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起鐘鳴黃卷閱,暮收鼓振法燈明,駐足林海間,遠離塵坌,松下聽泉泉有語,谷中覽鳥鳥無嘖。雲龍山東麓,一座千年古寺巍然屹立,詩醞龍山霜日晨,黃花點點染秋鄰。興化禪寺,成為蘇北佛教一大叢林,成為徐州歷史歲月中沉浮過程中的見證者,也成為徐州佛教文化發展、發揚的象徵。

登寺回首望古彭

遠角興化禪寺
據《州志》載:“正平元年(公元451年),北魏拓跋燾率30萬大軍南下侵宋,駐紮於雲龍山、戲馬臺一帶,攻彭城三月不下,其士卒閒暇,用兵器依崖而鑿,時只雕一佛頭,人呼佛頭巖。故宋梁時期,該寺名石佛寺或大佛寺。明洪武戊寅年(公元1398年),高僧勝吉緣山構宇,建大殿覆蓋石佛。明宣德乙丑年(公元1426年),正殿焚於大火,殿堂殘缺,石佛獨好。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住持僧文安擴大殿五間,殿依崖而造,順山而成;前壁高三丈有餘,而後壁僅三磚疊成,高尺許;整體設計奇絕,建築巧妙,有“三磚殿覆三丈佛”之稱,為歷代名人所詠歎”。興化禪寺,原名石佛寺,徐州八大古寺之一,為典型的佛教禪宗寺院,該寺緣於北魏大石佛修建而成,是蘇北地區赫赫有名的古剎。興化禪寺始建於1390年洪武年間,香火悠久,寺內供奉的阿彌陀佛大石佛始鑿於北魏政平(450年)年間,距今約1500餘年歷史。石佛依山而鑿,高約三丈六尺(11.52米),初為一露天佛首,左右侍衛小佛像,皆鑿石所為。興化禪寺在1993年6月,新建大雄寶殿時,發掘出深埋地下的唐宋時期佛教摩崖造像,共七組195尊,並建造保護室,供遊人觀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為之題寫“唐宋摩崖石刻造像”。清朝康熙年間浙江寧波天童寺方丈密雲老和尚路過雲龍山,觀此山秀美,乃風水寶地,於是委派法孫谷庵來此駐錫弘法,成為興化寺第一任住持,後來興化禪寺幾經戰亂和重修,現已形成由大雄寶殿、大佛殿、天王殿、三聖殿、藏經樓、祖堂、法堂、方丈室、客堂、齋堂、庫房及僧舍組成六進院落。唐宋摩崖石刻保護室頂層,是新建的大雄寶殿,殿堂飛簷斗拱,翹角凌空,金飾彩繪,氣勢恢宏。殿內供奉橫三世佛,左藥師、右彌陀、佛祖釋迦居中,莊嚴肅穆,慈憫安詳。背塑海島觀音,環列十八羅漢,造型各異,形象生動。

大佛

古色古香
雲龍山摩崖石刻造像屬於依峰走勢雕刻的崖龕造像,崖壁上或削山峰瀑布或雕洞穴壁龕,各種坐騎、各式佛教人物像錯落佈置其間,構成“龕山為宇,削峰成像,四壁陡峭,阿羅漢、諸天、龍女,歷落巖竇間,天然入畫。”這處佛教摩崖石刻造像年代久遠,規模之巨大,內容之豐富,在中國東部地區十分罕見。按照其發現時間不同,將其分為大石佛兩側摩崖石刻造像和1993年發現摩崖石刻造像兩部分。上下兩處造像為一個整體,它的開鑿從北魏一直延續到宋代,在唐代達到鼎盛,共有900多年的歷史。大石佛兩側摩崖石刻造像。在石佛殿內有一尊鑿於北魏時期的釋迦牟尼頭像,依山雕琢,高達丈餘,稱“北魏石佛”,雲龍山也因此而稱石佛山。在頭像兩側的崖壁上依峰巖走勢分佈著72個佛龕250餘尊石佛小造像,高達15米。造像旁的題記有的為皇帝、皇太后求福,有的為父母妻兒許願,現存題記年代分別為唐開元二十二年(743)、乾元三年(760)、元和十三年(818),宋政和七年(1117)。1993年發現摩崖石刻造像。其年12月興建大雄寶殿時發掘。在距北魏石佛東230米的崖壁上發現了大面積的唐宋摩崖造像。這批造像沿山崖鑿刻而成,均為高浮雕,自上而下共分4層7組,有71個佛龕、38方題記、195尊佛教人物造像。已釋讀的年號有唐元和八年(813)、十一年、十三年、十四年,長慶元年(821),大和元年(827)、五年,開成元年(836),宋慶曆癸未年(1043)、治平三年(1066)等。根據題記和石窟考古學推測,1、2、3、4、7組為唐代佛教造像,5、6組為宋代石刻。全部佛教造像中除1龕1尊為北宋造像外,其他均為唐代元和八年至開誠元年(813~836)20多年間鑿造的。雕像有釋迦牟尼、菩薩、天王、力士、飛天、高僧、供養人等。人物造型線條流暢,表情生動而富有個性。此處摩崖石刻造像主要為唐宋晚期作品,與大石佛兩側的造像為同一時代開鑿,兩部分造像渾然一體,十分壯觀。沉浸在雲龍山摩崖石刻造像所帶來的莊嚴善感的同時,難免會產生出幾分惆悵之情。因為從造像出土的情況看,多數造像殘損,有的身部岩石剝落,有的佛頭離身而去。據專家分析,造像被毀原因有二:一是常年風雨侵蝕岩石自然脫落;二是人為破壞。後種原因很可能與唐代晚期會昌年間的滅佛運動有關。唐代中期以後,由於佛教寺院經濟高度發展,觸犯了貴族與世俗地主的利益,也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下令沒收寺院土地財產,毀壞佛寺、佛像,強迫僧尼還俗。這在佛教史上稱為“會昌法難”或“會昌滅佛”,所出土的造像皆為會昌五年以前開鑿,大部分造像都是頭部被砸,痕跡可見,說明人為的破壞性很大,如沒有當時統治者支援是不會有如此大規模的人為破壞。佛像被毀後,即用山石淹沒。在填土中,發現唐宋錢幣、明清瓷片,說明晚唐以後,逐年掩埋,造像一直埋藏地下。雲龍山摩崖石刻造像為高浮雕,線條流暢,人物造型生動而且更突出了個性特徵,如莊嚴慈悲的釋迦牟尼和菩薩,威武雄壯的天王力士;歡欣快樂的飛天;虔敬肅穆的供養人醜陋可憎的魔鬼,都表現得栩栩如生,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崖石四壁下部為小身供養人像、金剛力士、夜叉等。既有中原風格,也有西域風格,顯示了兩種文化形態交流。雲龍山摩崖石刻造像雖歷經久遠,歷經歲月剝蝕,但它那生動的造型,古樸的風貌,仍躍然於石壁之上,具有迷人的藝術魅力。

石佛像

拾階而上

寺院一角
如今的興化禪寺,隱匿於雲龍山的林蔭間,遠遠望去,氣勢磅礴,古樸端莊。山頂的小禪院莊嚴肅穆,遠在山林的人們有時會聽到寺廟中傳來悠揚的鐘聲。每年四月初八,徐州興化寺謹遵傳統舉行浴佛法會,恭迎釋迦牟尼佛二五六七年聖誕,以此法會功德祈願世界和平、國泰民安、正法久住、法輪常轉。

微光

臥佛
西風輕叩禪南月,東葉飄零寺北茵。從雲龍山東麓入寺,從山腳到山頂,便可直達雲龍山山頂。縱觀興化摩崖處,誰執茱萸第一人,名山匿名寺,古剎襯寶山,尋一絲心靈的暫歇,穿越時光的記憶,與前世文明對話,與傳統中華文化對話。

小院

興化禪寺

雲龍山摩崖石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