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摺疊」:淨息差首尾相差10倍

日報
專欄
熱點
國際
活動
作為雙子星的微眾、網商,更是兩面大旗,支撐著民營銀行的合法性——讓監管層能夠容忍這種超高的淨息差存在。(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文|新金融琅琊榜 · 董雲峰 <<<<
銀行業的分化是驚人的。
在體量上,頭部國有大行,總資產幾十萬億,抵得上尾部上千家的地方小銀行。
這種摺疊還體現在淨息差鴻溝。絕大部分銀行都在低息差的泥濘中掙扎,有些銀行淨息差已經跌破1%,最低的達到0.57%,個別銀行甚至一度出現淨息差為負。
相形之下,民營銀行整體仍有著超過4%的淨息差,部分民營銀行淨息差更是接近6%。
超高的淨息差,得益於存款利率的快速下行,以及民營銀行遠高於其他銀行機構的零售業務佔比——高收益的零售貸款驅動淨息差維持高位。
然而,高收益伴隨著高風險,高息差不一定會帶來高利潤。
去年鉅虧近6億的億聯銀行,就是前車之鑑。
01
在披露了相關資料的商業銀行裡,山西銀行淨息差最低。
根據山西銀行此前公佈的同業存單發行計劃,2024年該行淨息差為0.57%,較2023年進一步下滑5個基點。
何以至此?山西銀行的對外口徑是:“當前,山西銀行承接了晉中銀行、大同銀行等五家城商行資產,資產結構存在歷史遺留問題,資產收益率低於同業水平;定活期存款結構失衡導致負債成本較高,存款成本在省內三家地方銀行中居首。”
同樣揹負巨大歷史包袱的還有遼瀋銀行,該行成立後一度淨息差為負。目前遼瀋銀行尚未公佈2024年財報,其2023年財報提到:由於吸收合併的兩家銀行(營口沿海銀行、遼陽銀行)有效資產規模小、高息負債額度大、定期存款佔比高、息差倒掛嚴重、業務結構失衡……
超低的淨息差對應著黯淡的業績表現。2024年,山西銀行淨利潤0.51億元,同比下降93.86%;遼瀋銀行在2023年首次扭虧為盈,實現稅後淨利潤126萬元。
如果沒有這兩家新組建的省級城商行,而是原先的晉中銀行、大同銀行、營口沿海銀行、遼陽銀行……它們的淨息差水平大機率會更低,資產質量更是堪憂。還有那些更為下沉的農村金融機構,情況很難令人樂觀。
就算是一二線城市的法人銀行,也並非高枕無憂。除了備受歷史問題困擾的盛京銀行,還有北京農商行,以及A股上市的廈門銀行、上海銀行等,淨息差同樣在行業偏低水平。
02
有人喝湯,也有人吃肉。
資料顯示,2024年四季度,商業銀行淨息差為1.52%,其中,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淨息差分別為1.44%、1.61%、1.38%、1.73%,民營銀行一騎絕塵,達到4.11%。
無錫錫商銀行繼續“扛把子”,去年其淨息差5.85%,連續兩年位居民營銀行之首。超高的淨息差背後,截至2024年末,錫商銀行個人消費貸餘額226.57億元,佔全行貸款的比重為78.26%。
這樣的業務結構,免不了被外界質疑其“打造具有物聯網特色的科技型銀行”的定位,帶來的短期業績卻是實打實的,2022-2024年,錫商銀行淨利潤分別為2.67億元、3.87億元、4.20億元。
還有華瑞銀行,去年該行積極與攜程、得物等平臺開展合作,帶動零售業務快速發展,個人貸款餘額上升到308.29億元,佔比84.68%;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0.67億元,同比增加6.04億元;淨利潤2.21億元,同比增加1.68億元。
民營銀行大多如此,零售業務佔比高是普遍情形,又缺乏低收益的對公大戶,因此淨息差明顯偏高。當然,重零售的業務結構,意味著更嚴峻的風險挑戰。
稍有不慎,還有可能翻車。同樣主打零售業務的億聯銀行,近年來業績持續縮水,去年資產減值損失超過14億,全年淨虧損5.9億元,不良率上行至2.77%。
在當前錯綜複雜的市場環境下,零售業務從盈利走到虧損,或許就一步之遙。
03
挺尷尬的。
這些民營銀行跟消金公司又有什麼區別呢?
翻看一些民營銀行的年報,很難不冒出這個疑問。
十年前民營銀行呱呱落地,決策層對它們的定位,主要是服務中小微企業、“三農”和社群。
2015年出臺的《關於促進民營銀行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鼓勵民營銀行創新發展方式,提高金融市場競爭效能,增強對中小微企業、“三農”和社群等經濟發展薄弱環節和領域的金融支援力度,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2016年出臺的《關於民營銀行監管的指導意見》要求,民營銀行明確差異化發展戰略,堅持特色經營,為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三農”和社群,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更有針對性、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務。
回過頭看,大部分民營銀行給出的答卷是不及格的。
然而,現實很骨感,個人貸款佔比偏低的幾家民營銀行,諸如福建華通銀行,江西裕民銀行,安徽新安銀行,均處於民營銀行陣營的尾部。
從這個角度來看,微眾銀行在過去幾年的轉型更是值得一提。截至2024年末,微眾銀行企業貸款餘額2155.3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8.18%,首次超過個人消費貸款(2027.75億元),在全行貸款中的比重達到49.44%。
都說微眾、網商是民營銀行“雙子星”,其實更是兩面大旗,努力支撐著民營銀行的合法性——讓監管層能夠容忍這種超高的淨息差存在。
如若不然,等待民營銀行群體的命運,可能真的就是“摺疊”了。
REVIEW
推薦閱讀

在看”點這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