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為“報恩”嫁給53歲殘疾富商的美人黎姿,現在後悔了嗎?

我們都是往事的倖存者。向前走,時間會給你答案。
前些天,黎姿一組照片,令大家大呼幻滅。
臉頰僵硬浮腫。
五官變形。
眼睛小而浮,再不復往日明眸善睞的神采。
整個人透露著一種醫美過度的尷尬。
要知道,黎姿是公認的美人。
就連張柏芝都坦言:這個世上,我只承認黎姿比我漂亮。
她是名門小姐。
祖父黎民偉,是香港電影之父;
祖母林楚楚、二祖母嚴珊珊,都是中國第一代女演員。
優越的基因、優渥的家境、優良的家教,令黎姿容顏出眾,氣質斐然。
一齣道,頓成萬眾焦點。
沒想到,如今美人已老,紅顏遲暮。實在慨然。
有人說:她退圈已久,不該以容貌去衡量她,她過得好,就可以了。
還有人說:黎姿哪怕再老,再醜,也令我心疼。
畢竟——
她幾乎就是一個虐文女主。
出身、容貌、品行都是王炸,人生卻比誰都狗血。
9歲時,黎家大變動。
祖父的幾房妻妾、子嗣爭奪家產。
黎姿父親殘疾,母親無背景。
在這場家產爭奪大戰中,逐漸失利。
一家人被逐,從2000呎的大豪宅,搬到不足20平米的出租屋。
困苦如山一般,向他們壓來。
為了生存,父母在底層謀生。
母親成了貨車司機,父親行動不便,也到處找工作,最終去了一家健身房做後勤。
人生鉅變,生活動盪。
黎姿於年幼之時,就看透了世態,看透了人心。
她對“穩”的渴望,遠超常人。
這也為她後來非同尋常的選擇,埋下了伏筆。
1985年,她在父親工作的健身中心,偶遇許冠傑。
彼時,黎姿少女初長成。
容貌驚人。
他覺得,此女有星相。開始為她引薦資源。
黎姿也沒想到,她出身電影世家,被驅逐,兜兜轉轉14年,又回到影壇。
這不知是命運的惡作劇。
還是她的宿命。
之後,她入了行,演了些小角色。
直到《古惑仔》上映,一夜成名。
清純美貌,靚麗外形,令觀眾過目難忘。
黎姿說:“《古惑仔》火的那會,我走在銅鑼灣街上,那些代客停車的人,見到我都會叫我大嫂。”
再之後,她等到了《倚天屠龍記》。
有意思的是,她既演過周芷若,也演過趙敏。
1993年,黎姿是周芷若。
溫婉如玉,暗藏心機,對張無忌既愛又恨。
僅一個揭開面紗的鏡頭,就驚豔了無數人。
2001年,她是趙敏。
古靈精怪,心狠手辣,實則心底柔軟,對愛痴狂。
黎姿的演繹,讓人驚喜,沒有丁點周芷若的影子。
之後就是《金枝欲孽》。
飾演的侯佳·玉瑩,表面人畜無害,實際城府很深,心理非常複雜,角色非常立體。
她拿下當年視後。
領獎臺上,她含淚地說:
“我辛苦了18年,終於有所成果。我終於沒有丟我祖父、祖母的臉,可以為我的家族吐氣揚眉。人們總說,黎姿不行。但終於,她真的行了。”
再後來,她迎來《珠光寶氣》。
誰也沒有想到,拍這部劇時,她的人生再遇噩夢。
2007年5月30日。
黎姿接到一個電話。
“你好,你是黎嬰家人嗎?我這邊是瑪麗醫院,黎嬰出了車禍,你們立即過來吧。”
黎姿不敢相信,提出必須先聽到弟弟黎嬰的聲音。
“他說不了話,現在處於昏迷狀態。”

到達醫院後,黎姿見到更可怕的場景。
她拿著黎嬰的西裝,感覺手漸漸溼了起來。
低頭一看,發現是血。
她又驚又懼:“為何有這麼多的血?”
此時,黎嬰尚未脫離危險期,生命危在旦夕。
她在醫院等待時,感覺命運何其殘忍。
對她、對她的家人步步緊逼。
這一年,黎嬰31歲。
未婚,鑽石王老五,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高材生,後赴英留學,拿下皮膚學碩士。
兩年前在銅鑼灣開設皮膚護理醫院。
他留下的,不僅是半身不遂的餘生,還有一個急需有人接手的醫院。
黎姿站了出來。
她中止了演藝事業,默默地,托起了弟弟的心血。
2008年,《珠光寶氣》首播,黎姿宣佈退出娛樂圈。

此時,黎姿正值巔峰。
未來一片光明。
我們難以想象,她抱著怎樣的心情,說出“退出”二字。
黎姿後來回應,說弟弟已經殘疾了,不能讓他的人生,再遭噩耗。
“如果同時我把他的公司結業了,就更加的不幸。不能讓兩件同樣不幸的事情發生在我弟弟身上。”
低谷中,家人抱團站起。
噩夢中,家人也要不離不棄。
為了家人,她可以犧牲,可以付出,可以放棄。
什麼都可以。
命運真是弔詭。
父親殘疾,弟弟也殘疾了。一老一少,全都坐上了輪椅。
生活的暴雨中,柔弱的黎姿站起來,扛起了這個家。
此時。
她的初戀已離她而去。
那是一個年長她21歲的漫畫家。
叫黃玉郎。
年齡懸殊太大,幾乎能做她的父親。
可她缺乏安全感。
對父親似的男人,有本能的嚮往。

為了討黎姿歡心,他曾在出版的漫畫《龍虎五世》裡,將女主角命名為“黎姿”。
幾乎沒有一個女生,能抵抗這種浪漫。
黎姿也逃不過。
黃玉郎剛與前妻離婚,就與黎姿滾到一起。
理所當然,她成了港媒口中的“狐狸精”,事業與形象大受打擊。
黎姿我行我素。
可惜相戀不過3年,愛情便過了賞味期限。
黃玉郎在電話提分手。
原因是,他要與前妻復婚。
他自稱生意出了問題,需要錢。
黎姿說:“即使你沒有錢了,我也會跟著你的,我會跟你一起熬……你別走……”
然而,對方只是讓她別哭,結束通話了電話。
她開始意識到:
愛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生活不是風花雪月,是無盡的風險,是吉凶未卜的前路,是愛不能慰藉的殘酷人生。
她對人與事,抱持著很多的懷疑。
不相信追求者的甜言蜜語。
也不信鮮花、禮物與承諾。
但她相信,患難中的守護,低谷中的扶持,她瀕臨崩潰時的默默陪伴。
而這些,馬延強都做到了。
馬延強也是一個殘疾人。
是的。
父親殘疾,弟弟殘疾,丈夫也殘疾。
初見時,黎姿對馬延強並無好感。
但長達6年時間裡,馬延強都在關心著她,並未抽身離去。
她拒絕。
他就退回朋友位置。
她需要。
他立刻就出現在她身邊。
黎嬰車禍後,黎姿的生活陷入一片混亂。
為了治療弟弟,她幾乎傾家蕩產。
錢、病、看護、風雨飄搖的家、中斷的事業、退圈的諸多傳聞、醫院的諸多事宜……令她幾度崩潰。
此時,馬延強再次出現。
他像一座山一樣,守在黎姿身邊。
替她打理麻煩,搞定各種難關。
她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可以放鬆的,不用像個女鬥士,去抵禦外界的狂風暴雨。
她覺得,他是恩人,也是真心人。
2009年1月18日,黎姿宣佈,自己與馬延強結婚。
“很開心告訴大家,我已經結婚了,我非常感恩,因為我終於可以找到一個,很疼我可以託付終身的人。”
訊息公佈後,輿論一片譁然。
所有人都在猜測,黎姿是為了錢,嫁給一個“殘疾富豪”。
唯有黎姿清楚,她嫁馬延強,不為錢,為恩。
因為,他是第一個把她的家人當自己家人的男人。
他同樣身患殘疾,對黎姿的父親、弟弟,都有極大的同理心。
他也心疼黎姿的不易,看得見她的需求。
對於黎姿而言,他給予的安全感、照顧與保護,就是她夢寐以求的東西。
即便他年長她15歲。
婚後,在馬延強的支援下,她鉚足了勁,在商界大展拳腳。
她將弟弟的美容中心,從一個爛攤子,一步步做成上市公司。
2017年1月10日。
黎姿所經營的美容中心,以卓珈控股的名義,在港交所創業板上市。
她百感交集,在微博發文:
“我完成了弟弟的夢。”
之後2年,她的事業再攀高峰。
她再次踏入香港聯交所,由創業板成功轉至主機板上市。
從“演員黎姿”,到“商人黎姿”,她走過漫長12年。
時間裡,藏著她破繭成蝶般的歷程,也寫下了她對人生最好的回答。
她的生活裡,沒有出軌、小三、嫖娼、緋聞、賭博、罪惡。
沒有爭家產、親人反目、勾心鬥角。
只有陪伴,守諾,感恩。
她帶著父親旅行。

她替弟弟完成了夢想。

她和丈夫相守15年,無風無雨,不離不棄。

她生了三個女兒。
對孩子,她唯一的期望,就是希望她們懂得感恩。

命運給了她虐文般的情節,她不怨不怒,不逃不避。
做自己能做的。
犧牲自己所能犧牲的。
然後,等待命運的宣判。
宣判滿是惡意,她就接受。宣判是善意的,她就感恩。
有人笑她,身邊全是殘疾男人。
但他們殘疾的是肉身。
更多人殘疾的,卻是人性,是愛,是生命本身。
關注我
看更多好文
漸漸迷上徐渭這個人。看他的畫,一種天生的寂冷、枯寒,一種歷盡世態炎涼的無奈,塵滿面,鬢如霜,讓人心生疼。他是把什麼都悟透了,才那麼不快樂。那麼狂放的一個人,畫畫時越收越緊,寥寥幾筆,一行山水,幾棵老樹,一個趴在石頭上的人,頭枕一把乾草。看得人心酸。他在畫他的悲歡愁苦,卻讓你不由自主地跟隨了他,冰天雪地,義無反顧。道人寫竹並枯叢,卻與禪家氣味同。大抵絕無花葉相,一團蒼老暮煙中。到了他的水墨花卉系列雜畫,別說繁天錦地,那簡直徹底地消失了花葉相。一幅《枯木石竹圖》中,暗合了他的心意。“絕無花葉相”,他畫的什麼,又不是什麼,然而,他畫什麼,又真的是什麼,那才是他的功力和靈氣所在。有意化無意,大象化無形。世間有靈性的好東西,大多是不著痕跡,羚羊掛角,無跡可尋,以無間勝有間。《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老子的“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都是“無形之道”。說到底就是一句話:心無所住。心無所住,才無所不住。“無我”,在意識裡、心裡,我已經完全不存在了——“無相”,連外表的皮囊色相都沒有了。完全的和天地合一了,到這個境界,即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林清玄《茶匠的心》裡寫,茶匠受到挑釁,本來打算尋找一種最體面的死法,結果劍客教給茶匠用他最擅長的“泡茶技藝”與浪人決鬥。當浪人帶著必勝的信心挑戰時,卻被茶匠從容優雅的氣質,散淡無慾的情懷,專注無畏的行動嚇倒。茶匠以柔克剛,“無畏、無我、無念”,以“無”勝“有”,贏得了這場決鬥的勝利。馬拉美《牧神的午後》,牧神“潘”似睡非睡,環境朦朧,交歡也若有若無,隱藏著一種神秘的暗示,這樣的美若是直白地表達,趣味就減少了六七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美本身無法捉摸,一些模糊不清、似有似無的事物,才引起人的揣摩和猜想。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墓碑,無名無姓,只刻一個大大的“無”字。一個早已經把人生參透了的人,一切,就不必說了。古田織部在教人茶道動作時,要求極為苛刻。有人自然不滿:“您師父茶聖千利休,凡事務於簡潔自然,說茶道不過是點火燒茶之事。怎麼您就那麼嚴呢?”古田織部就說了:我師父那是功力到了,隨意做什麼動作都是美的。沒到那境界前,就得按標準姿勢來。匠氣太重,只說明火候不夠,功夫還不到家。那些無形、無相呈現出來的面貌和場景,才是氣象萬千,回味無窮。記得小時候看金庸的武俠小說,印象最深的一句是:“無招勝有招。”沒有一招半式的具體,只是風起沙飛、漫天黃土,那麼讀著,已經覺得很厲害了。“彼之力方礙我之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裡。勁似寬而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很高深。無相就是這樣。徐渭的絕無花葉相,已經到了這一層境界。董其昌論畫,認為繪畫講究氣韻,講究變態和自然,凡是匠氣的斧鑿痕跡,都不好。宋元以來,寫意花鳥畫就有一定的發展,作畫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為最高境界。徐渭畫畫,常常以傾倒的墨汁隨意點染而成,筆墨放縱,老幹交纏,離奇夭矯,筆意縱逸,沒有定式,沉雄而帶霸氣的大寫意畫風格,也更具有深意和品位。正如他自己所說“信手拈來自有神”“不求形似求生韻”,創立了宋元以來水墨的大寫意畫法。絕無花葉相。有了一定的功力,到了一定的境界,就自然知道什麼是好了。兒時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那個叫百草園的小院兒。那小院兒裡,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即使是泥牆根一帶,也有無限的趣味。魯迅家的院子看起來很熱鬧,但巴金家的院子卻顯得很安靜:那棵不知名的五瓣的白色小花仍然寂寞地開著。陽光照在松枝和盆中的花樹上,給那些綠葉塗上金黃色。可是,它們再好,也比不過我家的小土院兒。我家的院子很寬敞,地面被碌碡碾過,靠牆的地方有兩棵石榴樹,虯枝縱橫,相互扭纏攀到空中。且不說五月那火紅的石榴花一朵朵開得有多豔,我們這些孩子,就等著到了秋天,讓奶奶兜著圍裙,發給我們每人一個咧開嘴笑著的大石榴,紅籽兒瑪瑙,一顆比一顆甜。那時奶奶身體尚好,常常穿件灰白色對襟衣裳,每天清晨推開門,左手端小半盆清水,右手撩灑著,壓住地面的灰土,然後用笤帚把地面清掃得乾乾淨淨。雞鴨鵝太過調皮,從不安生,它們一旦從窩裡放出來,就“咕咕咕”“嘎嘎嘎”地叫著,跟在奶奶屁股後跑來跑去,在院子裡吃谷、找蟲、拉屎,小院兒不一會兒就成了它們的運動場、遊樂園。有繁星的夏夜,露水下來,蛩聲四起,奶奶在小院裡鋪張涼蓆,抹乾淨,我們仰面平躺,看著天上的月亮,嫦娥輕舒廣袖,吳剛舉斧伐樹,天空群星燦爛,奶奶搖著蒲扇慢悠悠給我們唸叨著:“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釘銀釘……”那聲音是催眠曲兒,我們很快就進入了夢鄉。那時的夢也很甜,一覺睡到大天亮,口水流了一河灘,臉上還拓著一道道深深淺淺的篾席印子,這時門外的車鈴聲“嘡啷啷”響起來,做小生意的人推著腳踏車拖著長長的聲音叫著“賣——老糖嘞,賣——老糖嘞……”簡陋的小院兒裡,石榴花落了,來年又開,但隨著奶奶的去世,那座老房子逐漸荒廢,小院兒再也無人踏足。齊白石有一幅畫叫《梨花小院懷人》,畫上有一枝梨花,下有兩隻青蛙。客居北京的齊白石懷念的是湖南老家的風物,懷念的是在星斗塘的髮妻。如今,住在鬧市的我,該有多麼懷念我兒時的那個小土院兒啊!懷念那塊用房屋和樹木擷取的一角天空,還有那棵歪七扭八盤旋伸展的石榴樹……“吾畢生之願,欲築一土牆院子,門內多栽竹樹花草,清晨日尚未出,望東海一片紅霞,薄暮斜陽滿樹,立院中高處,俱見煙水平橋。”我還能夠擁有一個自己的小院兒嗎?如果可以,我要圍一個大大的木籬笆,用老青磚鋪一條小徑,青瓦粉牆,木門銅鎖,栽幾株花兒,種四季時蔬,春風一吹,藤蔓就爬了滿牆。我躺在藤椅上,以蒲扇搖風,呷一口小桌上剛沏好的熱茶,眯眼看著從樹葉間漏下來的一絲絲日光,春負暄賞花,夏聽雨觀荷,秋把酒賞月,冬看紅梅白雪,俯仰之間,有天地,也有日月。春雨飄落,我手持香茗,於簷下體味“曉看紅溼處”的唯美意境;夏荷初綻,我提筆描花,繪時光清淺,手把從容,一一風荷舉。那時,院內花枝剪影,門梁紫燕穿梭,風送荷香來。語堂先生說:“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有閒逗逗草、弄弄花,與罈罈罐罐為伍,和泥土蟲子結伴,把日子細細數、慢慢過,小小的院落,有我的詩情畫意,也有我的人間煙火。門前冷落,無妨,恰恰好。別人以濁為喜,我獨以清為歡,笑看風輕雲淡,閒聽花靜鳥喧,開門是繁華,關門是繁花。春雨飄落,我手持香茗,於簷下體味“曉看紅溼處”的唯美意境;夏荷初綻,我提筆描花,繪時光清淺,手把從容,一一風荷舉。那時,院內花枝剪影,門梁紫燕穿梭,風送荷香來。語堂先生說:“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有閒逗逗草、弄弄花,與罈罈罐罐為伍,和泥土蟲子結伴,把日子細細數、慢慢過,小小的院落,有我的詩情畫意,也有我的人間煙火。門前冷落,無妨,恰恰好。別人以濁為喜,我獨以清為歡,笑看風輕雲淡,閒聽花靜鳥喧,開門是繁華,關門是繁花。幽、蓮之高潔……但唯有牡丹成為國花,終是有因的。你看那丹青裡的牡丹,開得華麗麗的,描眉畫目,穿金戴銀,氣象萬千,妖嬈極了,像一個光豔照人的貴婦,睥睨群芳,富貴逼人,符合人們嚮往幸福、繁榮、富強的意向,內外兼修,堪稱完美。《紅樓夢》裡,以牡丹喻薛寶釵:“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也動人。”寶釵體態豐滿,舉止端莊,出身於金陵四大家族的薛家,珍珠如土金如鐵,過著玉食珍饈、鮮衣怒馬的日子。作為名門閨秀,賈府上下均對她另眼相看,又是“沉穩型,外冷內熱”的性子,大家風度,以牡丹喻寶釵,確是貼切。但她事事周全,事事圓滿,平白地沒有了滋味。對於太強大的東西,總覺得有些虛張聲勢,內心抗拒。暮春時節,牡丹花朵盛開,花大盈尺,白色微帶紅暈,晶瑩潤澤,如美人肌膚,清香四溢,冠居群芳,一副“花王”的氣派。若把桃花喻為小家碧玉,牡丹就是後宮之首。我卻獨獨喜歡蘭、梅的君子氣節,風骨卓然。“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李唐王朝,也並非人人愛牡丹。傳說武則天飲酒賞雪,酒後題詩: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叫宮女拿到上苑焚燒,以報花神知曉。百花仙子即令所有花都開放,但唯獨牡丹未開。武則天大怒,一把火將牡丹花燒為焦灰,並將別處牡丹連根拔出,貶出長安,扔至洛陽邙山。洛陽邙山溝壑交錯,偏僻淒涼,本以為牡丹會在此絕種。誰知卻讓那千年帝都洛陽成了名震中外的牡丹花城。原來,牡丹也自有傲氣。楊貴妃是牡丹,豐滿圓潤。整個盛唐氣質裡,就有著雍容華貴、國色天香、豐麗華碩、光彩四溢、無比威儀的調子。“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也難怪唐以牡丹為美了。很久前就聽說過菏澤,牡丹之都。清時縣誌記載:“每至仲春花發,出城迤東,連阡接陌,豔若蒸霞。”想那千株牡丹連線成海,一定是史無前例的盛況。前日去菏澤,坐了火車,在菏澤火車站,看到有人賣牡丹。一根根枝條,灰濛濛的,帶著絳紅色的芽苞,六元一枝。但愛人說,牡丹不好養,根很粗壯,需要深挖厚藏,所以一般室內是養不成的,得到室外養。而城裡的房子鴿子樓般,怎麼養?看來看去,臨走還是沒有買。那可是殷殷的牡丹苗呀!一直在心裡惦記著。好友是個粗線條,上山下河,大大咧咧。有日去她家裡,竟見廳堂上掛了一幅兩米長的十字繡,葉子碧綠油亮,花鮮豔粉嫩,舒體的“花開富貴”精當有序。雖然家裡裝潢華麗,這幅牡丹圖卻是最最點睛之筆。一問,竟知是她自己一針針繡出來的,立刻刮目相看。她花了近半年的時間,磨下性子,用業餘時間來繡,手指頭被針戳破了好幾次,眼睛痠疼得流眼淚,但她最終還是堅持繡完了。裝裱,上牆。她就在廳堂之上,富麗堂皇,喜氣安穩。我發現,我心裡已經漸漸接納她了。“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燕脂畫牡丹。”詩人李唐是看透了世人,涼透了心,既然都那麼貪慕富貴榮華,醉心聲色犬馬,早知如此,我還不如買點胭脂去畫牡丹。可見,牡丹有多俗。“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芸芸大眾,老百姓都愛牡丹。花開富貴,華貴威嚴,誰不願花好月圓、珠玉滿堂呢?小時候,村裡小夥兒姑娘結婚了,媳婦孃家陪的嫁妝就是斜紋老土布的大紅被面,大朵大朵粉盈盈的纏枝牡丹,上面不
孤花拙器,簡單素淨,窗外的陽光,牆角的陰影,恰到好處地構成美。不能再多,再添一件都是多餘,都是累贅。那一抱小雛菊安靜地待在花盆裡,黃色的小花仰著小臉望著你,如淡妝的小女子,很討喜。此時,寂寂陋室,滿室盈香。安靜,是內心的修持,可惜,世間太多事都是打擾,撇不清。欲獨享一份清淨,只有向內尋取,這樣也好,湖光山色如何,一低眉一顰笑,一投手一頓足,跟隨內心驅遣。如此,最自在,亦最簡單。外出散步,亦非水秀山清之處不可,景色怡人固然讓人歡喜,若屋舍傾頹、白牆斑駁、野草橫生,也自有一番意趣。萬物盛極必衰,昔日繁華,今日破敗,都是美。此謂:雖不自由而不生不自由之念,雖不足而不生不足之念,雖不暢而不懷不暢之念。聽聞,花有色則無香,有香則無色。如含笑,異香薰人,卻了無姿色,由此觀,萬事豈可求全?人人二字似是而非。你自以為好的,別人卻不以為好;你所愛的,或正是他人所惡的;有人寄情于山水,有人移情於花草,皆是自然。若讓一個不愛花的人去賞花,也是不可取的,如魯迅所寫的“吐兩口血,扶著丫鬟,到階前看秋海棠”,這不僅是強人所難,簡直就是折磨人家了。梁實秋曾說:“人吃到老,活到老,經過多少狂風暴雨驚濤駭浪,還能雙肩承一喙,俯仰天地間,應該算是幸事。”這個我是贊成的。一個人能夠“俯仰天地”,一定是活得曠達、活得通透了。歲有枯榮,人有生老,只能照單全收,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待將世事一一經過,千帆過盡,再熱烈之物都成平常事。讀《世說新語·識鑑》中一段文字。說晉時文學家張季鷹在齊王處做官時,某一日,見秋風乍起,想念家裡秋日美味——菰菜羹和鱸魚膾,慨然嘆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說完,便辭官歸鄉。有人問他:“你總想著瀟灑一時,就不管別人怎麼看你嗎?”他說:“就算我名垂青史,也抵不上現在喝上一杯酒。”這位也算是性情中人,名祿富貴、青史留名,怎能抵得過他心中的那一份快意?率性如斯,簡直任性。可不是嗎?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空。光陰百歲,急急如奔,不如把萬事推開了去。雖居陋室,然杯中有酒,鍋裡有肉,人生至此,福分亦是不薄。若至秋夜,明月高懸,蟲鳴四起,桂香滿庭,西鳳二兩,自斟自酌,寂寞也別有一番滋味。幾杯入腸,菊花、蟲鳴、秋風、落葉、月色,無物不可下酒,人與“海棠”俱醉,豈不快哉?野花豔目,不必牡丹,心自在,四季都是良辰。回頭看,昨日種種,皆過眼雲煙,往前看,混沌無涯,不可捉摸,渺渺人生,山重水複,何必為名累?何須替花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