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北方朔風
6月30日下午3點43分,我國商業航天企業天兵科技在河南鞏義的試車臺進行實驗時,發生了一起事故。因為試車臺與火箭箭體連線處固定失效,本該在地面的火箭一級飛到了空中,在飛行數十秒之後砸到了附近的山上導致劇烈爆炸,好在沒有造成群眾傷亡。

雖然沒造成傷亡,但這起事故是極其危險的,火箭落地時裡面還有上百噸的液氧和煤油,它們爆炸與燃燒的威力遠超我們在俄烏戰場上看到的任何一款爆炸物,一旦落在居民區,很可能會成為人類航天史上最為慘烈的事故。
雖然航天探索歷史中各種離奇的事故都不缺,但是本次事故類似的例子,還是1952年6月6日美國海盜八號探空火箭試飛時掙脫了繫泊裝置,不過這次實驗可是在白沙導彈靶場,而且當時還屬於人類航天的蠻荒時代,而2020年能在城市旁邊發生這樣的事故,實在是有點匪夷所思。


事故發生後,天兵科技官方的回應與採訪很耐人尋味,第一次通告中沒有表示歉意,還宣傳了一波自己的火箭有多麼厲害。在接受的採訪中,甚至還有員工表示是因為他們的發動機太好了,都有預案的,完全沒事,道歉宣告則姍姍來遲。這樣的態度著實讓人有點難以評價。網路上有些聲音則是以“馬斯克都沒有道歉,憑什麼他們要道歉”作為理由開脫,很難說這種言論是在幫天兵科技還是想害天兵科技。

首先要明確的是,官方與社會鼓勵商業航天發展,是在鼓勵創新,而不是無視低階事故,這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創新是在理論上難以確定對錯的情況下,在儘可能周全地準備之下,進行實驗來驗證猜想,從而改善火箭效能,儘管這個過程是有風險的,但是值得嘗試,並且針對風險有系統地準備;而低階錯誤是把菸頭扔到燃料罐旁邊,不應該混淆這二者。
這次的事件雖然具體調查結果沒有系統公佈,但很明顯試車臺沒有考慮火箭全功率試車的場景,導致火箭失去控制,這是個很典型的低階失誤。
由於建設大型試車臺週期長,成本高,而多機並聯的巨大推力傳統試車臺難以承受,所以spacex這樣的企業會選擇在發射臺上進行整箭試車。國內的商業航天企業,部分建設有自己的發動機試車臺,部分會選擇使用航天科技集團的試車臺,但是對於多機並聯試車,這些給單機使用的試車臺就無能為力了。於是部分企業就發揮主觀能動性,土法上馬,建設簡易試車臺來解決問題。而天兵科技的試車臺,確實比較簡陋。
但是土法上馬也是有講究的,比如說spacex早期實驗獵鷹9火箭的時候,雖然也是土法上馬,但是加了配重,還固定了多根鋼索,減少意外發生的可能。天兵科技的天龍三號火箭研發的時候,很多地方都學習了獵鷹9,為什麼在這種地方就顯得如此自信呢?

加裝配重和固定鋼索,既不是什麼難以攻克的黑科技,也不是昂貴到難以接受的奢侈品,為什麼這種時候偏偏不學習國際先進經驗呢?這樣一個連最基本安全需求都滿足不了的試車臺,出現了固定處連線失效的問題,這可不是什麼節約,而是無視了基本的安全規範。
至於所謂的預案也很不靠譜。天兵科技的這試車臺建在礦坑裡,就算發動機在原地爆炸了本來也不會對周圍群眾造成什麼影響,但是現在整個一級飛上天情況就不一樣了。要知道,這次試車的一級相比於實際發射的一級,缺少了兩個很關鍵的部分,一個是儀器艙,來控制監測火箭的各種引數,一個是自毀裝置,如果火箭嚴重偏離發射計劃,自毀裝置會啟動,摧毀火箭,避免造成災難。沒有這兩個部分,這次飛起來的一級究竟會砸到什麼地方只是個單純的運氣問題。

這次事故沒有群眾傷亡,真的只是運氣好罷了。這個火箭在飛起來之後實際上就失去了控制。一些新聞中說關閉了發動機並不準確的。這個試車的一級就沒有儀器艙和飛控,脫離了地面之後幾乎是無法控制的。如果真有靠譜的緊急關機設定,那這火箭一級絕對不會飛這麼高。
從某些近距離照片來看,我們也不難發現,試車前的清場雖然做了,但是並沒有考慮到這種意外情況的發生,一部分照片的距離真的很近。而試車地點雖然在山裡,但也絕非是深山,距離城市居民區的直線距離小於十公里。運氣好沒出事,然後告訴別人自己盡在掌握,實在是不太好。

還有些開脫言論說什麼火箭發動機太好了才導致事故,這就更可笑了,這樣的話不應該從專業的航天從業者嘴裡說出來。火箭發動機推力越大越好,這是從設計的角度出發的,但是一款設計出來的發動機,如果實際製造出來發現推力遠高於設計,那可是很嚴重的問題。

實際上這些發動機出廠的時候,都要進行校正試車,如果推力高於或者是低於設計範圍,那這個發動機是不能出廠的,天兵科技的火箭也不例外。所以試車臺的設計上限,應該也是按照九機並聯的工況去考慮的,不可能存在所謂的發動機太好了,導致試車臺扛不住的說法,試車臺的設計施工一定存在缺陷。這是用一個低階錯誤去掩蓋另一個低階錯誤。
還有些言論說最起碼這次發動機執行得挺好的,沒什麼問題。這樣的想法也未免太過樂觀,實際上從照片和影片來看,飛行過程中,發動機的執行情況已經出現了一些問題,火箭最後往一邊傾斜墜落,也有可能和這個問題有關,並不是想象的那麼理想,當然這需要更系統地分析,不能草率得出結論。退一步說,就算發動機沒有什麼問題,如此危險的情況,還是先趕緊好好檢討整改要緊。

還有一種典型開脫言論是拿馬斯克當擋箭牌,認為他沒道過歉,天兵科技也不用道歉。平心而論,這類言論可能是出於好心,畢竟國內的馬斯克無腦吹太多了。筆者之前在多篇文章中也都表明過並不喜歡馬斯克,但是在這件事情上,拿馬斯克來開脫是缺乏科學精神的。

在spacex的實驗中,從來不缺乏激進甚至是危險的實驗,但是這些實驗加起來造成的危險性都遠不及這次事故,不管是獵鷹九還是星艦,馬斯克的實驗從來沒有把上百噸燃料砸在距離居民區只有幾公里的地方。馬斯克雖然對FAA的各種安全規範天天抱怨,但整體來說,spacex的實驗還是遵守了這些美國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經驗教訓。
spacex確實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正像是其他領域一樣,到底該學什麼不能只看表象。我們要意識到,spacex的快速迭代不是隻靠莽,背後是有其科學規律的,單純靠莽肯定不行。至於炸火箭,更不是單純為了炸火箭,而是有計劃的實驗,激進的技術創新不代表要無視最基本的安全問題。

不出意外,我們在網路輿論中又看到了“要包容創新”“你們是想要商業航天死嗎”這樣胡攪蠻纏的言論。剛才我們已經說過了,不能混淆創新和低階錯誤。更何況,對於天兵科技這家企業,無論是地方還是資本或是輿論,在以往大家給的支援還少嗎?
之前因為天兵快速的時間表,火箭優秀的效能,航天愛好者們戲稱天兵科技創始人康永來為“康聖”,天兵科技也是我國融資最多的商業航天公司,這都是對他們努力的承認。但是如今,情況就不一樣了,航天愛好者們對天兵科技的態度幾乎轉了一百八十度,這還不是因為他們自己導致了這樣的事故?

當然,對商業航天還是要包容的,畢竟這是官方的總體政策。不過我們仔細想想,對於商業航天的監管政策,似乎確實不太健全。健全的監管政策對企業不是阻礙而是助力,就像FAA對美國航空航天業的指導作用一樣。我國的商業航天機構也需要類似的配套才能蓬勃發展。
如何降低這種事故的發生機率,在發生事故之後如何處置,未來更加複雜的航天安全如何保證,我們確實需要這樣的機構來保底,而且恐怕需要快一點,在野蠻生長造成悲劇之前,我們就需要這樣的部門。否則真出了什麼嚴重事故,那就不只是某一家公司的問題,整個商業航天領域都會受到打擊。

話說回來,就算是FAA這樣的機構,在涉及波音客機的問題時依然難免偏袒。國內商業航天也難免有類似的問題。除了在大城市的總部外,這些商業航天的子公司不少分佈在中小城市。對於這些城市來說,航天相關的高新技術投資無疑是極為難得的優質投資,自然是會大力支援。
這本該是互惠互利的事情,但是如何權衡地方利益和風險也要謹慎考慮,比如說小城市的安監和環境機構,是否有稽核航天實驗複雜情況下安全性問題的經驗?比如說如果真出了事故,當地的應急部門是否有處理這種緊急情況的能力?畢竟涉及航天領域,這方面的經驗與能力恐怕是大部分地方都沒法具備的。傳聞天兵科技選擇鞏義作為試車地點的原因之一,就是天兵創始人康永來的家鄉就在附近,本該是回報父老鄉親的事情,結果搞成了這樣,著實不太好。
從天兵科技的第一次公告與採訪來說,我們能看到的誠意著實不足。筆者願意從一個好的角度去思考,是他們工作太忙,壓力太大,沒有寫出合格的公關內容,希望他們認識到公共關係的重要性,也希望他們展現出更多的社會責任感。
但是這樣的事故,加上這樣的公告與採訪,還有姍姍來遲的道歉,確實讓很多人對天兵科技產生了質疑。一篇寫得不如chatgpt得體的公告,別人沒有理由信任你。在出現這樣的事故之後,如何讓群眾重新信任企業,是需要企業自己去思考的。面子從來都是自己掙來的,天兵科技需要自己努力做到這一點。
有人或許會說,中國航天需要更快地發展,所以還是輕拿輕放得好。這樣的想法倒也不只是在航天行業,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類似事件倒也不少。但是如果考慮到航天事業的特性,這一行業對安全性有更高的要求。航天這事,勇於創新從來不是迴避錯誤的理由,就算馬斯克也不是個沒事拿火箭炸著玩的傻子,沒有人想要讓商業航天死,但是我們需要按照規章制度辦事。這是對人民群眾,對航天事業,對公司的最大保護。

天兵科技今天釋出的致歉信
有些只要不監管,商業航天就能瘋長的言論,只能說是某種哈耶克式的幻想。但是這種幻想與航天這個和物理與工程學緊密相關的領域並沒有什麼關係。稍微想想就知道,如果真出現了嚴重事故,無論是國家層面,資本層面,還是社會輿論層面,都不可能給商業航天好臉色看,這一行業甚至可能面臨整體完蛋的風險。
溺愛從來不是對孩子的最好保護,這一點對航天也是如此。
平心而論,官方的航天機構因為代表了國家形象,同時涉及重大任務,在一些技術的應用上面是保守一些的,而民營航天的探索價值也就在這裡。使用更激進的設計來提高運力,使用民用裝置降低航天成本,有些工作確實是商業航天更適合去做的,這也是社會與航天愛好者對我國商業航天飽含期待的原因。
但無論是激進的技術,還是用民用代替專用裝置,都不是靠拍腦袋來完成的,需要基於嚴謹的科學,透過仔細實驗得出這些設計與技術可用,而且清楚它們適合在什麼地方用,這不會是一蹴而就的過程。

這次事故發生後,筆者認識的一些資深航天愛好者,還有航天從業者,對這件事情都進行了直接和專業的批評。筆者很清楚他們之前對天兵科技都是很支援的,但正是因為支援,看到這樣的事故後內心的情緒也會更加強烈。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希望這樣的事故再也不要發生,希望中國的商業航天能在系統的監管下,茁壯健康發展。
離開特朗普的日子
馬克龍沒戲了,法國還能指望誰?
拜登的90分鐘,讓民主黨支持者陷入噩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