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靠同行襯托?這一局,馬斯克的星艦輸給了貝索斯的新格倫?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1 月 16 日下午,由亞馬遜公司創始人傑弗裡·貝索斯創辦的私人航天公司藍色起源所研發的可重複使用大型運載火箭新格倫火箭在多次推遲發射後,終於進行了首飛,首次試飛就成功入軌;
緊接著,1 月 17 日上午,由馬斯克創辦的民營航天製造商和太空運輸公司 SpaceX 進行了星艦第七次全系統聯合發射測試飛行,再度上演「筷子夾火箭」回收,但原計劃繞地球飛行並降落在印度洋的星艦飛船,卻停止傳送遙測資料,與地面團隊失去聯絡;
較戲劇的是,藍色起源和 SpaceX 都為美國商業航天公司巨頭,雙方都推遲過發射時間,但卻在前後一天分別進行了火箭發射。

這其中難道是有什麼特別含義嗎?兩支火箭的發射會對美國商業航天競爭帶來什麼變化?
從新格倫火箭首飛中,能看出其有多大實力?發射過程有哪些精彩內容值得關注?
星艦第七次試飛一級再度上演「筷子夾火箭」回收,二級失聯後解體,這場發射是成功還是失敗?
跟著答主回答一起看看吧。
新格倫火箭首飛展現出怎樣的實力?
|答主:呂堅豪
火箭高 98 米,相當於 30 層樓高,其中整流罩直徑 7 米、高 21.9 米。直徑 7 米的整流罩是真的大呀!裡面的體積更是兩倍於之前在用的較小的五米級整流罩。新格倫主要是能把載荷打到高軌,可以攜帶超過 13 噸的載荷到地球靜止軌道(GTO),將 45 噸的載荷運送到低地球軌道(LEO)。一級由 7 臺BE-4發動機組成,每臺發動機都可重複使用的,海平面推力為 2,450 千牛,助推器設計為至少 25 次回收。它是迄今推力最大的採用富氧分級燃燒迴圈的液氧甲烷發動機。

一個簡單的對比圖,可以看出它有多大
SpaceX 已經壟斷了美國商業航天的市場,去年 SpaceX 發射了 134 次,超過全球航天發射總數 259 次的一半,放眼全球,SpaceX發射數比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發射數加起來都多,這是很恐怖的。如果新格倫能在星艦技術成熟之前大規模投入使用,就有打破壟斷的可能。
|答主:九鄉河龍牙
新格倫對於藍色起源來說可能是「一發定生死」,這個生死不是貝索斯的,而是藍色起源這家企業的。
藍色起源的新格倫火箭研發程序類似傳統航天巨頭的進度,因此哪怕媒體和觀眾看熱鬧,貝索斯對這種"十年磨一劍"的發射失敗容忍度是很低的,正如藍色起源掌舵高管自己所言,本次試射目標下限是入軌,目標上限是一級回收,否則貝索斯的怒火將會是難以置信的。此次發射其實最大的亮點還是貝索斯親臨指揮室,這意味著在此次成功首飛後,貝索斯大機率是要加大投資力度了。藍色起源能夠成功入軌意味著這是一枚成功的運載火箭,至於一級回收失敗還需要後續的多次發射中不斷調整了,首飛就晉級全球前五確實算得上是一個成就,希望藍色起源和貝索斯能給予馬斯克和 SpaceX 最強的壓迫力,新格倫的回收成熟後,柯伊伯衛星星座估摸著也會向低軌大規模部署,一場競賽拉開序幕。
星艦第七次試飛是成功還是失敗?
2024 年星艦的表現相當搶眼,而一再延後的第七次發射又吊足了人們的胃口。
就在新格倫火箭發射入軌的十多個小時後,星艦第七次發射助推器成功回收,筷子夾火箭的經典再現固然讓人振奮,但隨後的上面級失聯自毀解體卻讓關注者似乎難掩失望。

|答主:烈焰雙雄
一次回收是驗證,兩次回收是成熟。
星艦助推器的第二次成功回收毫無疑問證明了星艦路徑的完全可行性,但是星艦二代飛船出現了之前完全沒有過的狀況,直接太空失聯。甚至發射的時候,就有外部蒙皮脫落的狀況出現。
一代已經成功返回兩次,二代只要分析資料總結原因事情就不會難辦,如此路徑在過去的十年裡已經被空察重複了無數次,這點事情牢馬還是能搞定的。但是——
但是,這種程度的失敗可是夠總結覆盤一段時間的了。
|答主:呂堅豪
「星艦在上升燃燒期間發生了快速意外解體。——果然是直接炸了!今年開門黑,出了這麼大的事故,估計馬斯克也要當鴿王了,第八飛可能不會很快進行,已經可以想到 FAA 又要搞事情了。

可以說這次非常拉垮!因為這次90%的內容是放在星艦上面級上,太抽象了,第二代星艦就整個這玩意?好吧,這次試飛算是完全失敗!」
|答主:Corbicula
目前有多架航班因為星艦計劃外解體再入停航或改道,這種後果可能意味著星艦大機率會被暫時停飛,接受調查並改進,可能會是一次比較漫長的間隔。

|答主:Benedict S
目前有多個影片發出,在波多黎各附近觀測到大量碎片……
總之是有點難受啊……不過流星雨倒是挺漂亮的。

兩支火箭的發射會對美國乃至世界商業航天競爭帶來什麼變化?
|答主:太空那些事兒
2024 年全球一共進行了 261 次軌道級發射任務,比 2023 年的 223 次增加了 17%,其中僅 SpaceX 就完成了 134 次發射,比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發射總和還多。未來,當新格倫在美國年度火箭發射資料上佔有一席之地時,或許發射市場才真正迎來變數。
除了藍源之外,火箭實驗室 Rocket Lab 和相對論空間 Relativity Space 也在開發大型回收複用火箭,以爭取國家任務。
2024 年 6 月,美國太空部隊(U.S. Space Force)宣佈,已選擇藍色起源、太空探索公司、聯合發射聯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三家企業,作為國家安全太空發射第三階段發射服務專案。2025-2029 財年,這三家公司將獲得價值 56 億美元的合同。
也許對於航天公司,交付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只有造出了高性價比的火箭,才可能會有匹配的訂單。對美國航天來說,繼 ULA 火神之後又新增了一型「有力」火箭,等於多了個「裝雞蛋的籃子」,也一定程度上幫助美國航天分擔了系統性風險。雖然藍源現階段還難以撼動 SpaceX 的市場地位,新格倫火箭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還需高頻次交付和發射驗證。
但應看到,新格倫的加入,將進一步強化美國在太空發射的領先優勢。
|答主:中國航天報
近年來,SpaceX 公司在西方航天發射市場上佔據了近乎壟斷的絕對優勢。「最強挑戰者」新格倫火箭除了分享美國保密軍情發射任務外,在其餘市場上尚且只是「夾縫中求存」,那麼西方其他新型火箭的市場前景如何?背後體現了研發者怎樣的考量呢?
歐空局的阿里安 6 火箭堪稱「生不逢時」,預計更多將依靠歐盟官方主導組建的通訊星座、導航星座和一系列科學衛星訂單,維持基本運轉。後續,阿里安 6 火箭或許會衍生出運力增大型、載人型、試驗性在軌加註推進劑型等,努力維持歐洲航天產業生存和進步。
日本 H-3 火箭的處境與阿里安 6 火箭類似,承擔著維持日本航天產業發展的根本使命。此外,利用國際形勢變化機遇,透過「發掘」中東和歐洲客戶市場,日本 H-3 火箭贏得了一些價格不菲的深空探測任務、通訊衛星發射任務訂單。
在國際空間站即將退役、新一輪月球和深空探測大潮湧動之際,歐空局和日本航天機構「抱團取暖」,希望拓展一些航天發射市場,涉及商業空間站建設、多用途大中規模星座組網、頗具特色的中小型深空探測任務等。同時,雙方正在加緊研發新一代可回收複用火箭,希望在美國可回收複用火箭的壓力下提升競爭力。

更值得關注的是,西方多國商業航天力量正在積極投入小型火箭研發工作,希望藉助火箭結構和發動機設計、推進劑組合、3D 列印增材製造等工藝、發射裝置等方面的技術和管理創新,充分發揮小型火箭籌備運作週期短、應急發射能力強等優勢,避開獵鷹系列火箭乃至「星艦」的大運載量任務優勢領域,贏得更多軍民客戶的快速響應發射訂單。
在此基礎上,這些商業航天新勢力正在朝著兩個方向積極拓展業務:一方面,少量修改小型火箭,推出亞軌道火箭,爭取軍方和商業客戶的特殊試驗任務訂單;另一方面,美國火箭實驗室公司、義大利 Avio 公司、西班牙 PLD 航天公司等希望借鑑 SpaceX 公司的產品升級路線,利用技術革新成果,發展綜合成本更低的可回收複用大中型火箭,從今年起將陸續嘗試首飛。
總之,隨著創新技術進步、太空開發推進和社會資源大量湧入,以「新格倫」為代表的各國新型火箭仍會不斷投入市場,為國際航天發射市場帶來更多精彩。
最後,你更看好哪家公司的火箭呢?藍色起源會打破美國商業航天的競爭格局嗎?
評論區留言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