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手作 · 藝術字畫 · 日用生活良品

蒸青綠茶,是我國古老的製作技藝之一,起源於唐代。
陸羽《茶經》中記載的綠茶製法,就是用蒸汽將茶鮮葉蒸軟、殺青。

日本茶葉專家 清水康夫的題詞
日本玉露茶(ぎょくろ),是日本最高等級的綠茶,十分稀缺昂貴。

恩施玉露,是我國現存唯一的蒸青針形綠茶。
注:資訊來源,《恩施日報》2020年12月22日恩施玉露製作技藝。

恩施玉露,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是綠茶中不可替代的佳品,1965年被列入“中國十大名茶。
《清一統志》記載:恩施玉露被徵為官衙禮品,進貢到朝廷,康熙皇帝盛讚“勝似玉露瓊漿”。是與西湖龍井、黃山毛峰齊名的清代貢茶。


為改善這一現狀,1998年我國科研人員利用無性系繁殖技術,在恩施市逐步推廣玉露茶原生樹種的種植,並恢復了失傳多年的蒸青工藝。

2014年,“恩施玉露”傳統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2022年,“恩施玉露”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茶代表之一。


按照採摘時間的不同,分別有頭採、明前兩個等級,共6種規格可選:
2025年頭採恩施玉露110g×4
恩施玉露▼


本次帶來的恩施玉露茶,嚴格按照一芽一葉的標準採摘。




茶湯中有大量的茶毫漂浮,富含茶氨酸,是鮮爽口感的重要來源。
飲後仍有回甘,齒頰留香。

“明前”玉露茶包裝方案,由“淘茶集”團隊的設計師原創手繪。

▲
設計手稿
其中的建築風格以唐代廣仁王廟為原型,是目前存世的三座唐代木質建築之一,氣勢渾厚磅礴。

這款明前恩施玉露的包裝,作為我們團隊設計師的原創手繪系列作品,曾榮獲2024年度美國MUSE繆斯設計大獎。
注:MUSE Design Awards(繆斯設計獎),是全球創意設計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獎項之一,創辦於美國紐約,由歷史悠久的美國博物館聯盟(AAM)與國際獎項協會(IAA)聯合舉辦。

一次性鋁箔密封

“頭採”的玉露茶,採用手工編織的藤面竹盒包裝。



木盒內附有相應的珍藏證書,包含了茶品資訊、產地來源、匠人介紹等,確保正品。

頭採檔作為品飲之上品,贈予好友,心意也盡在不言中。
恩施玉露▼

一生獻給茶葉的科研工作者

國家非遺傳承人 楊勝偉
楊勝偉,恩施玉露傳統制作技藝“唯一”的國家非遺傳承人,國際硒茶大師。

如今86歲高齡的楊教授,仍堅持在科研和教學的第一線。沒有創辦自己的公司、茶廠,把一生都獻給了茶葉。

張孝華,是恩施玉露傳統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龍馬小葉茶廠廠長,師從楊勝偉老先生學習製茶。
從部隊退伍後,他選擇了回到家鄉。

他決定重新守護這片茶園,讓它恢復往日的生機。

▲
貓子山茶園,處於海拔800-1100米的高山秘境,是恩施玉露的核心產區。
如今的茶園,蚯蚓鬆土,雞群吃蟲,漫山的桃花與茶樹共生,種出來的茶葉自帶獨特的地域花香。




除了獨有的原生茶樹外,恩施玉露更是“富硒”的珍品。
恩施,是迄今為止"全球唯一探明獨立硒礦床"所在地。
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朝夕雲霧繚繞,土壤肥沃。茶樹葉片肉質肥厚,含硒量豐富。


沿襲唐朝傳統蒸青工藝

恩施玉露的製作沿襲唐朝的製茶工藝,工序十分繁雜。
前後歷時一週時間,非常考驗製茶人的經驗,包括鮮葉攤放、蒸汽殺青、扇幹水汽等九道工序。

蒸青,是恩施玉露的關鍵工序,直接影響茶的色、香、味品質。
恩施玉露使用蒸汽高溫快速殺青,可以在短時間內破壞鮮葉中酶的活性,較好地保留了茶葉色澤、香氣、滋味。由此形成“外觀翠綠、湯色清綠、葉底嫩綠”的“三綠”特徵。

扇幹水汽,將蒸青葉迅速均勻薄攤於曬席上,快速扇涼茶葉散發水分,快速降低葉溫,形成玉露特有香氣。

揉捻,在焙爐上進行迴轉揉和對揉,使茶葉卷葉成條。



焙火提香、揀選。將茶葉置於焙籠上進行低溫長烘,增進茶葉香氣。再按照恩施玉露的品級規格,選出黃片、梗及非茶雜物等。

恩施玉露的沖泡方法:
備器:“一人飲”首選玻璃杯,也可以用蓋碗。
水溫:以80°C~90°C左右的開水沖泡為宜。水溫過高,易燙熟茶葉,使茶湯變黃。若水溫過低,不足以激發茶香。
潤茶搖香:將降溫後的熱開水,注入杯中1/3處,浸潤茶葉後,輕輕轉動茶杯,一邊轉動一邊觀茶聞香。
沖泡方式:恩施玉露適合採用綠茶中的“上投法”進行沖泡。玻璃杯中一次性注水至七分滿,投入適量的茶葉,浸泡1~2分鐘左右後,即可飲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