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期待的國產片,撲慘了

前陣子鬧片荒。
終於等到三八節,多部期待已久的新片上映。
其中一部,原本備受期待。
它曾入圍多個國際影展,被評「年度最值得期待華語片」
卻因尺度大、題材敏感,國內上映一波三折。
原定2021年聖誕檔期,卻在上映前4天,因「技術原因」緊急撤檔
後又經歷改名、數次延期……
直到今年才終於迴歸大銀幕。
不過,又刪減了11分鐘
4年間,改動的不只是電影,還有環境。
同賽道已經殺出了天花板級作品。
主演周冬雨、劉昊然,也從備受期待的金馬影后+新生代實力派的「王炸組合」。
變成了被群嘲的「燃冬」CP。
那麼,這部歷經波折的電影,還能否承接住觀眾的期待?
今天就來看一看——
《平原上的火焰》

電影改編自雙雪濤的小說《平原上的摩西》。
近年,他的作品影視化頻率高,反響不俗。
《刺殺小說家》在2021年春節檔破10億+。
《我的朋友安德烈》在東京電影節拿獎。
劇版《平原上的摩西》,也是魚叔的年度十佳國劇之一。
雙雪濤擅長將冷硬派犯罪與詩意書寫結合。
《平原上的摩西》是他風格最鮮明的代表作之一。
以東北下崗潮為背景,用陳年懸案串聯起兩代人的命運。
此次的電影改編,陣容也不錯。
導演張驥雖是新人,但曾任多部影片攝影指導,資歷深厚。
雙雪濤本人擔任藝術總監把關。
更有刁亦男任監製,全程給予創作指導。
熟悉刁亦男的都會知道他的風格,從《白日焰火》到《南方車站的聚會》,極具風格化的犯罪型別片,在國際上屢獲好評。
和這部《平原上的摩西》的風格十分契合。
也因此,從立項之初,電影就備受期待。
大概正因為期待值太高,魚叔看完電影后倍感失望。
就像網友說的:
沉鬱的現實主義故事,生生成了「青春疼痛文學」。
故事發生在90年代末的東北小鎮。
周冬雨飾演的李斐,經歷了家庭的極具下墜。
目睹踏實有才幹的父親,從模範工人淪為街頭小販。
劉昊然飾演的莊樹
其家庭則是變革期的獲益者,抓住時代機遇,早早躋身中產。

相比原著,這次的電影劇本改動較大。
原作採用多視角敘事,電影則聚焦於男、女主角身上。
原作中,他們的關係止於青梅竹馬。
兒時做過鄰居,莊母又曾是李斐的家庭教師。
他們一度親如家人。
然而,隨著李父下崗,帶著女兒搬家離開,和莊樹一家的命運也徹底分野。

而在電影中,他們的關係被明確界定為愛情
這條愛情線也被濃墨重彩,代替多聲部敘事,成為推動劇情的主要內容。
影片一開始。
工廠衰敗、無數家庭崩塌,兩個少年各自迷惘。
李斐因為父親下崗,無法繳學費讀重點中學。
聽說外地只要成績好就能免學費,便勸父親南下。
但李父遲遲不做回應,仍被這片土地牽絆著。
相比之下,莊樹還不夠成熟。
整日無所事事,到處閒逛,因為打架不止一次進了局子。
在此之後,李斐就隨父離開了,他們徹底斷了聯絡。
八年後再見面,已天差地別。
李斐和父親,被意外捲入計程車司機被連環劫殺案,甚至成了嫌疑人。
而莊樹竟成了警察,就在調查這樁案子。
到底是怎麼回事?
最後會發現,案件導火索居然是八年前一個平安夜。
這兩個孩子,與火有關的一次約定……

有聳動的懸案、有詭譎的人性,有沉重的寫實,也有詩意的文學質感。
聽起來,是一個頗引人入勝的故事。
可惜的是,電影卻處處啞火。
先是片中懸案,毫無懸念
計程車司機連環遇害案的兇手是不是李父?他又為何要殺人?
如此殘暴的案件,又和兩個年輕人有什麼關係?
這些本該層層展開的謎團,居然上來就全部揭曉了。
電影一開始,就從李斐和李父視角說清了原委。
連環劫殺案,並非李父所為。
但,一名警察臥底在出租車上蹲點,誤將李父當嫌犯,並拽下車審問。
導致留在車裡的李斐出了車禍。
憤怒的李父槍殺了警察,拿走了配槍。
父女倆淪為逃犯,也被誤當做計程車連環兇殺案的兇手。
警察之所以對他們起疑,主要因為李斐包裡的汽油味與疑犯特徵相符。
這其實是因李斐與莊樹的約定——
要在平安夜晚,偷偷放把火。
她才會在那個夜晚謊稱肚子痛,上了這輛出租,又讓不放心的父親也緊隨其後,為後來的悲劇埋下引子。
影片後半部分,基本就是莊樹作為警察的破案過程。
但,在已然揭曉真相的前提下,這再無看點。
電影重心更多在兩個少年的情感糾葛上。
但片中,感情線很是牽強、刻意。
開場男、女主給人的感覺是,彼此相熟,但性情、追求截然不同。
也因缺乏真情流露的相處細節,看不出cp感,倒更像親情。
之後突兀地用幾幕浪漫情節,河邊看火、深夜騎單車、買她喜歡的手套……強行將這段關係拉昇為愛情。
而「約定放火」這一關鍵情節,尤其生硬。
原著和劇版中,兩個孩子本身年齡偏小。
之前也有一起玩火的情節鋪墊。
又是從「煙火」這一話題延伸到放火一事上的,更能讓人信服。
但電影版中,兩個至少視覺年齡上已經成年的人,僅僅因為喜歡看火,就想半夜去偏僻地放一把火。
還要裝身體不適瞞過父母。
而且是在當時連環殺人案頻發的背景下。
作為觀眾,不僅難以帶入角色,還可能會誤讀為青春期少年的「作死」行為,對後來發生的一連串悲劇也失去共情。

不單單是這一幕,整部電影都削弱了這一悲劇故事的原有力度和厚度。
平原上的火焰作為故事的核心意象,指向一個時代的兩面——灰燼和新生。
但在電影中,大概也是因刪減所致,這種緊扣時代的表達被極度弱化。
很多原本濃縮時代悲劇的角色關係,都變得語焉不詳。
像片中莊樹父母的糟糕關係,還有李斐父親和莊樹母親的關係等等。
反而,影片額外加入了一條極迎合當下情緒的女性受虐、復仇線——
李斐因車禍殘疾後,被變態醫生操控、虐待、強暴。
她不堪受辱,最終選擇反殺。
結尾,她面對作為警察的莊樹,只能將所有不幸歸咎於那個平安夜。
她怨莊樹沒有赴約,痛苦又不捨地給了莊樹一槍。
莊樹只能在回憶中坦白,他那晚也來了,不僅來了,還如約放了一把火……
這樣一個極具宿命感的結局。
也將原著中所有的歷史隱痛、社會隱喻、群體困境壓縮成一部私人化的青春殘酷物語。
如今,電影已經在豆瓣上開分,5.8

對於周冬雨,又是一部不及格。

最近幾年,她主演的幾部電影全都口碑慘烈。
其實,這真不怪演員。
不可否認,這部電影也有可圈可點的地方。
比如,攝影與美術的質感很好,營造出東北轉型期的獨特氛圍。
醫院、集市的佈景,老廠房斑駁剝落的牆皮、破舊的水泥樓梯等細節,都相當寫實。
還有周冬雨的一些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
殺死醫生後的釋懷一笑;
結尾和劉昊然對峙時,忽然笑著問「我漂亮嗎」時,讓人心碎的眼神。
這些個別段落,確實稱得上精彩。
只是,讓人失望的,除了電影劇作本身的問題。
或許也是因為,同一題材型別的泛濫,本就抬高了期待閾值。
近年來,90年代國企改制浪潮+犯罪型別的影視作品太多了……
像同為「東北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鄭執,也有代表作《生吞》改編成了國產劇《膽小鬼》。
同樣是以蕭索的東北小城為背景,聚焦於少年的成長和迷惘。
同樣是透過一起跨越多年的懸案,折射群體命運和時代隱痛。
還有像《黑土無言》,也是一段橫跨1990年到2005年的東北犯罪往事。
涉及化肥廠改制、工人下崗、土地轉賣等時代背景。
近年還有一部電影《老槍》。
也是以90年代東北下崗潮為背景的犯罪片。
故事本身就看膩了。
更何況製作水平上,也已有珠玉在前。
那就是前年口碑大爆的電視劇《漫長的季節》
擔任文學策劃的,則是「東北文藝復興三傑」另一位,班宇。
對東北社會轉型的深刻刻畫,對人性、命運和時代的細膩思考,以及美學表現等各方面都差不多觸到了天花板。
那麼在它之後,類似的電影和劇集,要麼就要突破錶達方式,要麼就需在內容、風格上做出創新。
否則,就很容易陷入千篇一律的同質化創作:
90年代東北下崗潮的趨同背景;
落魄中年、迷茫少年、邊緣小人物的模式化角色塑造;
還有雷同的創作手法,用交錯閃回的時間線展現連環兇殺案、性侵案……
過度消費這種懷舊氛圍,只讓人審美疲勞。
回看早年很多同題材的電影。
雖然都涉及東北工業衰落,但在當時都有所突破,且都各有風格。
《鋼的琴》以幽默、荒誕和詩意的方式講述普通人的掙扎。
《白日焰火》則將黑色電影與文藝氣質相結合。
藉由破案故事,展現人與人之間的慾望與毀滅,孤獨與彷徨。
再由此回到《平原上的火焰》。
魚叔也為這部電影感到可惜。
恰如原著的主人公,電影本身的命運也呈現一種生不逢時,被時代耽誤的遺憾。
或許,它沒有遭遇撤檔、改名、刪減,會是另一個版本的結局。
或許,我們早點看到這部電影,也不會如此失望。
只是,在今天看來,以現在這個放映版本而言——
無論是型別元素的展現,美學風格的追求,還是時代與人物關係上的情感表現上,都很難讓人眼前一亮。
最終,困在了一個氾濫的模式裡,難以燃起真正的火焰。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