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賓 | 謝水木生 北京大學
採編 | 劉 震 傑 中國政法大學
整理 | 孫 靜 嫻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編輯 | 扎恩哈爾 新疆農業大學
責編 | 扎恩哈爾 新疆農業大學

編輯簡介:謝水木生,“中美法律評論”微信公眾號聯合發起人和主編,研究生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獲得中國法法律碩士和美國法Juris Doctor學位,曾任職於知名媒體和紅圈律所,現為深圳某科研事業單位法務負責人。
編輯專訪
歲月無聲,光陰荏苒,時間的足跡見證了“中美法律評論”的成長與蛻變。2020年3月,三十位志同道合的法律青年,秉持跨越國界與學科的理想,聯合發起了這一學術平臺。從熱愛出發,這個提倡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深度對話的舞臺,逐漸演變為跨國、跨院校的新媒體LAW REVIEW,成為幫助無數法律人開闊視野、提升素養的學術平臺,照亮了東西方法律交流的廣闊藍海。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在過去五年裡,千百個有趣的靈魂共同組成了LAW REVIEW編輯部,為讀者們呈現了一期又一期的優質內容。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團建部特別策劃了“編輯專訪”欄目,將透過採訪LAW REVIEW的歷屆編輯,分享他們的學習和工作經驗,以及講述那段與“中美法律評論”相伴成長的共同時光。
本期專訪,我們與謝主編深度對話,回溯他的跨領域成長之路,追尋“中美法律評論”背後的初心與願景。

Part I 跨界融合:媒體與法律的雙重積澱
問:您曾任職於媒體與紅圈所,這些經歷如何影響“中美法律評論”的創辦與內容創作?
謝水木生:我本科學的是新聞傳播類專業,新聞與法學在一些方面有共通之處,比如對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以及新聞採訪、資訊檢索、內容寫作等核心技能的鍛鍊。媒體經歷讓我更注重內容的真實性、可讀性與傳播性,而紅圈所涉外業務居多的特性則拓寬了我的國際視野和強化了專業的嚴謹性。2020年疫情居家期間,我在學習美國法JD課程的過程中萌生了結合本科新聞背景與研究生法學知識的想法。2020年3月,我與30位編輯共同創立了“中美法律評論”微信公眾號。
平臺的定位源於多重積累,包括早年接觸媒體培養的新聞敏感度、紅圈所涉外業務的經驗、國際化的LLM/JD朋友圈,以及我們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願望。最終我們將微信公眾號取名為“中美法律評論”。關於名字的含義,“中美法律評論”以“中”“美”兩字為象徵,不僅代表中國與美國法律的交流,更代表著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對話與交融。我們藉助新媒體的優勢,打破傳統學術共同體內部的寫作與閱讀門檻,既深入探討法律問題,讓法律內容能夠保持專業深度,又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吸引多元背景的讀者,無論是法律專業人士,還是對法律感興趣的非法律專業的讀者,都能從中受益,從而實現受眾群體的擴大,達成“破圈”效應
“你無法預先將點點滴滴串聯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經歷的種種,將來多少會連結在一起。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者因果報應。這種作法從來沒讓我失望,我的人生因此變得完全不同。”
(喬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Part II 核心競爭力:多元、專業與破圈
問:在眾多法律類公眾號中,“中美法律評論”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創刊初期如何確定方向?
謝水木生: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多元”與“質量”兩大方面。從團隊構成來看,我們的編輯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院校,乃至不同國家,背景跨度極大,而且幾乎每個編輯都可以參與到公眾號內容的創作過程中,為從多元視角審視法律問題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從推送內容來看,既涵蓋深度法理分析,又有實務經驗分享,這極大地豐富了公眾號的內容維度。例如,在探討某一國際商事法律問題時,不同背景的編輯能夠從各自熟悉的法律體系和實踐出發,從多個角度提供見解與案例,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全面的解讀。
在創刊初期,我們對文章內容的質量要求就明確了“嚴肅但包容”的基調。對於法律學習者,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提升法律翻譯、寫作、審稿等學術能力的專業平臺,透過嚴格的選題策劃、內容稽核以及翻譯和寫作規範要求,幫助他們提升翻譯水平、錘鍊文字功底,培養嚴謹的法律思維與表達能力。對於普通讀者,我們則著重透過降低閱讀門檻來實現“破圈”。以翻譯國外判例為例,我們不僅僅簡單地進行法律條文的翻譯,更注重對判例背景的深入解讀,將複雜的法律思維與具體的社會情境相結合,讓非法律專業讀者也能輕鬆理解英美法思維,從而拓寬法律知識的受眾範圍。
Part III 跨專業挑戰:從新聞人到法律人
問:作為本科非科班出身的法律人,您在跨專業學習中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謝水木生:初期壓力主要來自基礎法學素養的不足,以及全英文案例閱讀的語言與文化壁壘。在北大STL學習英美法JD課程過程中,我們常常每天需要閱讀近百頁的全英文CASE材料。同時,由於學校採用的是蘇格拉底教學方法,我們不僅需要對判決和推理進行深入分析,還得隨時應對外國教授步步緊逼的追問。同時,對普通法國家文化背景的陌生也是一大難題,用中國人的思維去學習普通法,常常會遇到理解上的障礙,因為法律體系和法律文化上存在很大差別。
克服這些困難的關鍵是調整心態。在這點上,我曾經的新聞工作經歷發揮了重要作用。新聞與法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在“求真”這一點上有著共通之處——新聞要求客觀報道,追求事實真相,而法律則同樣追求事實與證據,以實現公平正義。這種價值觀的相通幫我快速適應了法律專業的學習。本科一路讀過來的同學往往很看重成績,容易因為一次考試的失利而陷入焦慮。但過往的幾年工作經歷讓我傾向於從更長遠的角度看待學習和更加珍惜難得的重返校園生活,不糾結於短期的成績波動。在北大讀研期間,我更享受課程和校園生活,享受與老師、同學們的交流,透過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和社團組織,拓寬自己的視野,豐富學習和人生體驗。當你把眼光放長遠,從三年、五年甚至更長時間來看,很多眼前的煩惱就不再是問題。這樣的心態轉變也讓我在新領域找到了自己的節奏,逐漸從一個新聞人成功轉型為法律人。
Part IV 中西法律教育的互補性
問:作為一名中國法律人,英美法律教育的內容對自己在國內的實踐有何幫助?
謝水木生:英美判例法的課程學術訓練提供了比較法的視角,讓我能深入探尋東西方法律文化的差異脈絡。在學習英美法的過程中我認識到:法律問題遠非簡單的非黑即白,其答案往往蘊含在諸多複雜交織的因素之中。例如在研習英美法判例時,會發現案件的裁決並非僅基於法律條文的機械適用,還需綜合考量社會背景、經濟影響、當事人具體情境等多元因素。
這種思維模式對中國法的學習也有著極大的助益。它促使我在面對中國法律問題時,也能摒棄片面思考,培養批判性閱讀的習慣,提升法律檢索和寫作的能力。同時,英美判例法的學習鍛鍊了我的批判性思維,不盲目接受既定觀點,而是積極思考其合理性與侷限性。此外,英美判例法學習過程中的閱讀與寫作訓練,也讓我在處理中國法律文字時更加得心應手。
透過實打實地接觸西方法律,我對一些在國內被過度神化的西方法律觀念,如過度重視程序正義而忽視實質正義等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從而在學習中國法時,能夠避免陷入類似的思維誤區,更加理性地看待中國法律體系的獨特價值與優勢,充分借鑑英美法律教育中的有益經驗,實現兩者的互補共生。
Part V 數字化與國際化時代的機遇
問:如何利用新媒體拓展影響,中美法律評論是否有線上互動計劃?平臺目前以翻譯外文法律內容為主,是否考慮反向輸出中國法律學術成果?
謝水木生:我們堅持“文字內容優先”策略,未來仍堅持以公眾號為核心平臺,深耕文字領域。但也計劃根據讀者需求,結合影片號的傳播優勢,開展講座直播,邀請學者解讀熱點法律議題。此外,透過線上讀書會等活動促進與讀者的交流互動。
相較於其他媒體形式,我們認為公眾號具有獨特的優勢。與影片相比,文字類公眾號對法律工作者來說更為常用且便捷,在資訊傳遞的精準性與深度上也更具優勢。其他以影片或圖片為主的平臺,在法律內容的呈現上缺乏嚴肅性,難以承載複雜的法律知識體系。而公眾號的文字形式便於法律人士閱讀、儲存與檢索,作為學習與工作的重要參考資料,這也是我們脫穎而出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為東西方法律交流的橋樑,我們正積極探索由“單行道”擴建為“雙行道”,編輯部近期已經開始嘗試將國內法律、判例以及學者的論文翻譯成英文,反向輸出中國法律研究成果,目標讀者包括在華的外國法律從業者。
Part VI AI與人工翻譯
問:您如何看待AI在法律翻譯中的角色?若編輯直接用AI翻譯全文,您是否支援?
謝水木生:AI是輔助工具,不能替代人本身的專業判斷和思考過程。英美法判例中的許多專業詞彙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含義,AI人工智慧工具翻譯可能忽略細微差別。我們要求編輯先精讀原文,可以用AI輔助校對,最後由審稿團隊層層把關。
翻譯不僅是語言轉換,更是要對讀者負責的知識傳遞。很多編輯參與“中美法律評論”的初衷是提升自己的翻譯能力,如果僅僅依賴AI人工智慧翻譯工具,對個人成長的助力極為有限。當我們只是想要快速大概瞭解判例時,AI可以發揮一定作用。但如果想深入理解判決的具體推理過程,閱讀原文無疑是最佳選擇。而且AI存在出錯的可能,這就要求譯者要對讀者負責,不能完全依賴AI的輸出。翻譯部有明確的規則,如果是AI翻譯,必須標註出來,這是對其他編輯、讀者以及自己的負責。我們不排斥使用AI人工智慧翻譯工具,但怎麼使用需要深入研究,要充分發揮AI的優勢,同時避免其侷限性,讓AI成為提升翻譯質量的助力,而不能替代人本身的思考、成長以及專業判斷。
Part VII 學術性、專業性與可讀性
問:“中美法律評論”在推送主題的選擇上,是否有明確的標準或偏好?內容上如何平衡學術性、專業性與可讀性?
謝水木生:選題主要基於兩個原則:一是編輯團隊的興趣,二是讀者的需求。我們的讀者包括學生、高校學者、律所律師、企業法務等,他們的需求和關注點是我們重要的選題參考方向。例如,近期圍繞AI開源的法律風險、生成式AI的著作權爭議等話題,都是編輯與讀者共同關注的焦點。
如何平衡學術性、專業性與可讀性是一個挑戰,但也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我們的經驗是,寫文章的時候要想清楚受眾是誰。例如針對學術圈的文章會側重深度分析,而面向實務工作者的內容則強調案例解讀。此外,我們鼓勵編輯發揮個人興趣,在擅長且熱愛的領域深耕,同時注重多元視角的融合。閱讀量並非唯一目標,但若能引發行業討論,便是一篇文章體現其價值和影響力的開始。在這方面羅翔老師就做得很好,他以故事的方式、樸素的語言把晦澀難懂的法律講清楚,這對我們來說有很大的學習和借鑑意義。在選題策劃上,我們會根據當前的熱點問題和讀者的需求來確定選題;在內容編排上,我們會注重文章的結構和邏輯,使文章更加清晰易懂。
Part VIII 法學教育與國際視野
問:您認為應當如何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呢?
謝水木生: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非常重要。全球化背景下,法律問題往往具有跨國性,例如資料隱私、跨境併購等議題,對這些議題的探討需建立在對不同法系的深刻理解上。而我們的編輯團隊現有200餘位編輯,過去五年共有超過一千位編輯參與了“中美法律評論”的內容創作。我們的編輯團隊本身是一個跨國、跨院校、擁有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背景,非常的國際化、多元化,大家都非常優秀,有許多精彩的經歷和故事可以分享。
為此,我們計劃透過團建部對幕後編輯的人物專訪,把優秀的編輯介紹給讀者,講述編輯們的海外留學、跨文化交流、與LAW REVIEW共同成長的故事,從內部交流開始,再往外拓展。
同時,我們也會邀請來自多元背景的律師、法務、學者等法律嘉賓舉辦採訪、講座和讀書活動,為大家提供更多的國際學術交流機會。
Part IX 個人經歷與感悟
問:在您的過往經歷中,有什麼特別想跟大家分享的嗎?
謝水木生:我喜歡戶外和旅遊,特別是騎行,騎過的路線包括從北京到廈門、從成都到拉薩。還記得那次騎行318川藏線去拉薩,翻越了14座雪山,其中10座海拔超過4000米,2座超過5000米,全程近2200公里,騎行了29天。我們從成都出發時一共是6個小夥伴,最後抵達終點拉薩的時候只剩4個人。現在想起來,騎行本身確實很苦,我們都笑話自己,“今天爬的山坡都是昨天腦子裡進的水”。
特別是當真正抵達終點拉薩時,整個人其實感到很空虛,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高興。我那時就意識到,結果固然很重要,但過程往往比結果更重要。只要熱愛,就能承受過程的苦,也能享受路途的美,其實最美的風景在路上,而非在終點。騎行教會我“拆分目標,專注當下”。就像創辦“中美法律評論”,我們先將願景細化為階段性任務,一步步推進。從 2020 年到2025年,我們一路走過了五年,我們最開始的初心就是搭建一箇中美法律的學習與輸出的平臺,以熱愛和興趣為導向。過程中必然有艱辛——比如通宵改稿、首發翻譯趕DDL、選題爭議、枯燥排版、任務與個人學習工作時間衝突等等,儘管困難重重,編輯團隊始終相信“熱愛可抵歲月漫長”。抵達終點時,成就感其實是轉瞬即逝的,而一路積累的經驗與情誼,才是真正的財富。比如每次招新時,看到很多新編輯一開始都只是我們公眾號的讀者,從關注者成為參與者,僅憑這一點,我就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這也是我們把“中美法律評論”堅持辦得更好,堅持辦下去的動力之一。
編輯的話
採訪尾聲,謝主編提到自己熱愛騎行:“長途騎行和辦刊很像,需要耐力、方向感和團隊協作。”或許正是這種“長期主義”的信念,讓他在法律傳播的道路上步履不停。正如他所言:“熱愛可抵歲月漫長,但行前路,無問西東。”
非常感謝主編能在百忙中抽出時間接受我們一連三個小時的採訪。儘管採訪在線上進行,但主編話語裡的真誠還是讓螢幕前的我們深受感動。我們也驚喜地在中美法律評論中常常居於幕後的“守望者”是這樣親切與隨和。在學術與專業之外,是一位溫文柔和的學長,在茫茫人海中,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受世界,熱愛生活。也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生命中的熱愛。矢志不渝,步履堅實,追隨著自己的星星,縱使歷盡千帆,我們也終將跨越山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