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丨千年盛唐名茶——恩施玉露,古法蒸青,鮮甜嫩爽!

匠人手作 · 藝術字畫 · 日用生活良品

蒸青綠茶,是我國古老的製作技藝之一,起源於唐代。
陸羽《茶經》中記載的綠茶製法,就是用蒸汽將茶鮮葉蒸軟、殺青。
南宋時期,日本僧人到浙江徑山寺研究佛學,將蒸青製法帶回了日本,形成了如今的日本茶道體系,其中的玉露、抹茶、煎茶等都屬於蒸青綠茶。
日本茶葉專家 清水康夫的題詞
日本玉露茶(ぎょくろ),是日本最高等級的綠茶,十分稀缺昂貴。
1995年,日本茶葉專家清水康夫到中國尋根,認為恩施玉露正是日本玉露茶的鼻祖。
恩施玉露,是我國現存唯一的蒸青針形綠茶。
注:資訊來源,《恩施日報》2020年12月22日恩施玉露製作技藝。
因產於湖北省恩施市,勝似“玉露瓊漿”,由此得名。憑藉獨有的“海藻香”,屹立於高手雲集的茶葉江湖。
恩施玉露,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是綠茶中不可替代的佳品,1965年被列入“中國十大名茶。
《清一統志》記載:恩施玉露被徵為官衙禮品,進貢到朝廷,康熙皇帝盛讚“勝似玉露瓊漿”。是與西湖龍井、黃山毛峰齊名的清代貢茶。
因其獨有的“海藻香”,奶香幽幽,外形緊圓光滑,色澤蒼翠綠潤,毫白如玉,“玉露”之名也是當之無愧。
蒸汽殺青
80年代後,湖北的茶產業受到極大影響,恩施玉露漸漸銷聲匿跡,蒸青工藝也一度失傳。
為改善這一現狀,1998年我國科研人員利用無性系繁殖技術,在恩施市逐步推廣玉露茶原生樹種的種植,並恢復了失傳多年的蒸青工藝。
但恩施玉露的工藝繁複,很難機械化量產,手工製茶的產量很少。加之恩施地區山多地少,交通尤為不便,使其日漸小眾。如今只有資深茶客才能品味到。
2014年,“恩施玉露”傳統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2022年,“恩施玉露”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茶代表之一。

想要喝一口“古老”的蒸青綠茶,恐怕只有日本茶道與恩施玉露能夠滿足了。
現在,一條生活館有幸邀請到恩施玉露非遺傳承人張孝華老師,一同為大家帶來傳統手作的恩施玉露茶,感受來自盛唐的一縷鮮嫩。
楊勝偉教授(右)、張孝華(左)
本次的恩施玉露更是得到了其師“泰斗級”人物楊勝偉指點,楊老先生是恩施玉露唯一的國家非遺傳承人,因此本次推薦的玉露茶品質出眾,代表著玉露茶的較高水準。
本次均選用當地“富硒”的原生老樹品種製作,有獨特的“海藻香”,頭採的恩施玉露更顯鮮甜嫩爽,明前的更為厚重甜潤。
按照採摘時間的不同,分別有頭採、明前兩個等級,共6種規格可選:
2025年明前恩施玉露70g
2025年明前恩施玉露70g×2
2025年明前恩施玉露70g×4
2025年頭採恩施玉露110g
2025年頭採恩施玉露110g×2
2025年頭採恩施玉露110g×4
恩施玉露▼
限時特惠活動截止至:2025年4月30日23:59
明前、頭採恩施玉露
本次帶來的恩施玉露茶,嚴格按照一芽一葉的標準採摘。
幹茶形似松針,色澤蒼翠綠潤,芽毫顯著。
定點注衝,即有清香嫋嫋,絲絲奶香,沁人心脾。
茶香入水,香高而持久,有清新的海藻香,幽幽花香也隨之揚起,蘊於茶湯中,婉轉悠揚。
湯色清綠明亮,入口清活鮮爽,嫩甜可口。
茶湯中有大量的茶毫漂浮,富含茶氨酸,是鮮爽口感的重要來源。
飲後仍有回甘,齒頰留香。

“明前”玉露茶包裝方案,由“淘茶集”團隊的設計師原創手繪。
畫卷中融合了恩施土家族苗族的民族服飾、唐代建築風格、玉露茶的蒸青工藝等,描繪了一幅盛唐市集的繁榮景象。
設計手稿
其中的建築風格以唐代廣仁王廟為原型,是目前存世的三座唐代木質建築之一,氣勢渾厚磅礴。

這款明前恩施玉露的包裝,作為我們團隊設計師的原創手繪系列作品,曾榮獲2024年度美國MUSE繆斯設計大獎。
注:MUSE Design Awards(繆斯設計獎),是全球創意設計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獎項之一,創辦於美國紐約,由歷史悠久的美國博物館聯盟(AAM)與國際獎項協會(IAA)聯合舉辦。
一次性鋁箔密封
置於茶席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與盛唐市井的融合,更顯典雅韻味。

“頭採”的玉露茶,採用手工編織的藤面竹盒包裝。
不僅有當地的民族風情,所有材料皆取於大自然,環保脫俗。

內部是獨立的泡袋裝,能夠很好地控制投茶量,也方便分享。
木盒內附有相應的珍藏證書,包含了茶品資訊、產地來源、匠人介紹等,確保正品。
頭採檔作為品飲之上品,贈予好友,心意也盡在不言中。
恩施玉露▼
限時特惠活動截止至:2025年4月30日23:59
一生獻給茶葉的科研工作者
國家非遺傳承人 楊勝偉
楊勝偉,恩施玉露傳統制作技藝“唯一”的國家非遺傳承人,國際硒茶大師。
他生平出版了多部著作,多項研究成果被列入教程,是恩施玉露理論和工藝的奠基人,恢復了傳統蒸青工藝並將其理論化。
如今86歲高齡的楊教授,仍堅持在科研和教學的第一線。沒有創辦自己的公司、茶廠,把一生都獻給了茶葉。
用他自己的話說:“作為傳承人,不應為個人謀生,而應以它為本領,服務於茶產業建設,助推鄉村振興。”
張孝華,是恩施玉露傳統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龍馬小葉茶廠廠長,師從楊勝偉老先生學習製茶。
從部隊退伍後,他選擇了回到家鄉。
當他站在貓子山荒廢的茶園時,聽老人說起這裡的昔日繁榮,雜草叢林之間“ 肆意生長”的百年原生老樹茶,卻是實實在在的天然原生、無農殘的優質茶樹。
他決定重新守護這片茶園,讓它恢復往日的生機。
他帶領村民連日開荒,用科學的方法將老化的茶樹深度抬移,用原始的火燒山野方法去雜草除蟲害,開墾梯坎。經過3年的努力,恢復了2000多畝的老樹茶山。
茶樹與果樹共生的貓子山茶園
貓子山茶園,處於海拔800-1100米的高山秘境,是恩施玉露的核心產區。
如今的茶園,蚯蚓鬆土,雞群吃蟲,漫山的桃花與茶樹共生,種出來的茶葉自帶獨特的地域花香。
本次推薦的玉露茶,均選用恩施原生的“恩苔早”老樹,真正還原一杯地道的海藻香玉露茶,量少而精。
恩施本地的老樹茶,本身的產量就不高,加上高山的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勞動力減少,砍伐、荒廢,能保留下來已非常罕見。

生態好茶,以“硒”為貴
除了獨有的原生茶樹外,恩施玉露更是“富硒”的珍品。
恩施,是迄今為止"全球唯一探明獨立硒礦床"所在地。
注:摘自武漢廣播電視臺科技生活頻道《生活全報道》。
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朝夕雲霧繚繞,土壤肥沃。茶樹葉片肉質肥厚,含硒量豐富。
開園頭採鮮葉,內含物質更為豐厚,茶葉口感更為醇厚飽滿,也更鮮嫩,韻味非凡,呈現出原生態的茶滋味,量少而難得。

沿襲唐朝傳統蒸青工藝
恩施玉露的製作沿襲唐朝的製茶工藝,工序十分繁雜。
前後歷時一週時間,非常考驗製茶人的經驗,包括鮮葉攤放、蒸汽殺青、扇幹水汽等九道工序。
蒸青,是恩施玉露的關鍵工序,直接影響茶的色、香、味品質。
恩施玉露使用蒸汽高溫快速殺青,可以在短時間內破壞鮮葉中酶的活性,較好地保留了茶葉色澤、香氣、滋味。由此形成“外觀翠綠、湯色清綠、葉底嫩綠”的“三綠”特徵。
扇幹水汽,將蒸青葉迅速均勻薄攤於曬席上,快速扇涼茶葉散發水分,快速降低葉溫,形成玉露特有香氣。
炒頭毛火,又稱“抖水汽”。將茶葉放在約120℃的焙爐上,雙手捧起茶葉做高拋抖散,以進一步蒸發水分,結束後須進行適度攤涼。
揉捻,在焙爐上進行迴轉揉和對揉,使茶葉卷葉成條。
揉碎茶葉的角質層,打破細胞壁,讓茶葉的內含物質充分釋放,形成玉露茶緊、細、光、直的外形基礎。
鏟二毛火,在焙爐上用“鏟”的手法,將茶葉左右來回推揉翻動。至葉色墨綠,滋潤光滑,梗呈黃綠色為度。
整形上光,又稱“搓條上光”。是形成恩施玉露緊細、圓整、挺直、光滑的關鍵,全程歷時70~80分鐘。
焙火提香、揀選。將茶葉置於焙籠上進行低溫長烘,增進茶葉香氣。再按照恩施玉露的品級規格,選出黃片、梗及非茶雜物等。
優秀的製茶工藝造就了高品質的恩施玉露,讓你一口品到早春獨特的“蒸青”綠茶之味。

恩施玉露的沖泡方法:
備器:“一人飲”首選玻璃杯,也可以用蓋碗。
水溫:以80°C~90°C左右的開水沖泡為宜。水溫過高,易燙熟茶葉,使茶湯變黃。若水溫過低,不足以激發茶香。
潤茶搖香:將降溫後的熱開水,注入杯中1/3處,浸潤茶葉後,輕輕轉動茶杯,一邊轉動一邊觀茶聞香。
沖泡方式:恩施玉露適合採用綠茶中的“上投法”進行沖泡。玻璃杯中一次性注水至七分滿,投入適量的茶葉,浸泡1~2分鐘左右後,即可飲用。
注水方式:採用“懸壺高衝”的手法,讓細嫩的茶芽在杯中翻滾旋轉起來,上下沉浮。

關注我們
本文為廣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