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意外升空墜毀背後 2025-04-21 13:04 財經雜誌 業內有兩點憂慮,其一是安全稽核加劇,可能會拖慢行業發展速度;其二是,各界對商業航天的合理試錯缺乏容忍 文 | 李皙寅 編輯 | 施智梁 天龍三號射向了天空,只不過,這發火箭猶如脫韁的野馬,讓人驚出一身冷汗。根據多家媒體援引的影片顯示,河南省鞏義市,有物體自空中劃過拋物線後,在落地時爆炸。 據鞏義市人民政府新聞中心回應稱,6月30日下午3時43分,天兵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在鞏義綜合試驗中心開展運載火箭一子級全系統試車,因試驗故障,箭體散落物引起區域性區域著火,散落物在安全布控區內,目前火情得到有效控制,經初步排查,無人員傷亡。 天兵科技發表宣告稱,試車過程中,一子級火箭正常點火,發動機推力達到820噸,因箭體與試驗檯連線處結構失效,一子級火箭脫離發射臺,在升空後,箭上計算機主動關機,火箭跌落在距離試車臺西南1.5公里的深山中,箭體跌落山中後解體。 鞏義市大峪溝鎮薛莊村一村民告訴極目新聞記者,火箭發射之前,當地村委提前組織了群眾疏散。火箭爆炸前村民都撤走了,爆炸時發出巨響,附近村裡的玻璃都震碎了。現在她住在外村,等待回村通知。 截至發稿,天兵科技並未就此接受我們的相關訪問。 天兵科技是誰? 天兵科技成立於2019年,是一家中國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公司主要致力於研發新一代液體火箭發動機及中大型液體運載火箭。成立5年來,天兵科技已完成了15輪融資,累計獲得資金支援超40億元。 天兵科技的創始人、董事長康永來,從事運載火箭技術研發與專案管理將近20年。康永來曾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總體研究室主任、型號副總師、總工。作為研究院歷史上最年輕的研究室主任和總體副總師,康永來曾主持過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以及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的總體論證設計工作。 什麼是動力系統試車? 用大白話說,就是“點火,但不起飛。”動力系統試車,是火箭首飛前最重要的前置實驗之一,難度非常高。 這個試驗實際上除了不飛行之外,對火箭整個發動機的增壓輸送的、箭體結構的、電氣的相關的一些產品都做了全面考核和驗證,類似於發射前的系統磨合。 雖然點火但不起飛,但對試驗場地的要求不低,甚至有些指標比常規發射場地更復雜。比如,發射場是飛行階段只有幾秒在臺子上燃燒,這個要燃燒100多秒,這背後就需要更深的導流槽等專項設計。 事故因何發生? 根據天兵科技在公告中將原因歸結為“箭體與試驗檯連線處結構失效”,可視作馬脫韁繩,為何如此還有待黑盒子、更詳細的現場勘查,給出最終答案。 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尋找黑匣子,收集(火箭)殘骸,需要等所有資料都收集到後進行資料分析,才能把事件完全解釋清楚。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對財聯社表示,後續還會繼續開展試車,“但不試這種大型的了,普通試車還是會有的,工作還是要繼續做”。 天龍三號是大型液體運載火箭,效能對標SpaceX的獵鷹9號,其直徑3.8米,起飛質量590噸,近地軌道(LEO)運力17噸,太陽同步軌道(SSO)運力14噸。天兵科技專門為中國衛星網際網路星座建設定製。 這次實驗,也是現階段運載火箭在研製過程中推力最大的一次動力系統試車,較之前中國航天最大推力試驗增長了2倍。 商業航天發展迅猛,安全稽核或升級,影響有多大? “這次事故令人驚愕,”一位不願具名的商業航天投資人對我們分析稱,試車臺上的意外起飛情況很少見。或許是因為各方對火箭的推力預估不足,導致超出了試車臺的承受範圍。 “作為同行,世界不大,我們一榮俱榮,一辱俱辱”,一位商業航天領域的創業者對我們表示,對天龍三號遭遇的挫折很遺憾,擔心會為行業高速發展蒙上陰影。“不同於發射場,因為火箭就壓根沒準備上天,試車臺的風險管控不及發射場。怕因為這次事件,後續火箭的試車場地將面臨更嚴格的稽核乃至遷移,這對目前爭分奪秒的火箭衛星公司來說,是個壞訊息。” 因安全和保密原因,火箭發射場周圍絕不允許有家屬區或者居民區,也不允許任何閒雜人等入內。但試車廠因為只點火不發射,因此並不會像傳統發射場一樣,在極度人煙罕至的地方設立。 此次事件發生後,有地方政府的招商部門對我們感慨,此前有意希望招引相關企業落地,帶來就業和產業創新的同時,想一些實驗還能帶來遊客,打造文旅產業。現在看來,需要更謹慎一些了。 手記:不迴避事故,但也別因噎廢食 事件發生後熱度不斷,幾度衝上微博熱榜。在我們看來,大眾關注商業航天是好事兒,有助於產業吸納更多資源,快速發展。但有些觀點和聲音則略顯缺乏理性,乃至有破壞性。 比如有觀點稱,航天就應該慎之又慎,不能拿“半成品”出來,失敗了不但損失資源,更影響心氣兒。航天就不應該有失敗。 這樣的聲音非常經典,往好了說,是對中國的商業航天有很高的期待,投入了感情;往壞了說,則缺乏常識,乃至好心辦壞事兒。 商業航天最大的好處,透過放權,讓企業承擔成果與風險,從而實現百舸爭流奮楫者先。調動所有市場資源,在合理的範圍內,不斷試錯,從而更快地逼近終點。要知道每當和中國商業航天人交流,他們最感謝的,就是國家給予了他們嘗試的機會;他們最期待的,就是希望業內和公眾,對他們試錯的包容。 商業航天發展過程中也總是成功與失敗交織的。過去兩年,星河動力航天穀神星一號(遙十一)運載火箭因一級發動機噴管擴張段燒蝕異常導致發射失利,藍箭航天朱雀二號遙一運載火箭因二級遊機工作異常,發射任務最終失利。但各家民營火箭企業仍在不斷探索。 正像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所言:科學試驗如果次次都能成功,那又何必試驗呢?經過挫折和失敗,會使我們變得更聰明。 為此,我們呼籲,相關企業認真分析研判事故,業內共勉。同時,切勿因噎廢食,對這些商業航天多一點關懷。 責編 | 要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