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明軍×趙千帆×楊國柱×夏天|“藝術史的野蠻主義”學術論壇

美術史新書佳座 41
學術論壇:“藝術史的野蠻主義”
暨《無名的藝術力》新書分享會
Scholar Forum: "Barbarism in Art History"
New Book Launch of The Anonymous Art Drive
嘉賓 Speakers
魯明軍 Lu Mingjun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策展人。
Professor, School of Philosophy, Fudan University, Curator
趙千帆 Zhao Qianfan
同濟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Tongji University
楊國柱 Yang Guozhu
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China Academy of Art
夏天 Xia Tian
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講師、寫作者、策展人。
Lecturer at Shanghai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Fashion and Innovation, Donghua University, Writer, Curator
活動時間 Time
北京時間2025年06月30日(週一)18:30 
Jun. 30th, 2025 (Mon.) 18:30 (GMT+8)
參與方式 Participation
影片號直播 @佳作書局
WeChat live-streaming
主辦 Organizer
佳作書局
Paragon Book Gallery
內容提要
在正統藝術史敘事的精緻殿堂外,是否存在一股未被馴化的“野蠻”潛流?19世紀末以來,藝術史研究長期被啟蒙理性、線性進步觀及建制化知識所統御,從而遮蔽或壓抑了歷史中野性、異質與未被命名的創造力。所謂“藝術史的野蠻主義”,正是對這種遮蔽和壓抑的反抗。
埃迪利奧·阿爾皮尼(Edilio Alpini)、達維德·博里亞尼(Davide Boriani)、詹尼·科倫坡(Gianni Colombo)、加布裡埃萊·德韋基(Gabriele Devecchi),閒暇時光城市場域(Campo Urbano),科莫,1969年。© Eredi Ugo Mulas
“野蠻”並非貶義,而是一種顛覆性的方法論:它關注非理性衝動對既定秩序的衝撞,揭示政治暴力與美學實驗的糾纏,追問被壓抑的地方性知識與民間創造力如何改寫全球藝術圖景。唯有正視歷史中的“野蠻性”——那些無法被理論馴化的經驗、偶然爆發的生命力、體制外的暗流——我們才能觸及藝術更本質的抵抗潛能與存在真相。
本次論壇以“藝術史的野蠻主義”為主題,邀請三位學者共同探討:如何打破藝術史的認知霸權?如何重寫一部容納衝突、混沌與無名力量的新歷史?我們期待在對話中啟用藝術史研究的野性潛能。
活動流程
主題發言
魯明軍 《藝術史的野蠻主義》
趙千帆 《審美虛無主義和藝術史的野蠻化
楊國柱 《無賴的藝術史及其想象力》
夏天 《出汗的藝術史,或寫作的點球大戰》
嘉賓對談
觀眾問答
嘉賓介紹
魯明軍
Lu Mingjun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策展人
曾在《文藝研究》《美術研究》《二十一世紀》《讀書》等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近著有《美術變革與現代中國:中國當代藝術的激進根源》(2020)、《前衛的承諾:〈十月〉訪談錄》(2023)、《無名的藝術力:論形式意志與影像潛能》(2025)等。策劃“疆域:地緣的拓撲”(上海、北京,2017—2018)、“在集結”(瀋陽,2018)、“靡菲斯特的舞步”(上海,2021)等展覽。
趙千帆
Zhao Qianfan
同濟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浙江大學哲學博士,洪堡總理獎學金獲得者。同濟大學《歐洲學術叢書》執行主編,Journal of Adorno Studies編委;長期從事尼采與法蘭克福學派的翻譯與研究,當下主要關注領域為從美學角度展開的批判社會理論、技術美學、影像與媒介理論以及精神分析。
楊國柱
Yang Guozhu
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
出版專著《以身為目:“情動”視域下中國錄影藝術研究(1988-2018)》,主編《感性的辯證法:喬治·迪迪-于貝爾曼電影文選》,編著《螢火蟲生存:帕索里尼的電影與詩》(合編),翻譯《瓦爾特·本雅明之後的藝術史》(合譯),在《文藝理論研究》《電影藝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等雜誌發表論文。
夏天
Xia Tian
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講師、寫作者、策展人
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藝術哲學系。研究方向為藝術理論、視覺文化與中國當代藝術。
書籍資訊

點選上圖開啟小程式即可購買
《無名的藝術力:論形式意志與影像潛能》
魯明軍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新行思,2025年
精裝,489 頁
16開
目 錄
(滑動瀏覽)
導論  重申“藝術力”:超越影像與形式 1  
一、影像及其認知力 2
二、形式及其否定力 7
三、另一種“藝術力”13
餘說:穿梭在歷史與理論、批評與策展之間 22
上篇 影像的認知力與藝術史敘事的擴張
第一章 制像術、藝術史與繪畫的技藝
一、制像術及其“歷史”32
二、“隱秘的知識”與藝術史 38
三、制像術與繪畫媒介的嬗變本章小結 42
第二章 畫室作媒介:影像的歷史生成 49
一、畫室與繪畫的自我指涉 52
二、畫室與圖式的歷史生成 56
三、藝術史:作反歷史的歷史 63
本章小結 68
第三章 目光的詩學與斷裂的影像史 72
一、影像、語詞與宗教 73
二、技術、藝術與媒介 76
三、視像、網路與目光的消失 82
本章小結 85
第四章 視覺機制與現代性敘事 89
一、從暗箱到立體視鏡:技術、繪畫與知識 91
二、視覺機制、知識秩序與主體的建構 101
三,理性的反理性:視覺生成與現代性悖論 103
本章小結106
第五章 思辨的觀看與視覺考古學 108
一、繪畫與認知:觀者、外光及其他 109
二、垂直與斷裂:認知機制及其歷史118
三、視覺敘事與繪畫史句法122
四、“知識考古學”:作為一種新的思考方式 135
本章小結 138
第六章 元繪畫:視覺認知與藝術史 141
一、“畫中畫”“元影像”與“元繪畫” 142
二、“分裂”“集合”“顛倒”:“元繪畫”及其“自指性”145
三、“元繪畫”,還是“元知識”?156
本章小結 160
中篇形式的否定力及其自我的瓦解與更生
第七章 現代主義的大眾基礎與社會革命 165
一、形式、大眾與現代主義的悖論 167
二、大眾的藝術與藝術的大眾 171
三、平等:作一種新的審美體制 176
本章小結 180
第八章 前衛話語與兩次表現主義論爭 183
一、表現主義論爭與作為前衛行動的表現主義 184
二、前衛話語的爭奪與藝術冷戰191
三、冷戰夾縫中的新表現主義及其論爭 197
四、原始性、表現主義與海地革命 202
本章小結 213
第九章 “另類準則”:形式主義的瓦解與“物”的解放 216
一、“物化”與“人的缺席” 217
二、“空白畫布”的悖論 225
三、“平臺式繪畫”及其革命 228
本章小結 231
第十章 形式主義的主體建構及其歷史動因 233
一、原始性與“紐約畫派”的心理機制 234
二、無意識、意識形態與普遍主體 239
三、“美國式繪畫”與身份本質主義的陷阱246
本章小結 249
第十一章 重釋 “索引”:後運動藝術中的形式主義 251
一、後運動藝術與“索引” 254
二、“索引”:從“相似”到“擬像” 263
三、重返“形式主義” 273
本章小結 279
第十二章“當代”的危機與現代主義的重申 282
一、折中的平庸與個體行動主義 283
二、詩學的視角與“移動的沉思” 286
三,現代主義的重申與藝術史自覺 289
本章小結 292
下篇 無名的藝術力:形式意志與影像潛能
第十三章 另一種“藝術力”:“藝術意志”與“情念程式” 297
一、形式與內容:李格爾與瓦爾堡的“分野” 298
二、作為藝術力:“藝術意志”與“情念程式” 305
三、“無牆的博物館”:李格爾、瓦爾堡與馬爾羅 312
四、“無名的藝術史”:李格爾、瓦爾堡與本雅明 324
本章小結 335
第十四章 “閃回”的政治:卡塞爾文獻展的“瓦爾堡時刻” 338
一、1929:“瓦爾堡在羅馬” 339
二、1969:“瓦爾堡在科莫” 345
三、2022:“瓦爾堡在卡塞爾” 350
本章小結 361
第十五章 影像—事件的漩渦與人類世的命運 364
一、掛毯、鮑威爾與《格爾尼卡》:影像—事件的漩渦 367
二、“瘋狂戲劇”、知識—物與原始儀式 371
三、“吃掉書卷之子”;“末人”還是“超人”?377
四、“我曾為何物?”:“萬物靈長”的考古學 379
本章小結 385
第十六章 攝影蒙太奇、影像矩陣與媒介化博物館 387
一、“攝影蒙太奇”:從影像到形式 390
二,利西茨基的“影像矩陣”與形式之政治 398
三、運動視覺、“總體劇場”與媒介化博物館 402
本章小結 407
第十七章  哥特式的遞迴:表現主義及其精神史淵源 409
一、表現主義及其浪漫主義根源 409
二、浪漫主義的藝術—政治之辨 413
三、哥特式:實證的,還是精神的? 416
四、手法主義及其哥特式根源 421
本章小結 424
第十八章 哲學的藝術史“修正”與新舊影像學之爭 425
一、從不透明到透明:哲學的藝術史“修正” 429
二、從透明到不透明:新舊影像學之爭 433
三、藝術史與哲學之間的“恩怨”與相互激盪 440
四、“細節的暴動”與繪畫史的解放 447
本章小結 457
尾聲 影像—形式的能動性與野蠻的藝術史敘事 460
一、影像—形式:作為生命體和行為主體 461
二,生命、交換與形式:影像行為的三個途徑 464
三,搖曳的“影像一形式”與藝術史的野蠻主義敘事 468
餘說:“策展式寫作”作為藝術史敘述? 470
參考文獻 472
後記 487
本書從西方藝術史研究的兩大方法論支柱——潘諾夫斯基的影像學研究與沃爾夫林的形式分析這兩個基本視角出發,分別從影像及其認知力與形式及其否定力兩個角度,追溯了影像學如何被更靈活的視覺文化取代,以及作為批評話語的形式主義的瓦解與復興。在此基礎上,作者在第三部分探討了李格爾的“藝術意志”與瓦爾堡的“情念程式”概念中,隱伏著的超越形式和影像的無名的“藝術力”。本書以新穎的“策展式寫作”結合理論思考與鮮活的藝術實踐案例,細數20世紀以來的藝術史與視覺分析領域不同的分析視角與路徑。
相關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