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得到App《得到頭條》

所謂文明,
就是技術與教育的賽跑
AI時代的教育,或許是今天整個教育領域,都必須面對的一個話題。為什麼?
李希貴校長曾經有個洞察,叫做,所謂文明,就是技術與教育的賽跑。
一來,時代的進步需要技術。但最開始能駕馭技術的總是少數人,怎麼讓技術普及?要靠教育。因此,教育要跑起來,要追上技術。
二來,每當技術變,教育也要跟著變。
你看,在很久以前,能接受教育的人很少,當時哲學是核心課程。後來為什麼變了?是因為兩次技術革命。蒸汽機出現後,人們開始把科學作為教育的核心。
而電動機出現後,人類進入大規模電氣化時代,需要接受科學教育的人激增。於是,學校也進入了規模化的時代。
沒錯,教育從來不是一個孤立的物種,它每時每刻都要回應這個時代的變化。而文明的進步,就是在教育與技術的賽跑中發生的。

打通學生與真實世界之間的屏障,
創造意義感
今天的教育領域,都做出了哪些創新和實踐呢?
咱們先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來自九渡河小學的於海龍校長。九渡河小學地處北京懷柔的九渡河鎮,距離北京城區70公里。這裡盛產板栗和蘋果,旁邊還有黃花城水長城。聽起來很美,但要辦一所好學校並不容易。
首先,對這樣一所山區小學來說,怎麼獲得充沛的師資?怎麼引進先進的硬體,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教育資源?都是個問題。
其次,就算有了資源,學生也未必有足夠的積極性。九渡河的學生大都來自周邊的村子和福利院,以前很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不高,很多學生甚至不願意來上學。
你看,外部資源、內在動力,這兩樣最關鍵的東西似乎同時欠缺,這好像是一道無解的題。
但是,仔細想想,真是這樣嗎?之前網上曾經流傳一個段子,說怎麼解開一道特別難的腦筋急轉彎?你只需要把這道題拋給一個孩子,然後告訴他說,千萬別解開這道題,千萬別解開啊。你放心,過個十來分鐘,他大機率會給你一個正確答案。
這說明兩件事。一來,孩子的潛力是巨大的。二來,孩子們都喜歡挑戰,挑戰能激發他們的巨大潛力。
而九渡河小學用的,就是這樣的思路。
比如某年冬天,九渡河很冷,學校的老師忘記關掉學校菜地的水管了。結果第二天,原本荒蕪的菜地變成了一片冰場。
按照通常的設想,這得趕緊想辦法啊,要麼組織學生除冰,要麼想別的招數。但是,九渡河小學的做法恰恰相反。既然菜地變成了冰場,為什麼不索性用好這個冰場呢?還有什麼比冬天的冰場更讓孩子興奮嗎?
於是,學校將計就計,把這個意外順勢變成了一個全校的跨學科任務。
第一步,學生們不是想滑冰嗎?沒問題,去滑。但是,冰車你得自己設計。於是,學生們就要學習計算承重,研究摩擦力,做設計圖。你看,這是動用了數學、物理方面的知識。
第二步,有了設計圖之後,你要想把冰車造出來,總是需要成本的。成本從哪來?學生們可以出租自己做好的冰車。假如市場認可,有人願意租,那麼你自然能收回成本。這一步是要讓學生們懂得換位思考,不光要考慮到自己喜歡什麼,也要考慮到他人喜歡什麼樣的產品。
第三步,假如沒人租你的冰車,你就需要打廣告,去拉客戶。你看,這又給了學生們做市場營銷的機會。
類似的實踐在九渡河小學還有很多。
比如,2021年,九渡河連續遭遇暴雨,導致周圍村子裡的果樹受災,蘋果長得又小又醜。而這回九渡河小學給學生們設計的跨學科任務,就是把這些蘋果想辦法賣出去。要想完成這個任務,需要數學、語文,乃至經濟學方面的知識。
再比如,九渡河小學還有一個設計,叫問題森林。裡面有學生們蒐集的幾百個問題,每個問題,都能夠延伸出一套跨學科教學任務。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這些任務這麼難,小學生們能完成嗎?
其實關鍵不在於百分百地完成,而在於這個過程。借用於海龍校長的話說,學生們學會的不是知識,而是如何去面對一個問題、走完一段過程、為結果負責,並且真正感受到透過努力去改變和影響這個世界。有了這個體驗,學習的內驅力自然會產生。
再比如,沈祖芸老師講了北京第一實驗學校的閱讀任務,我們前幾天也剛剛講過,用的也是類似的設計,讓學生在真實世界裡,體驗一個完整的閉環。
借用沈祖芸老師的話說,無論家庭還是學校,都有很多方式去打通學生與真實世界之間的屏障,創造意義感。

每件孩子擅長的事,
都能找到與之對應的新機會
第二個故事,來自好奇學習社群的創始人池曉老師。
好奇學習社群是一所創新教育機構,很多來這裡的孩子,都屬於在傳統學校待不住,或者待不下去的。其中不少人是老師眼裡的差生,問題兒童。而好奇社群要做的,就是發現這些孩子的天賦,然後有針對性地培養激發。
比如,有個男孩叫小丁,剛來好奇社群的時候,身上背了十多年的差生標籤。但池曉發現,小丁並不排斥運動,又是班裡最大的男生,於是就讓他來當極限飛盤隊的隊長。當時小丁還立下一個目標,要帶飛盤隊贏得比賽。而在小丁帶領的隊伍裡,有一個男孩後來居然成了中國極限飛盤國家青年隊的隊員。
而小丁本人呢,在一連串的任務中,池曉發現他因為特別有親和力,很受孩子們喜歡。於是就做有針對性的支援,小丁現在已經成了專業的架子鼓老師。
故事講到這,你可能覺得有點眼熟,是不是特別像勵志電影?有人可能也會有疑問,覺得這些案例都是小機率事件。畢竟,飛盤運動員、架子鼓老師,這好像都不是很主流的職業。這樣的情況能持久嗎?
其實,這正是好奇學習社群值得注意的地方。小丁這樣的學生不是個例,每年都有很多孩子在這裡找到獨特的方向。
除了社群的支援之外,也因為今天的職業變化來得太快了。每年都有層出不窮的新職業誕生。比如,滑雪巡救員、文創產品策劃師、寵物託管師,都是這兩年出現的新職業。
就在我寫下這篇稿子的時候,央視新聞剛剛報道了一個數字,2024年,咱們國內穀子經濟的市場規模超過1600億元,預計到2029年將超過3000億元。穀子,相當於二次元的一個衍生變體。但這個新聞出現的時候,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穀子是什麼。
你可以感受一下,其中的機會來得是多麼猛烈,但又悄無聲息。池曉說,只要有耐心,每個學生都能找到他喜歡且擅長的事。而今天,這後面或許還可以補上一句,每件孩子擅長的事,或許都能找到一個與之對應的新機會。

天賦×投入=優勢
上面我們講了好奇社群和九渡河小學的故事。這兩個學校的性質完全不同,一個是創新學習社群,另一個是傳統意義上的小學。但是,它們的變革其實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借用上海世外小學張悅穎校長的話說,這個轉變叫,從白紙到種子。
白紙意味著等待塗寫,而種子意味著自己生長,且擁有無限的可能。
張悅穎校長說,教育存在三道鴻溝,跨過去了,你就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第一道鴻溝是,讓天賦顯形。
第二道鴻溝是,讓教學與認知匹配,也就是找到適合每種天賦的教育方式。
第三道鴻溝是,走出評價的單行道,也就是,不以單一標準去評價學生。
其實,假如把視角放大,你會發現,很多了不起的創新,都是在這樣的前提下發生的。
上海科技館的倪閩景館長講過一個故事。當年,德國商人布朗特想發財,但又想偷懶,於是研究起了鍊金術。有一天,他發現人的尿液是黃色的,而黃金也是黃色的。他就想,尿液裡會不會有黃金呢?為此,他蒐集了5000升尿液,大約來自1萬人,然後就開始提煉。故事的後半段你可能聽過,布朗特沒有煉出黃金,卻意外發現了一種在黑暗中會發出藍光的新元素,白磷。
在上海天文館還有兩個特別的展廳,愛因斯坦咖啡館和威廉·赫歇爾廳。1905年,愛因斯坦在專利局擔任三級技術員,只是一名普通公務員,卻在那一年連續發表了五篇足以獲得諾貝爾獎的論文。
而威廉·赫歇爾的故事更傳奇。他原本是音樂家,業餘時間全在研究星空。他一生製作了400多臺天文望遠鏡,其中最大的一臺直徑1.2米,長度12米。正是用這臺望遠鏡,他發現了天王星。這位音樂家最終成為世界頂尖的天文學家,並擔任了世界第一任天文學家協會會長。
你看,很多時候,創新來自意外和試錯,且沒有標準答案,不用追求傳統意義上的100分。
而好訊息就是,孩子的每一個特點,只要找對角度,它都是天賦。
就像李希貴校長說的,有的家長抱怨孩子膽小。但換個角度,這並不是膽小,而是謹慎。很多行業都需要這樣謹慎的人,比如銀行家、基金公司經理、風險投資從業者。
有的家長說孩子太內向,但換個角度,世界上很多重大成就,都是內向的人創造的。有的孩子或許有點粗心,但有時粗心的人也往往更有包容心。
在教育系統中,一個關鍵公式,天賦×投入=優勢。
先找到天賦所在,然後加以投入,它才能變成優勢。注意,這個公式裡用的是乘號。找對天賦,優勢翻倍。找錯天賦,這個值就是負數,只會越乘越小。
就像李希貴校長說的,AI時代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是培養學生人之為人的能力。假如說文明是教育與技術的賽跑,那麼教育就是天賦與投入的合作。
▼精英說優質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