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鄉“背刺”老鄉?美國中餐館“坑”哭留學生

大家好,這是#EduKnow原創精選的第720篇文章。
前段時間,我請了幾位朋友來家裡做客聚餐因為廚藝有限,只能求助外援——直接從本地最好的中餐館點幾道松鼠魚、梅菜扣肉硬菜撐場面
晚飯六點開始,我中午打電話到餐廳訂餐,說好了下午五點半來取餐。當時,我還不放心,囑咐了一句:你們下午四點半才開門,會提前備餐吧?要是來不及,我可以晚點去拿。
老闆倒是信心滿滿語氣輕鬆地說:“放心吧,半小時搞定!”
這簡直是廚藝界的劉翔啊!緊接著,我心裡打起小鼓:
這怕不是提前做好凍起來,到時候解凍吧?當時恰逢節假日,餐廳生意火爆,站在老闆立場,這通操作可以理解。
準點拿到訂餐,開啟包裝發現,自己還是太天真了。
國內預製菜的風,還是吹到了美國中餐廳
我拿到的松鼠魚放在一次性烤盤裡,樣子和下面圖片裡的賣相一模一樣。你都分不清是老鼠魚還是松鼠魚。醬汁也是自己拆袋臨時澆上去。

(圖片源自水印)
梅菜扣肉老闆說沒有了,建議我可以用寶塔肉,實體菜也和圖片的是長相是“雙胞胎”。
幾個菜我花了超過兩百美元,到頭來吃了一堆預製菜。
我心有不甘去查了價錢,後悔查

只能安慰自己,我們吃的預製松鼠魚應該屬於酒店級別,價錢40多元,上了美國中餐廳變身40美元,溢價算少的吧
留學生在海外,頭頂學業KPI除了學業壓力,留學生在海外面臨的另一個大問題,就是如何安頓自己的中國胃
表面上看,美國的中餐館不少,能讓學子們聊以慰藉。這兩年,當中餐預製菜的風也吹到大洋彼岸,大家開始擔心還能放心吃嗎?
美國中餐館預製菜的——又深又汙。
社交平臺有不少曝料近年來中餐預製菜在北美快速落地生根,但其中相當一部分產品並非正規進口,而是以走私”“擦邊球的方式進入美國市場。
海外的一些中餐店,為壓縮成本,通常不會選擇國內相對安全、品質可控但價格高的預製菜大品牌。畢竟,走正規報關流程又費時費力,運輸成本也不低。相比之下,某些售價僅需五塊錢人民幣的三無產品預製菜包才是他們的最愛。
報關時,不少所謂預製菜包是以有機肥”“樣品”“調味品等名義混進來,渠道模糊,來源不明,安全無法保證。
運氣不好被海關查封了就當虧損,運氣好通關了,就能在當地餐廳裡賣出翻倍價格,幾塊錢進價,輕鬆賣到十幾刀幾十刀。真是發家致富的捷徑。
這些黑作坊出口的預製菜通常常溫儲存,因為冷鏈運輸也價格昂貴。而常溫儲存靠的是新增劑、增稠劑、保水劑等科技狠活
這些食物在國內都未必能進正規商超,卻搖身一變,端上了北美中餐館的桌子。
這也是為什麼不少人會在灣區、紐約、波士頓等華人聚集地多的地方,吃到讓人崩潰的中餐
我在網上找到一份北美預製菜批發價格單——各種扣肉、滷肉、燉肉、紅燒肉、排骨、燉肉、牛肉類和雞肉類的預製應有盡有,甚至連糖水都能預製,產品包括金桔冰糖雪梨,木瓜紅棗銀耳糖水,阿嬌大棗糖水,桂花香馬蹄飲等等
按箱購買、一箱40袋,價格一百到兩百元不等,量大還能再優惠。
@小紅書海外食品類供應鏈)
去中餐廳吃飯的海外華人,花的是北美一梯隊的價格吃到的卻是連第三世界都不如的產品。
也難怪這幾年中餐店吃飯的華人越來越少。

(華人論壇上開展有關去中餐館吃飯頻率的調研)
價錢巨貴、口味巨鹹。

現在還普遍預製,更加不能接受了。

海外中餐館,預製菜避雷攻略
根據China – Prepared Dishes and Meals – Market Analysis, Forecast, Size, Trends And Insights的調研資料顯示2013年到2024年,中國預製菜出口總體呈現穩步增長趨勢2024年預製菜出口量達到84.6萬噸,同比增長12%,連續第八年實現增長。
中國預製菜的主要出口地區排名前三的是:菲律賓6.8萬噸美國6.4萬噸奈及利亞6.2萬噸此外,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日本、阿聯酋、中國香港和緬甸等地區也是重要的出口市場。
在出口額方面,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中國香港(5.6億美元)、美國(5.42億美元)和馬來西亞(1.89億美元)位居前三
從資料來看,預製菜在美國中餐店有多普遍,不言而喻。
其實海外華人並不排斥預製菜,預製菜能在全球生存下來,有它的合理性。
很多連鎖店的薯條和漢堡也都是標準化預製,但起碼透明、有標籤、可追溯。中餐講究色香味俱全,大家在海外早就對色香味降低了標準——起碼得正常、吃得安心。
問題是,現在的預製菜,有些已不是我們心中那種餐館提前一天備好、當天加熱的合理流程了,而是連廠家都查不到、全靠新增劑吊命的三無產品
有的商家為省運費,專挑那些便宜又能常溫儲存的科技狠活”產品,口感塑膠感拉滿,還敢賣幾十刀一份。一邊用三無產品糊弄人,一邊用現炒的廚師菜糊弄人
就像網友們說的,大家不是不接受預製菜,是不能接受科技與狠活兒
那麼,在“天雷滾滾”的美國中餐廳,揣著中國胃、寄希望於中餐廳緩解自己思鄉之情的留學生們,如何避免當冤大頭,並保護好自己的健康呢?
這裡有一份鑑別劣質菜攻略給大家參考
熟記中餐廳裡常見的預製菜:
魚香肉絲、東坡肉、梅菜扣肉、黃燜雞、子雞、啤酒鴨、紅燒獅子頭、官保雞丁、三杯雞;
紅燒排骨、地三鮮、家常豆腐、麻辣乾鍋、糖醋里脊、手撕雞、宮保雞丁、魚香茄子;
酸辣湯、小炒肉、黑椒牛柳、然牛肉、水煮魚、酸菜魚、口水雞、香乾炒肉、螞蟻上樹。
幾乎覆蓋了一箇中餐館選單的80%如果你看到選單上列出的上述菜品是廚師推薦那多半是國內進口的預製專案了
此外,還要注意以下四大坑:
一、出菜速度異常快,且菜品種類繁多
預製菜的最大優勢在於“標準化”,工廠預先完成大部分製作流程,門店僅需加熱和簡單擺盤即可上桌。
中餐的許多傳統菜餚講究“現炒現做”,火候、刀工、調味都需要時間。如果你在一家小型中餐館點了幾十分鐘才能做好的複雜菜,比如東坡肉、松鼠魚、剁魚頭,結果五分鐘內就被端上桌,這就值得警惕。
二、菜品溫熱、加熱不均
預製菜通常是透過微波爐或電磁爐復熱,由於包裝形狀、食材密度不同,很容易出現中心不夠熱、邊緣過燙的“熱不均”現象。
此外,由於不是現炒,菜品常常缺乏表面微微焦香、食材內部水分未流失的口感。肉類可能發乾發柴,蔬菜則過軟過爛,或者在回鍋過程中因為受熱不均變得口感奇怪。
三、無法調整口味或配料
在傳統中餐館點菜時,顧客常常可以根據口味需求做一些調整,比如“少辣”、“不要放香菜”、“可否換成雞肉”。這些要求對真正的廚師來說並不難,尤其是熱菜類,基本都能臨時調整。
但如果你遇到服務員明確表示“這道菜的口味不能改”“配料固定沒法換”,這往往是因為菜品是預製的成品包,只能加熱,不能更改。
配料和調味在工廠階段已被寫入“標準化流程”,無論多少分店,吃到的都是同一套“出廠設定”。
不過,我朋友遇到過一些狠辣的中餐廳,服務員告訴你可以調整口味,但其實並沒有操作,端上來的還是那套預製菜,碰到了這種中餐廳你也無處說理。
四、菜品顏色統一、配料異常“套路化”
預製菜為了壓成本、拼顏值,最愛在配料上下功夫。彩、西芹、胡蘿蔔、洋蔥幾乎無處不在,切工統一、顏色鮮豔,但口感木訥、毫無菜香,一吃就知道是流水線產物。
主料也常偷工減料,雞肉牛肉切得碎又薄,有的甚至一咬就散、粉的,多半是冷凍肉或重組肉。
這種食材在高溫快炒時容易塌方,吃不出肉香,也筋道。為了提升賣相、延長保質期,還常加入大量油脂、糖漿和增稠劑。比如,糖醋里脊醬汁濃得像膠水,紅燒肉盤底能撈出一層油。
總之,你以為吃到的是故鄉的味道,實際上是讓腸胃無處安放、不可言說的垃圾。
中國胃,也要放眼世界、懷抱全球
吃不到家鄉味,幾乎每一箇中國留學生都會經歷的文化衝擊之一。
面對味蕾上的鄉愁和層出不窮的中餐陷阱,我們不妨換個思路也許能在異國他鄉找回一點人間煙火氣
首先,就是自己學做飯,是解決飲食及健康問題的根本之法。
呼蘭曾在脫口秀上講過,留子要麼會做飯要麼會辟穀,饒是如此。
哪怕只是簡單的煮麵條、炒青菜、做蛋炒飯自己掌握食材來源和製作過程,比吃來路不明的外賣安心多了。
留學不是三五天就能完成的,不誇張地說,會做飯在無良預製菜氾濫的當下,是留學生的必備生存技能。
其次,去美國超市買亞洲預製食品,自己加工省心又省力
如果自己實在沒時間或精力做飯那就去CostcoSams ClubTrader Joe逛一逛吧。
這些超市裡的亞洲風味預製食品雖然不算完全地道,但勝在品質穩定、價效比高,比如冷凍鍋貼、小籠包、日式拉麵、照燒雞腿飯等等,稍加加熱就能上桌,足夠對付一下自己的中國胃
而且這些產品能進入主流連鎖超市銷售,通常意味著通過了較為嚴格的品質稽核,安全性和原料透明度比不少中餐館更有保障。
另外,吃學校附近的餐車
別小看街邊那輛貌不驚人的餐車——在美國,想運營一輛餐車其實門檻不低
根據美國商會的資料顯示,開餐車一年的平均成本約為三萬美元左右,其中許可證費用佔很大比例。
各地要求不一,但基本包括:經營許可證餐車許可證衛生Permit食品銷售許可證等
我不知道其他地方的餐車質量如何,但耶魯大學的幾處餐車點還是相對靠譜的
我和開餐車的臺灣夫妻聊過,能進駐耶魯大學的餐車學校都要求要有實體店,每年一期的店內衛生檢查和定期的餐車質量檢查。
如果能在大學周圍開餐車通常都是營業了十幾年的,做的是教職員工和學生熟客生意,質量必須過硬
可以說,大學城附近的餐車餐飲質量要比一些中餐店靠譜、價格還公道,而且餐車在口味上往往更家常、更接地氣,不容易踩雷。
最後,留學生要嘗試其他國家的菜系,開啟新的味覺地圖
中餐好吃,但我們的中國胃也可以衝出亞洲、走向世界。
有段時間我嘗試了環地中海菜式,希臘的Gyro、土耳其的kebab、墨西哥的Burrito;還有日本人、越南人、韓國人、泰國人自己開的餐廳,口味不甜、不怪,中國胃能接受吃習慣了後,你甚至還會覺得別有一番風味。
(墨西哥的Burrito Bowl,作者供圖
(希臘的Gyro,作者供圖)
留學本就是一段鍛鍊適應力、拓寬人生維度的旅程,而成長不止體現在學術與文化的積累上,飲食更是文化融合最直觀、也最容易入門的一道視窗。
近期活動推薦
6月7日在深圳,我們會組織1場"留學機構深度線下探訪",本次會去2家各有特色,風格不一的【美本留學機構】和1家【語培標化培訓機構】。活動適合願意花時間、不喜歡流水線機構並且正在給孩子選機構的家庭。本次各家機構負責人也會就最新的“哈佛事件”做話題分享,機會難得優先9年級及以上的家庭,歡迎掃對應的二維碼報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