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攝/王亞鵬
北京時間2025年4月3日10時1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天平三號A星02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這是長征六號(CZ-6)火箭第14次發射,今年是其服役的第十年。
今年以來,有關於CZ-6可能“退役”的傳言,甚至提到4月的長六發射將是最後的任務。
實際,並未從官方得到任何關於CZ-6將退役的訊息。
CZ-6曾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首飛型號,是我國首型採用液氧煤油發動機的小型運載火箭,具備無毒、無汙染、低成本的特點。

-
2009年8月,長征六號立項被正式批覆,代號CZ-6。
-
2010年底,CZ-6火箭轉入初樣階段。
-
2013年9月,CZ-6火箭轉入試樣階段。
-
2013年12月,CZ-6火箭在太遠衛星發射中心完成場箭合練。
-
2015年9月20日,長征六號“一箭20星”首飛成功。

圖/CZ-6歷次任務徽章
自2015年首飛以來,CZ-6已成功執行十餘次發射任務,創造了多項紀錄,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不過,隨著最近十年我國航天的發展和多型新火箭的研發,長征六號在運力、價效比上都面臨挑戰。
僅以航天八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最近十年研發的煤油主動力火箭對比來看,長征六號在LEO和SSO的運載係數上的資料對比更直觀。(2015年以前研發的CZ-2D、CZ-4系列未列入)

在與CZ-6同級運力上的國家隊火箭、民商企業火箭並不稀缺(受限於不便公示火箭成本和發射報價)。
長遠來看,CZ-6雖然面臨同級競品火箭的“挑戰”,但這一運力區間的火箭也是我國航天運輸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儘管CZ-6尚無“要退役”的官方訊息,隨著我國航天任務的複雜化和商業航天的崛起,未來“舊火箭”為更高效、更經濟的“新火箭”讓路是必然趨勢。
透過長征八號、長征六號改、長征八號,長征十二號以及多型民營商業火箭等新型號的陸續服役,我國航天將構建更完善的運載體系。
剛剛結束的2025商業航天大會上,中國工程院、航天科技一院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李東院士介紹航天運輸系統發展歷程與現狀談到。
我國第四代運載器將按照兩種起降技術路線,發展可重複使用的第四代運載器,實現運載器從一次性到重複使用的升級。發展重型運載火箭,實現運載能力跨越提升。
採用10米級箭體直徑和高效能液氧/甲烷、液氧/液氫發動機。
主要承擔月球探測、火星/小行星探測及大型高軌衛星發射等任務,執行大規模近地軌道(LEO)任務。

LTO運載能力不小於50噸,LEO能力不小於150噸(一級重複使用)、80噸(兩級重複使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可有力支撐航天強國建設。
目前處於方案深化論證階段。
在充分繼承CZ-5運載火箭、CZ-2F載人運載火箭研製成果和成熟技術的基礎上,立足5米直徑和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高效能氨氧發動機等基礎,正在開展新一代登月載人運載火箭研製工作,其LTO運載能力不小於27噸,支撐我國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

商業航天為我國航天發展提供新動能,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現有35家商業火箭公司,多家已完成入門級一次性火箭首飛。

瞄準2025-2030年產業化需求,我國已規劃3米、4米、5米級中大型可重複使用火箭。當前,國內研製中的重複使用火箭運載能力區間覆蓋10-20噸級。
未來,我國航天運輸系統產業化的總體思路上,將圍繞運載能力、利潤、履約週期、可靠性四個敏感要素。
而在實踐和思考上,將從設計、生產、運營、管理四個大項,14個小專案展開。

不論長征六號是否真的在今年“退役”,2025都將是一個重要的拐點之年。
新星座的組網,新市場的開拓,新體系的實踐,新火箭的首飛……都將預示著中國航天將邁向更高水平的新起點。
“當YF-100發動機點火時,整個控制室都在震動,資料完美得讓人想哭。”工程師老王還記得十年那個清晨的一幕。
應被訪者要求,文中老王為化名。

2025商業航天大會。
央視新聞、航天科技集團、灰機wiki及網路公開資訊。
衛星百科編輯部對本文亦有貢獻。

>End
>>>
本文轉載自“太空那些事兒”,原標題《長征六號十年,新火箭排隊接力》。
為分享前沿資訊及有價值的觀點,太空與網路微信公眾號轉載此文,並經過編輯。
商業火箭,想說愛你不容易——(二)難以複製的SpaceX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