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被“捧殺”的蘿蔔快跑暫時搶不了司機的飯碗

 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來源:IT時報
作者:郝俊慧
自動駕駛出租車搶司機飯碗,是一筆不合算的賬

百度恐怕並沒有想到,公司急於對外釋放的Robotaxi(無人計程車)蘿蔔快跑“盈利”的訊號,竟讓自己成為“AI和人搶飯碗”的“罪魁禍首”。

最近,武漢計程車司機因“蘿蔔快跑”而訂單減少的訊息,不斷出現在社交平臺上。有武漢“的哥”稱被蘿蔔快跑搶生意,投放量多的地方几乎接不到客人。而媒體採訪計程車司機後得到的現象是,出車10個小時,流水甚至僅有之前的一半。
“和底層人民搶飯吃”的帽子被結結實實地扣在了百度頭上。但不得不說,這次被罵的百度有點“無妄之災”。
“計程車司機因蘿蔔快跑收入對摺”的說法,只要稍微做幾道算術題,便知道根本不成立。
武漢有多少輛網約車?今年5月9日,武漢市交通運輸局曾公佈,武漢市日均運營網約車2.94萬輛,單車日均訂單13.2單,也就是說,每天訂單總量為38.808萬單;計程車呢?同樣來自武漢市交通運輸局的資訊顯示,2022年,武漢市註冊巡遊出租汽車18367輛,2023年,巡遊計程車客運量完成21434.56萬人次。粗略估算,武漢市巡遊計程車平均每天運輸58.7萬人次,以每輛車平均2~3個人簡單推算,單車日均10~15單左右,日均訂單20萬左右。
根據上述資料粗略估計,每天武漢市的“網約車+計程車”整體訂單數量為約58萬單。
那麼,蘿蔔快跑有多少輛呢?根據國內媒體今年5月的報道,百度Apollo在武漢投入500輛自動駕駛汽車,其中全無人自動駕駛車輛超過300輛。百度財報顯示,在智慧駕駛業務上,蘿蔔快跑供應的自動駕駛訂單在一季度達成約82.6萬單,同比增長25%。
儘管百度並沒有將武漢的訂單量單獨列出,但僅從以上資料便可基本判斷,數百輛蘿蔔快跑很難撼動整體巡遊計程車和網約車的市場。百度也曾透露,蘿蔔快跑訂單量已經佔到武漢網約車總訂單的1/100,巧合的是,300輛完全無人駕駛的蘿蔔快跑恰好也是武漢網約車總數的約1/100,也就是說,蘿蔔快跑的日均訂單量並不比普通計程車和網約車更高。
更有意思的是,最近的熱搜源自百度用了一定的“公關話術”試圖解釋和美化此次事件,但結果卻被輿論“反噬”,弄巧成拙。不過,想想前段時間百度“公關一號位”風波,倒也正常。
在現階段,無人駕駛想要替代網約車和計程車,哪有那麼容易?
全球範圍內,Robotaxi都是一門難做的生意。2009年,字母表(谷歌母公司)開始在美國舊金山測試無人駕駛汽車Waymo,如今15年過去,只在鳳凰城和舊金山推出無人駕駛網約車服務。而另一家通用旗下的無人駕駛出租車Cruise因在去年10月發生了一起嚴重事故,被加利福尼亞州政府暫停了運營許可。技術成熟度、成本控制、政策與法規、保險與責任、公眾接受度等等,都是橫亙於全自動無人駕駛出租車面前的道道門檻。
此次蘿蔔快跑成為“眾矢之的”,其實與自動駕駛無關,而是當下計程車和網約車行業訂單普遍減少、司機生意難以為繼的另一個縮影。
武漢交通運輸局的資料顯示,2023年,網約車司機日均營收339元(乘客支付訂單金額,未扣除網約車平臺抽成),市場趨於飽和。如果以業內30%左右的扣點計算,每個網約車司機實際日收入只有237.3元,即使30天不間斷地工作,收入也剛跨過7000元。如果車是租來的,再去掉3000~4000元的租車費,那更是寥寥無幾。
從商業邏輯來看,無人駕駛出租車未必比有人駕駛的網約車更便宜。現在武漢市民能以“6元5公里”的價格打到蘿蔔快跑,只是“熟悉的配方”罷了。想當年,網約車補貼大戰時,誰沒用10元錢打過10公里呢?
再來算一筆賬。一家Robotaxi運營商的成本至少應包括車輛成本、智駕系統成本、技術研發成本、運營成本、車輛維護成本、保險成本、能源消耗成本……在傳統網約車市場裡,有些成本是由租賃公司或者司機個人承擔的,比如充電或者油費、車輛維護費、保險費等等,但如果是完全無人駕駛出租車,根據不同商業模式,那這些成本得由運營商、租賃公司、車企各自承擔,一點省不下。
算來算去,Robotaxi如果想搶司機的飯碗,至少在目前,這筆買賣未必合算。
正如前文所言,去掉抽成之後,武漢市網約車司機日均營收只有237.3元,而且別忘了,他們都屬於靈活用工,平臺不需要為其繳納社會保險等“三金”或“四金”。但蘿蔔快跑這樣的Robotaxi要運營的話,根據現有法規,“‌不完全的自動駕駛出租車(L3/L4),‌必須配備安全員;‌完全自動駕駛出租車(L5,‌在報備同意後,‌可在特定區域使用遠端安全員,‌且每名遠端安全員最多監管3臺車。”
看起來,似乎完全自動駕駛出租車可以實現2/3的減員,但你再仔細算算呢?《晚點auto》報道,目前武漢招聘的“自動駕駛安全員”月薪為5000元~7000元,似乎和司機收入差不多。但按照五險一金的最低比例計算,公司至少要承擔39%的支出,也即最多在人工上省1.5個人。
不僅如此,別忘了,還有車輛本身的成本呢。
傳統網約車的模式很清晰,大多數車輛由汽車租賃公司購買,司機租賃,在八年的運營期內,租賃公司透過向司機收取租金的方式,逐步將汽車的成本回收。除了少量自營車,平臺不承擔責任。車的成本其實最終由司機承擔。
但Robotaxi讓誰來承擔汽車成本呢?百度蘿蔔快跑目前在跑的是第五代,由北汽極狐生產,車價48萬元;預計投放的是第六代,由江鈴生產,車價20萬出頭。
如果全部由百度買單,這是一個極重的資產,在硬體道路上基本沒成功過的百度,要冒巨大的風險。儘管Robotaxi可想像的商業模式空間很大,應該會有更多角色入局,但同樣要解決誰來買車的問題。以運營車輛8年壽命計算,每年至少有25000元的折舊費。
今年5月,百度釋放出的訊號是,今年底蘿蔔快跑將在武漢實現盈虧平衡,明年實現盈利。但Robotaxi並不是一個可簡單複製的規模應用,不同城市複雜的路況、交通管理部門與當地計程車公司、租賃公司、網約車平臺複雜的關係,會讓這一新事物在推廣時面臨更多挑戰。
話說回來,如果這真的是門好生意,滴滴怎麼對Robotaxi沒那麼積極呢?作為全國最大的網約車平臺,它難道不應該最有先天優勢嗎?況且,頂著Robotaxi第一股上市的如祺出行背後,站著廣汽、騰訊、滴滴等不同戰略合作伙伴,比起自己沒車的百度,顯然更有優勢。更別提還有小馬智行、上海賽可等其他同行也已入局。
所以,百度的野心在哪?或許還有更長遠的佈局,畢竟馬斯克也要入局了,至少在資本市場可以有故事可講,但真正的目標,或者說當前的目標,應該關注下面幾則訊息。
6月,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印發通知,要求穩步推進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運營,打造高階智慧駕駛新場景。7月3日,工業和資訊化部等五部門聯合公佈智慧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名單。北京、上海、重慶、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合肥等20個城市(聯合體)入選。
此前,車路雲一體化的百億級投資專案頻頻成為焦點。5月底,北京市“車路雲”一體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專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招標,投資額99.4億元;6月,武漢市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車路雲”一體化重大示範專案獲得主管部門批覆,總投資規模高達170.84億元。
顯然,以蘿蔔快跑L4級別無人駕駛為核心,建造起資料、技術與反饋的飛輪,將智慧化優勢落地到“車路雲一體化”政府專案中,才是百度能明確看到的商業模式,但結果能否盡如人意,只能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