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道作者 | 海有夢
去年雙十一前夜,當李佳琦在淘寶直播間為口紅促銷賣力吶喊時,來自無錫的深藍航天卻開啟了一場另類的“直播帶貨”。
他們以每張100萬元的價格,在短短12分鐘內,就將兩張2027年亞軌道旅行船票售罄。
這場被戲稱為"最貴直播帶貨"的營銷事件,讓星雲-1火箭有望搭載著普通人的太空夢衝出大氣層。
近日,這家專注於液體可回收重複使用運載火箭技術研發、生產、實驗及商業發射的公司,宣佈完成近5億元B4輪融資,此次融資由泰山產業集團旗下基金領投,從接觸到敲定合作,僅僅用了短短百日。
隨著本次B4輪戰略融資的完成,深藍航天的估值已達到50億元左右。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再度點名“商業航天”,將其列為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的核心賽道。而此刻,資本市場押注的不僅是火箭的升空軌跡,更是中國能否在SpaceX劃定的賽道中,用“低成本、高頻次”的太空運輸邏輯,改寫全球航天經濟的遊戲規則。
–01 –
2015年,SpaceX卻憑藉獵鷹9號火箭的首次回收,打破了傳統航天“一次性消耗”的固有模式,引發全球關注。
彼時,中國航天在大眾眼中,依舊籠罩著神秘的國家隊光環。
SpaceX的成功,點燃了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博士霍亮心底蟄伏已久的野心。他渴望用中國技術,實現火箭像飛機一樣往返天地的夢想,讓太空運輸從“奢侈品”變為“日用品”,為更多人開啟探索太空的大門。
一年後,這位曾在航天科工集團擔任高階工程師的“體制內精英”辭去穩定的工作,帶著一支不足十人的團隊,在江蘇南通的一間簡陋廠房裡,掛上了“深藍航天”的招牌,踏上了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創業之路。
創業初期的深藍航天,液體可回收火箭技術的高壁壘,讓研發工作舉步維艱;市場對民營航天的普遍質疑,也使得公司在拓展業務時四處碰壁。
更嚴峻的是,資金短缺問題猶如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馬斯克在成功之前,首枚火箭的投入就達到了幾十億人民幣的量級,而當時中國在這一領域投入的資金規模有限,深藍航天的資金常常捉襟見肘。
霍亮曾無奈自嘲:“那時我們連變推力發動機的圖紙都像是科幻小說裡的設定。”
–02 –
真正的破局發生在南通郊外的試驗場。經過6年堅持不懈地研發,2021年7月,深藍航天迎來了重要時刻,成功拿下中國首例液氧煤油火箭垂直回收試驗“蚱蜢跳”。同年10月,他們再次獲得中國首例液氧煤油火箭百米級垂直回收試驗成功。
這一刻,深藍航天不僅打破了技術僵局,更讓資本市場看到了中國版“獵鷹9號”的雛形——霍亮拒絕了更易融資的固體火箭賽道,選擇對標SpaceX的液氧煤油發動機路徑。
當同行因技術難度轉向“短平快”專案時,霍亮卻帶領團隊死磕3D列印針栓式發動機。透過不懈努力,他們將發動機零部件數量削減40%,成本壓至對手的一半。
霍亮常將公司比作“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探索者”:既受益於國家航天技術的深厚積澱,又憑藉民營企業的敏捷優勢,打破了傳統航天的固有正規化。
在融資方面,深藍航天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早在2018年,其首輪種子輪融資就獲得了雷軍小米旗下順為資本的支援。
此後,其的融資程序不斷推進,2020年5月完成Pre – A輪億元融資,2022年1月再獲A輪億元融資,2024年5月開始進行B輪系列融資。截至目前,其B輪融資金額累計超15億(公開資料),估值已達50億元左右,在資本市場獲得了高度認可。
–03 –
深藍航天本質上是一家“太空運輸公司”,其核心業務是研究如何將物品便宜又高效地送上太空。
他們的目標十分明確,就是讓火箭能像飛機一樣,飛出去之後還能安全回來,實現重複使用,從而大幅降低發射火箭的成本。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深藍航天研發出了“雷霆”系列液體火箭發動機和“星雲”系列運載火箭,這些是深藍航天的主要產品。
“雷霆”發動機作為火箭的“心臟”,為火箭提供強大的動力,而“星雲”系列運載火箭,則是將各種裝置送到太空的重要工具。
深藍航天的使用者群體主要是一些需要把衛星等裝置送到太空的機構和企業。例如,有的公司想要發射通訊衛星,以此為人們提供更好的網路服務;還有科研機構想要發射探測衛星,探索宇宙的奧秘。
這些機構和企業對太空運輸有著強烈的需求,深藍航天的出現,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傳統火箭發射成本極高,主要原因在於火箭只能一次性使用。深藍航天透過可回收技術(如垂直降落、發動機重複使用)和自主研發(如3D打印發動機零件、液氧蒸發裝置最佳化),讓火箭能夠多次飛行,成功將單次發射成本降低到傳統模式的幾分之一。
這一突破,不僅讓衛星發射變得更加經濟實惠,也為普通人打開了一扇通往太空的“平價之門”,讓太空探索不再遙不可及。
–04 –
深藍航天所處的商業航天賽道近年來發展迅猛,被國際諮詢公司Euroconsult稱為“21世紀大國競爭的第二戰場”。在過去五年裡,商業航天行業經歷了從技術驗證到產業爆發的巨大轉變。
根據美國航天基金會資料,全球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從2018年的3500億美元猛增至2023年的5460億美元,其中火箭發射服務佔比從12%躍至18%。
在中國,中國商業航天企業數量從2018年的141家激增到2023年的超400家(艾媒諮詢資料),僅2023年國內民營火箭公司融資就超60億元。
SpaceX的獵鷹九號火箭,將單公斤發射成本從2萬美元壓到2000美元,引發了全球可回收技術競賽。
馬斯克的星鏈計劃掀起了低軌衛星網際網路浪潮,全球每年需發射超2000顆衛星,但傳統火箭產能嚴重不足。
中國規劃的“GW星座”等巨型衛星工程,更是進一步催生了發射服務“供不應求”的市場視窗期,為商業航天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05 –
然而,這個行業也面臨著諸多痛點。其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資金成本危機。一枚中型液體火箭研發燒錢超20億元,但資本市場對商業航天的耐心週期僅5 – 8年。
美國Rocket Lab、Astra等上市公司,就因技術延期導致股價暴跌60%,國內也有多家民營火箭公司因融資斷檔陷入停滯。
目前,中國商業航天行業呈現“一超多強”的市場格局。
“國家隊”佔據絕對領先地位,2023年商業發射市場中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兩大集團合計發射54次,佔比超80%。民營陣營則呈現顯著分化,頭部企業如星河動力全年發射7次,佔民營總髮射量的53.8%,前五名企業合計佔據民營市場85%以上份額,形成了“長尾企業搶訂單、頭部企業拼技術”的競爭態勢。
在頭部民營企業中,藍箭航天、星河動力、深藍航天等已躋身第一梯隊。以2023年發射次數為例,星河動力以7次領跑民營陣營,而深藍航天憑藉可回收液體火箭技術,成為少數能與SpaceX對標的企業之一,在競爭激烈的商業航天領域佔據了一席之地。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本文還參考了前瞻網、甲子光年、集美產業投資、經濟報報、創客公社等相關內容,一併致謝。圖片源自公司官網。
鉛筆道近期推出了一款爆炸產品——媒體VIP會員,核心亮點是:以一頓午餐的價錢,聘鉛筆道為你的年度媒體顧問,1年6次專屬顧問時間,做你媒體圈的貼身朋友。詳情可以檢視連結



歡|迎|聯|系
想獲得調研,請聯絡:pencil-news
想商務合作,請聯絡:renguozhou2019
想加入創業社群,請聯絡:Pencil-news
想進行市場合作,請聯絡:Pencil-news
文章轉載,請聯絡:Pencil-news

推|薦|閱|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