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封4年,開分5.8,拍出來就這?

這原本,是我2021年最期待的電影。
沒想到,它經歷換角、改名、定檔又撤檔,折騰了四年,刪減11分鐘,終於在上週六公映。
電影開分才5.8,老實說,看到成片,烏鴉內心相當複雜:
《平原上的火焰》
1997年冬,中國東北。
下崗職工越來越多,滿街都是找飯吃的人,治安形勢嚴峻。
刑警隊長蔣不凡感到壓力山大。
最近一個月,市裡死了五個計程車司機。
警方在荒郊野外找到車,屍體和車一起被燒得不成樣子…
經過多番調查,蔣不凡推測,兇手自帶汽油,上車後坐到司機後座,趁司機不備將其勒死,拿走錢,然後開車到郊外,倒汽油把車燒掉…
但除此之外,毫無頭緒,案子越鬧越大,搞得整座城市不安寧…
警方遲遲破不了案,公安局門口都讓出租車堵了,司機們要討個說法。
急於破案的蔣不凡,乾脆找了一輛計程車,天天晚上開出去套兇手…
他知道此趟的兇險,幹不好,可能把自己搭進去,跟那五個計程車司機一樣,讓人燒了。
就這樣,開到第八天…
平安夜,晚上9點半,天下著小雪…
有一箇中年男人,帶著一個女孩兒上了車…
女孩坐了副駕駛,男人坐在駕駛室正後方的位置…
蔣不凡聞到了一股汽油味…
《平原上的火焰》改編自雙雪濤2015年推出的小說《平原上的摩西》。
原著是一個非常具有時代特色的故事,它講述了一段發生在東北20世紀末的塵封往事。
透過一樁計程車司機搶劫案,牽扯出文革、改革開放、國企改制,下崗潮、嚴打等歷史事件…
你會看到個人命運在時代浪潮拍打下的造化弄人,你會看到樸素而善良的人因遭遇不公被推波助瀾成了殺人兇手,你會看到那些遭遇了生命無常的人如何努力維繫自己的生活…
整個故事殘酷、飽滿、複雜、灰色,每個起承轉合都出人意料,卻又藏了一個富有浪漫主義的核心…
書籍封面:《平原上的摩西》
作者: 雙雪濤
出版社: 北京日報出版社
可惜,當小說改編成電影,由於主客觀的原因,呈現得不盡如人意。
原來王學兵的戲份全被刪除,換了演員補拍,這可能是情節嚴重割裂的主要原因。
電影與最初的版本,相差11分鐘,但烏鴉不相信短短11分鐘,能把現在影片的諸多漏洞都填上…
先說優點吧。
影片對90年代末的時代還原,還是相當精準的。
東北冬天永遠灰濛濛的天,彷彿隔著銀幕都能聞到髒髒的空氣的味道。
綠色軍裝、老百元大鈔、辦公桌的玻璃下面壓著舊報紙、燃燒的計程車…
破敗的工廠裡,機器停擺,在等待被賣掉…
這種粗糲的質感,甚至比《漫長的季節》的影像來得更真實可信。
我相信,這得益於監製刁亦男,他敘事,他的影像,他對東北的瞭解,由他來監製一部由雙雪濤小說改編的關於東北的電影,似乎,沒有更合適的人選了…
而電影也捕捉到了那個時空裡的人的精神面貌:茫然、苦悶、壓抑…
下崗潮來襲,人們突然失去的,不僅僅是飯碗,更是精神信仰,是公序良俗。
很多人丟掉了工作,還徹夜打牌,然後輸掉了為數不多的積蓄…
因為他們人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工廠度過,他們習慣於集體生活,習慣於由體制規範的工作環境,突然讓這麼一群人去重新規劃自己的未來的人生,去社會上討飯吃,很多人根本沒有這個能力。
在社會動盪轉型期,有人遠走他鄉冒險求生,有人藉著最後的一點權力大撈特撈,也有人乾脆放棄掙扎,混吃等死…
男主角莊樹的爸爸,圓滑世故,懂得賄賂廠長,悄悄拿走了工廠的機器,也懂得去外地開拓市場,在這場遊戲中,他如魚得水,搖身一變成了大款。
而女主角李斐的爸爸,原來是廠裡的勞動模範,廠子沒了,手藝廢了,不得不出門擺攤…
父輩們的境遇,深深影響了年輕一代。
親眼目睹父親行賄的莊樹,終於成了混混,和朋友一起,打架、搶車、偷錢,無聊又空虛。
但沒有人有資格去指責他們,這裡的道德與秩序已然崩塌。
可惜的是,電影並沒有深挖角色,也缺乏更多展現時代的細節,讓如此優質的影像淪為了背景板。
首先,原著小說採用多視角敘事,每個人知道的資訊,是一塊塊散落的拼圖,最後拼湊整個故事的真相,過程中充滿了懸疑感。
而電影是全知視角、線性敘事,完全犧牲了原著的敘事優勢。
以至於,觀眾剛開始被電影的視覺呈現驚豔,十幾分鍾後,就陷入了無聊…
電影前一個小時,一直在鋪墊,但又彷彿什麼也沒有交代。
李斐為什麼會莊樹家裡補課?
莊樹的父母,一個粗俗油滑,一個愛好文藝,如此迥異的兩人,是怎麼過到一起的?
莊樹母親傅東心,這個角色在原著中非常出彩,她的命運如此跌宕,有強烈的時代性和宿命感。
她為什麼會對鄰居家的女孩那麼好,為什麼會對她說那句“只要你心裡的念是真的,只要你心裡的念是誠的,高山大海都會給你讓路”,這些在原著中都有交代,但在電影裡,全被掐頭去尾。
還有,李斐和莊樹什麼時候產生的愛情?契機是什麼?
李斐的爸爸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怎麼就和莊樹的媽媽有了私情?
李斐和爸爸的矛盾又從何說起?她怎麼會想到,帶著親爹和別人的媽媽一起逃離?
所有的疑問,都沒有交代,難道是要觀眾先看原著,再自行腦補嗎?
重點是,很多原著裡也沒有,是編劇自己加的啊…
最讓我受不了的,是整部電影在現實主義和青春疼痛文學之間反覆橫跳。
電影把重點全放在了莊樹和李斐的感情線上,但是兩人對話時拿腔拿調的文藝範兒讓人不適,行為邏輯也非常生硬,更看不到兩人的感情流動…
你看不出八年前他們是怎麼愛上彼此的,所以八年後兩人重逢,突然就吻上了,簡直莫名其妙…
劉昊然演得也有問題,八年時間,莊樹從一個小混混成長為一名有正義感的警察,你幾乎看不出他的眼神有什麼變化。
正如網友所說:看他穿警服,有一種小孩穿大人衣服的感覺。
縱然周冬雨在電影中貢獻了精彩的表演,甚至有兩場戲非常驚豔,卻不知為何,要給她配完全不符合時代特徵的妝造。
很難相信,一個隱姓埋名、生活在底層的女孩,髮型如此新潮,每一件衣服都彷彿是時尚單品。
她明明遭遇了截肢,安裝了假肢之後,完全看不出一個殘疾人的不便,還能輕鬆跳上車前蓋,實在讓人出戲…
不接地氣的愛情線,極大地削弱了故事的真實性,也讓人物命運的坎坷殘酷,顯得無病呻吟。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內心非常糾結。
一方面,我嫌棄它拍得矯揉造作,另一方面,又覺得電影面臨巨大的過審壓力,有太多的遺憾,很不容易…
早在劇版《平原上的摩西》播出時,我就寫過,希望這個故事能被大家看到。
哪怕這些年已經有《漫長的季節》之類的東北書寫,我依然覺得,還可以再寫,再拍,遠遠不夠。
20世紀末的下崗潮,由於國企改制,東北三省上百萬人下崗,這是一代人的痛,它的影響蔓延至今,還沒有結束。
《平原上的摩西》劇照
小說作者雙雪濤在瀋陽長大,他筆下的很多故事,都源於生活中的真實經歷。
他當了一輩子工人的父親、他親眼見證的從繁榮到衰落的鐵西區,都是他寫作的源動力。
我們需要這樣的故事,它不僅是一次對歷史的回望,更是對這群被時代車輪碾過化為塵埃的人,最深情的注視。
《漫長的季節》劇照
在小說裡,我們看到,有個下崗工人,晚上專門躲在樓道里,用錛子敲人後腦勺,有時候就搶五塊錢。
我們看到,一個叫傅東心的返鄉知青,愛讀書畫畫,不愛打牌織毛衣,成為廠裡的另類,最後委身一個沒文化的男人…
而就是這個男人,永遠能摸到時代的脈搏,在文革時打死過人,啥事沒有,在吃大鍋飯的年代裡渾水摸魚,改革開放後,憑藉敏感的嗅覺,發了大財…
我們還看到,成績優異的女孩,想去重點中學,結果鬼使神差地出了車禍…
急於破案的警察,在重壓之下疑神疑鬼,犯了致命的錯誤,搭上了性命…
《平原上的摩西》劇照
原著豐富的延展性,提醒著我們:
在“改開”的主流敘事中,那個時代彷彿天然帶著一層玫瑰色的濾鏡,散發著光芒…
但事實是,美好的背後也有黑暗面,不是每個人都能跟時代節拍共振,依然有很多很多人,永遠沒能吃上時代的紅利,甚至被社會拋棄、碾壓…
理想在現實和命運面前,顯得一錢不值。
小人物在歷史洪流中,再怎麼掙扎似乎都是徒勞。
電影裡,蔣不凡的母親說過一句話:我們過去以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後來覺得,也許老天爺根本不管這些。
這或許就是讓人不忍直視的現實:每個人都是想分開紅海的摩西,但紅海最終分開了他們自己。
我們努力講述它、呈現它,不過是因為,這樣的殘酷一直都在,它不只屬於90年代,不只屬於東北。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我
點亮

,可惜了這好題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