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經濟學思維,來衡量法律的公平正義嗎?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庭審、犯罪份子

從“江歌被害案”“聊城於歡案”到最近引發全網熱議的“餘華英拐賣兒童案”,似乎每一次社會熱點法律案件的出現,總能引發全社會的關注。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影視劇或改編自法律真實案件,或討論法律問題,無論是張藝謀的電影《第二十一條》、春節檔的現象級熱播電視劇《狂飆》,還是近來受到頗多熱議的《毒舌律師》《正義迴廊》,都讓不少觀眾大呼真實震撼。
法律總能牽動我們每個人關注的神經。每一個法律案件背後都是社會問題,都是公眾對公平正義的普遍關切。可以說,法律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它是社會最忠實的 “傳聲筒”,是現實最犀利的 “透視鏡”。
但我們也常看到,在同一個案件中,不同的當事人、法官,同為追求公平正義,同樣言之鑿鑿,卻有完全不同的立場。此時,該如何評價和取捨呢?哪一方的“公平正義”更加公平正義呢?實際上,不同的方案選擇,涉及不同的制度安排。如何評價和選擇,需要一把尺子。但公平正義作為一種高度抽象的價值追求,很難有確切的刻度。此時,對“效用”的比較和選擇,可能是一把可供借鑑的尺子。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正義的刻度》,帶我們學會用經濟學思維來為公平正義破局
這是走在最一線法律從業者和知名學者,跨界聯動,獻給法律人和關注社會的普通人士的開智之書,是真正的法律內行人,帶領我們開啟的一場關於公平正義的思辨之旅,是一本獻給我們每個人的法律經濟學通識書
這本書不僅得到民法學家王利明、刑法學家張明楷等法學界知名人士的專業推薦,而且在專業學識和實踐經驗上,都能給予我們足夠權威可信的方法傳授。
作者李志剛不僅是法學博士,還曾先後擔任最高人民法院法官、金融機構法務、公司律師,可以說是真正走在法律現場的最前沿。作者熊秉元作為知名的法律經濟學家,不僅先後在全國頂級學府有過多次任教經歷,還在華人經濟學界具有強大的影響力,與經濟學界鼎鼎大名的張五常可以並稱,具有足夠豐厚的積澱為你增進學識,開拓思維視野
這本書不僅能夠幫助每一個法律人,用經濟學思維作為工具,論辯正義與效率、民事與刑事、道德與倫理、權利與因果,突破法律思維的盲點,理解法律背後的深層邏輯,還能透過每一個疑難的法律問題和每一樁案件糾紛,進一步將抽象的法律概念具象化,幫助我們每一個普通人更深入地理解法律與社會。
不僅可以給予法律人一種可學、能用、好用、有力的經濟學工具,幫你以全新視角和思維看待和分析法律問題,還可以提高普通人對於法律的認知,以社會熱點案例為據,呼應大眾生活經驗,當你看到熱點社會案件時,不再從單一視角看待問題。無論是對於法律人士,還是關注現實、渴望探索公平正義等社會問題的普通大眾,你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把衡量正義的刻尺。

用經濟學思維丈量法律,為公平正義鑄造刻度

西方法學界有個諺語:“為了公平正義,可以天崩地裂。”這樣響亮的口號往往令人振奮,我們通常會高舉公平正義的大旗,然而在鮮活、具體的現實案例裡,公平正義是什麼、如何去衡量和實現,卻很模糊
2019年的“張扣扣案”無疑成為當年最引人注目的案件之一。張扣扣的母親因與鄰居發生衝突,被其用木棍打死,目睹此狀的張扣扣22年後替母報仇,用刀殺死鄰居父子三人。訊息一齣,張扣扣殺人行為的性質問題就引發熱議,不少人站在道德立場上直呼其為母報仇,可以諒解。
毫無疑問,張扣扣殺人償命,將其判為死刑,對死者來說是正義。但公眾辯護其替母報仇,反抗欺壓勢力,將心比心,似乎又情有可原,也認為自己在維護正義。這時,面對具體的案件,法律上所規定的正義,就變得不那麼清晰了。
事實上,在追求公平正義的道路上,我們迫切地需要一種可以依循的路徑,一種可以丈量的刻度,讓我們的正義在現實中,有地可發、有處可循、有力可衛,而經濟學思維提供給我們的正是這樣一種可看見、可比較、可實現的正義
眾所周知,一旦有熱點事件發生,廣大網民往往立刻站隊,或進行道德定罪,或洩憤大罵。這樣的結果往往是指責不斷、莫衷一是、爭論不休。經濟學思維則讓我們擺脫激素、信念和直覺的支配,突破道德上的衝動,學會用證據和事實來說話。
事實上,法律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處處滲透著經濟學的思維,經濟學思維帶給我們的一個有力的工具就是成本效用分析。透過具體的效用分析,幫助我們重新理解法律,發現一個全新的法律和現實世界。
倫理關係,看似和經濟學最不相關的領域,也在成本效益考量之下變得有跡可循。為什麼我們很多人對朋友比對家人好?顯然,得罪朋友的成本會比家人高多了,我們會避免自己犯成本高的大錯。經過經濟學的“放大鏡”,原來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背後也有我們理性的決策。
法律上的公平正義,也隱含著運用和配置資源高下之間的取捨邏輯。我們都知道法律保障正當防衛原則,人在正當防衛時,對他人造成的傷害,不必承擔後果。法律這樣規定,是因考慮到因不採取正當防衛,而可能帶給當事人無法彌補的不良後果。這個法原則可以說是具體反映了經濟學中效率的精髓,透過法律的規定,讓資源能流向價值更高的使用途徑
經濟學思維拆解抽象的道德和法律理念,聚焦背後具體可行的問題,讓抽象的正義觸手可及。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個觀念為例,這在法律上是不爭的規定。但在實際現實中,法律面前並不是“人人平等”。顯然,打民事官司時,錢多的一方可以請到較好和較多的律師,贏的機率顯然要比不請律師的人大得多。因此,對一般人而言,經濟學思考的是司法系統本身能讓大家在法律面前有何種程度的平等
對於經濟學家而言,這是具體實踐操作的問題:如果我是少數民族,不通曉普通話,在這層意義上,法院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到什麼程度,顯然看法院有多少經費可以提供傳譯的服務。這也要看政府願意撥多少預算給法院。追根究底,這又要看大眾,就是你我,願意繳納多少稅來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就是經濟學思維面對法律的丈量:為了維護這個道德上的大家都接受的標準,我們不得不從成本的角度來思考實際可操作和實現的問題。
正如書中作者所說:“只有當大家都有點成本意識的時候,正是我們能夠平實地解決法律問題的時候”

走出背法條的噩夢,補全法理教育中缺失一環

上百部法律,數萬條法律條文,橫跨憲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等數十多個社會領域,熟記、背誦這厚厚的法律大山,是無數法考人和學法人心中的噩夢。
我們經常看到,對於法條的運用,有不少法律人都能脫口而出,說得頭頭是道。而一旦問起為什麼要這樣規定,就瞬間啞火、支支吾吾。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我們的法學教育,往往重視法律條文的背誦,而忽視法理的學習。學生對法律條文頗為熟悉,但對於法律背後的道理,通常老師不教、學生也不問。往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從而淪為機械的背書工具。
對背死書的厭惡,每個接受教育的人都深有同感。我們到底該如何把法律學好?
這本書帶我們對法律進行經濟分析,來理解法律規範背後的制度安排緣由,幫助我們理解法律規定背後的所以然,從而補上法理教育的缺失一環,讓我們不僅僅只是“背法條”。
在法律領域,不少條文規定都遵循著最小防範成本的經濟原則。近年來,野生動物傷人事件時有發生,透過經濟學分析,我們得以窺見案件背後的處理邏輯。關於動物傷人的責任問題,民法典做出了明確規定:如果動物傷人,動物飼養人要負主要的責任。可是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規定呢?很多一線的法官、檢察官和律師專家對法律條文都很熟悉,但都往往無從解釋。這背後就是依據的經濟學上的最小防範原則:考慮誰來防範最容易、成本最小,誰就承擔防範意外的責任。
可以說,《正義的刻度》這本書,就是幫助法律人走出背死書的困境、補全法理教育的有效工具,更是廣大讀者開啟法律啟蒙教育的絕佳選擇。

六大領域的社會熱點案例,全方位掌握解釋現實的密碼

在震驚一時的“小悅悅事件”中,面對悲痛的慘案,該如何讓人不再冷漠,降低助人“成本”,避免“公地悲劇”?
“紅頭蒼蠅做證案”風波中,該如何裁決吞下“紅頭蒼蠅”的荒謬舉動,在僅有間接證據時進行判斷?
“電梯內勸阻吸菸案”反映出法律的功用是“興利”,還是“除弊”?
面對這些社會案件,網友中不乏大批的“鍵盤俠”,憑著衝動大發陳詞,無所顧忌。而我們應該如何理性看待一些社會熱點案件?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獲得解釋社會現實的能力呢?這不僅考驗著我們的個人素養,更是考驗著我們的智識。
這本書選取了數十個著名的社會熱點、引發爭議的事件,涵蓋“民事、刑事、道德倫理、權力、因果關係”等多個層面,在手機隱私、網約車與反壟斷、家庭糾紛等日常生活話題上展開具體討論和分析,為我們在面對“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道德和法律”“人性善惡”的兩難抉擇和現實案件時,提供智識的依賴和判斷。
這本書讓你面對社會問題,也能全方位手握認識和解釋現實的密碼,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

五大分析方法,帶你突破思維盲點,理性決策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智力思考、渴望鍛鍊思維的人,這本書就是一個絕佳的練習場,給你一個大展身手的機會,透過五大分析方法,習得經濟學思維工具,帶你拓展思維認知的邊界。
人們常常落入非黑即白的思維慣性中,常常憑著道德的驅使和直覺行事,而經濟學思維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性決策的有力工具。
這本書向我們介紹了“成本效益”“基準點”“時間軸”“向前看與向後看”“最小防範成本原則”等五大經濟學分析方法,為我們更理性地分析現實提供了抓手。
在成本效益分析中,經濟學家根據專業的素養,用精確的方式做出評估我們是否值得做,在此基礎上幫助我們科學決策。這個方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基本適用於所有的日常行為的分析,包括:為什麼選擇這個職業、為什麼要買這款衣服、為什麼我們要住在這裡,等等。這都是可以透過成本效益的分析,使得我們的選擇具有理性的依據。
基準點分析法是一個有效的工具方法。該分析法不僅簡單明瞭,還很有說服力。在分析問題時,它先標出一個基準點,再以基準點為量尺,分析所要處理的問題。經由對照和比較,便很容易看出問題的核心所在。
在面對一些複雜意外的問題時,基準點分析法非常有幫助。該分析法,可以透過逆推過去或者設想未來可能發生的關鍵點,以明確一個“理想的”“不會出問題“的做法作為基準,再來逐步對照檢視問題的出現方,從而理清責任。

真實地理解現實,體諒和寬容人的侷限性和脆弱性

在許多法學討論中,也經常提及“生命崇高”“生命無價”。相比之下,經濟分析通常探討商品勞務的買賣交易,顯得市儈,俗氣無比。
人們對經濟學往往帶有許多誤解,認為其是一門“自私的學科”。但實則不然,經濟學思維不僅不是冷冰冰的科學,反而是一個有溫度的科學,它讓我們面對真實而豐富的世界
經濟學思維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人性。在經濟學中,“公地悲劇”是一個理解人性的視窗。公地悲劇是指,在一個公共的草場上,每個人都抱著讓自己的羊多吃草的心理,結果造成草場枯竭,無草可吃的受損狀態。它展現了人在面對公共問題的一種心理——趨於自利。
在經濟學思維下我們會發現,之前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竟然只是赤裸裸的成本效益作用的結果。但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就會對人性失望呢?並非如此,我們一旦體會到人性的真實,反而能加倍珍惜這種特殊的關係,也更能體諒和寬容人的侷限性和脆弱性
 /// END ///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