋味。
新的一年,少點外賣,好好吃飯。



監製:視覺志
編輯:依蕾
影片號:視覺志
點選閱讀原文,看影片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