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發起新專案:透過跨境資料可移植性減少金融交易摩擦

日報
專欄
熱點
國際
活動
國際清算銀行於2024年10月16日宣佈啟動Project Aperta,透過為各轄區的開放式金融提供統一的特徵、功能、用例、安全協議、操作程式和信任框架來實現無縫跨境資料可移植性,減少全球金融的摩擦和成本。(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譯 | 高旭 來源 | BIS <<<<
貿易融資數字化可促進可持續經濟增長,維護金融穩定,助力全球金融體系增強整體復原力。
然而實際上,從事貿易融資的企業在使用信用證、貿易信用保險和供應鏈融資等促進貿易的金融產品時面臨諸多挑戰。由於手工文書工作過多、數字資料可移植性不足等問題,整個流程往往效率低下、成本高昂。
目前,約有70個司法管轄區透過各種方法對開放式金融進行監管,開放式銀行就是其中的一個子集。這些開放式金融生態系統通常以不同的國內標準和協議執行,阻礙了資料的跨境順暢流動。但是,以成熟應用程式設計介面(API)為基礎的技術有可能透過這些現有生態系統大大提高跨境資料可攜性。
一些轄區已開始透過雙邊協議解決跨境資料可攜性問題,但這有可能造成範圍、標準和解決方案的分散。這種分散反過來又會降低互操作性和可擴充套件性,同時增加整體複雜性。因此,必須集中精力避免各自為政,促進互操作性。
為此,國際清算銀行(BIS)於2024年10月16日宣佈啟動Project Aperta,透過為各轄區的開放式金融提供統一的特徵、功能、用例、安全協議、操作程式和信任框架來實現無縫跨境資料可移植性,減少全球金融的摩擦和成本。
現階段,參與該專案的主要司法轄區分別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巴西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具體參與機構包括國際清算銀行創新樞紐香港中心、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央銀行、巴西中央銀行、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香港金融管理局、全球法人機構識別編碼基金會、國際商會數字化標準倡議和香港大學渣打基金會金融科技學院。
這些參與方對開放式金融採取了不同的方法,有些是監管主導型,有些是混合型,還有些是市場主導型。Project Aperta的多邊性質將使一個轄區的持牌第三方提供商(如銀行、金融科技公司或其他金融機構)能夠與其他轄區的第三方提供商無縫連線,促進支付和賬戶資料、信用證或電子提單等資訊的交換。
例如,將消費者的賬戶和業務資料移植到國外銀行,以便其更快地在目的地開設新賬戶。或者,促進與航運有關的貿易金融資料流通,大大降低國際貿易的成本並提高其速度。
據悉,該專案先期案例將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業(SMEs)的貿易融資領域,隨後還會有更多應用。
*本文版權歸“未央網”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開通白名單請在評論留言,轉載時在文首註明來源及作者。
REVIEW
推薦閱讀

在看”點這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