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卡思資料
來源:卡思資料(ID:caasdata6)
2024年,抖音發展勢頭最猛、成長最快、潛力最大的內容型別是什麼?
卡思認為是超長知識影片。
今年6月,知識創作者@一隻蕭包子 釋出了一條時長為240分鐘的超長影片,為使用者深度解讀了《白鹿原》這部文學鉅著,斬獲110.9萬點贊。隨後,另一位知識創作者@米三漢 又推出了時長450分鐘的超長影片,為使用者抽絲剝繭地細緻剖析了經典名著《紅樓夢》,這條堪稱“鉅作”的影片共收穫近1300萬點贊,總播放時長達到5.6億分鐘,總計74.6萬人完整看完,截至目前仍是抖音近半年內播放量和收藏量排名均為第一的作品,是2024年當之無愧的現象級大爆款。

以此為開端,超長知識影片迅速在抖音流行並風靡開來。2024年,抖音精選上時長大於等於30分鐘的超長影片總數量同比去年增長207%,播放總量同比增長210%,累計時長為3.2億分鐘,在抖音釋出超長影片的創作者同比去年增長158%;在這之中,點贊在百萬甚至千萬以上的大爆款影片層出不窮,與之伴隨的則是相關創作者在短時間內快速漲粉,收穫了眾多使用者的認可。
毫無疑問,超長深度影片已然成為知識賽道中的一種全新創作趨勢,並“出乎意料”地收穫了抖音“短影片”使用者的觀看熱情和深度喜愛。而放眼至抖音今年的整個內容生態,超長知識影片的發展勢頭和增長速度在多個內容型別中也絕對是一騎絕塵,極具“劃時代”的意義。
超長知識影片為何能火?這種火,是可持續的嗎?

大爆款頻出,超長知識影片火出圈
“本人全程觀看中,大家監督我,一直線上隨時回。”
“這也太良心了吧,7個多小時一條影片。”
“從頭到尾聽完,比看劇過癮,我漏聽一個字都要退回去聽清楚,太棒了。”
截至發稿時,@一隻蕭包子 和@米三漢 釋出於半年前的兩條成名鉅作下,依然陸續有使用者“慕名前來”並駐足打卡,呈現出了類比其時長的“超長影響力”。在這兩條影片之後,@一隻蕭包子 和@米三漢 又分別陸續更新了一系列超長深度解析影片,不少影片的點贊量都在100萬以上。

此外,據觀測,開始釋出超長知識影片後,這兩位知識創作者的粉絲量都有了明顯的飛躍。以@米三漢 為例,在6月7日釋出450分鐘解讀《紅樓夢》影片之前,其粉絲量還不足1萬,而在釋出這條影片後,粉絲量立即開始狂漲,後續伴隨著其它超長深度解析影片的陸續輸出,其賬號粉絲量也一路穩定增長,截至發稿前已超過500萬。
@一隻蕭包子 和@米三漢 的試水和走紅讓超長知識影片進入了更多使用者的視野,不少使用者由此養成了“追看”長影片的習慣,也正因此,卡思觀察到,在文學鉅著的深度解讀之外,抖音上又陸續出現了諸多來自不同專業領域、但同樣內容翔實、資訊密度極高的超長鉅作,其中不乏點贊破百萬的大爆款影片。
比如專注於科普物理知識的@科學認識論,用333分鐘的時長為使用者深度解讀了過去100年人類頂級物理學家嘔心瀝血研究出的現代物理學知識體系,詳細介紹了愛因斯坦、霍金、楊振寧、薛定諤等30多位物理學家的貢獻,引來了一眾網友在評論區中監督打卡。截至目前,影片獲贊超過500萬,收藏量高達323萬。

中國企業家裡的初代“網紅”張朝陽,自2021年年底解鎖了“物理網紅”的新身份後,便一直致力於用基礎的物理、數學知識研算我們存在的世界。今年8月,《張朝陽的物理課》釋出了一條長達1709分鐘的長影片,詳解了量子力學的基礎概念和各種奇特現象,以幫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微觀世界的規律。這條影片不僅收穫108.3萬點贊,還有不少人在看完影片後針對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評論區也及時得到了回應和解答。

哲學領域同樣跑出了不少超長爆款影片。
@大問題Dialectic 釋出的長達24小時的哲學影片,吸收了上百位哲學家思想精髓,探究了人生的30個底層大問題,給使用者帶來了全新的思考角度,影片共獲贊415.9萬;@沒頭腦的阿星 分別用153分鐘和118分鐘揭示了《道德經》的8大天道規律和《陽明心學》的8大核心,在評論區中引起了使用者熱火朝天的討論。

向來備受關注的歷史領域,也湧現出了各種型別的超長解析影片。
如@王小窗 用1860分鐘講透了從晚清到民國的百年滄桑,讓不少使用者沉浸其中,感慨良多;@喵史官 把五千年的中國歷史換算成24小時後,又用30分鐘的時長將這一天的波瀾壯闊悉數展現;@東興苟十三 則是將目光聚焦到了我們熟悉的歷史人物如杜甫、蘇東坡、張居正等人身上,透過對個體命運的深入剖析,讓使用者更深刻地理解了不同時代的歷史特點。

此外,在電影解析、財經、法律、地理、政治、數學、趣味科普等專業領域,都接連誕生了不少超長影片。像@嘉靖學長-只講乾貨 的“帶你一口氣學完高中數學”的長影片,因實用性極強而獲贊超過400萬;@星球研究所 用13分鐘的影片清晰解讀了俄羅斯的變局,獲贊50萬之餘,也在評論區收穫了很多諸如“太有營養了” “抖音裡能多一些這樣的作品真是一大幸事” 的積極評價。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普通創作者外,還有不少高校也紛紛加入超長知識影片的創作大軍,為使用者帶來了各類權威而又專業的公開課知識。如中國政法大學推出了時長481分鐘的《犯罪心理學》、南開大學推出了時長超過8小時的葉嘉瑩詩詞課、清華大學則推出了356分鐘的《會計學原理》……這些含金量極高的影片引來了大批網友前來“蹭課”,一些使用者甚至在評論區戲稱“學完了,我要學位證”,幾條影片均收穫了可觀的點贊量和收藏量。

截至目前,在抖音,有85門雙一流高校完整公開課釋出,其中56門為國家一流課程,累計收穫了4800萬播放、105萬收藏。

走紅背後,
藏著超長知識影片的創作密碼
為何這些超長知識影片能走火爆出圈、俘獲一眾使用者?
卡思認為從表層原因來看,是因為在一眾短影片中,“另類”的長影片很容易激起使用者強烈的好奇心和觀看熱情;而對於有各式學習需求的使用者來說,一條長而全面、內容翔實的影片也免去了他們蒐集資訊的繁瑣流程,既便於收藏、又方便查閱。
而從深層原因來看,這些做成超長影片的內容,都是真正有深度、有影響力、值得被深入討論的人文經典著作或系統性的科學知識,“長”只是它們的一種表現形式,而非用來吸引使用者的噱頭。之所以能夠火爆出圈、成功吸引使用者注意力,更重要的原因來自於他們在創作上所做的努力。
在播放量超過71億次的話題#抖音知識年終大賞 下,卡思看到了大量優質超長知識影片,而總結這類影片在創作上的共性,可以歸納為三個層面。
1、選題和切入視角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兼顧趣味性和實用性。不論歸屬於哪一領域,相關創作者都會選擇從與使用者日常生活、學習息息相關,以及平時就有所耳聞、但瞭解得沒有那麼透徹的熱點議題切入,以此來引起使用者的觀看興趣。
像主攻趣味科普的@畢導 很擅長從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出發,挖掘其中蘊含的科學原理或新奇現象,比如用10分鐘的時長解密了“藍莓為什麼是藍色的”,又用9分鐘的影片,帶領使用者“識破了響水不開,開水不響的秘密”;

@猩球世界 用30分鐘的時長帶領著使用者沉浸式體驗每個華夏兒女都應該知道的中國地理知識,填補了很多使用者的”常識“空白 ;@歌白說 Geslook 用12分鐘深度解讀了睡眠的原理和熬夜的傷害,成功引起了眾多“夜貓子”的注意,一條影片獲贊265.1萬。

2、善於運用各種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如特效、劇情演繹、圖表、動畫等元素,配合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講解,消解知識本身的枯燥感、降低影片的觀看門檻、調動使用者的觀看慾望,引領他們沉浸式觀賞影片。
@米三漢 在講解《紅樓夢》的過程中,不僅會為每個情節搭配相應的影視畫面,還會在畫面兩側分別列出對應的人物關係以及情節回顧,便於使用者更快速地理解、融入龐大的紅樓敘事中。
比如@阿斯巴有點哲 選擇以動物世界的節目形式來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在其影片中,配合生動、可愛的動物生活畫面,他會用沉穩、富有磁性的聲音模仿《動物世界》的旁白,並以此為形象載體,將原本抽象的哲學知識進行生動而有趣的說明,讓使用者能在輕鬆的氛圍中理解原本晦澀難懂的哲學概念。64分鐘的影片引來眾多網友在評論區發起“一直都在,歡迎查崗”挑戰。

@一隻蕭包子,在講解過程中時常會融入相應的劇情演繹,以便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內容並沉浸其中。比如在解讀名著《百年孤獨》的影片中,當講到拉丁美洲的歷史時,他會用外國人口音和西班牙女王展開一場關於“拉投資”的靈魂對話;在做《窄門》的解讀時,因為找不到關於這部作品的影視改編資料,他用了近六部電影的各種畫面,拼湊出了腦海中的《窄門》劇情,讓使用者在觀看時能更有畫面感。
@迷因水母 喜歡用二次元畫風還原並重現歷史人物的一生或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在講述牛頓一生的長影片中,他用個人熱血成長史的二次元動畫方式展現了牛頓不為人知的N面,引人入勝的動漫畫面搭配感性的敘事,不僅讓使用者對牛頓有了更為全面的瞭解,也讓不少使用者在評論區中發出了諸如“不敢想象拍成電影票房有多高”的感嘆。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用各種表達方式來實現知識與視覺呈現的完美平衡,以持續吸引使用者沉浸觀看外,這些超長知識影片幾乎都會在開頭處直接丟擲吸引使用者注意力的“鉤子”,具體來看,一方面是展現創作者的爆肝程度,耗費幾天、幾個月、幾年製作而成,充分引起使用者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就是告知使用者核心主題和預期收穫,強調影片的價值,讓使用者在期待感中駐足停留、持續觀看。
3、善於與現實生活的議題進行融合碰撞,並融入創作者的個人思考和感悟,從而讓使用者在收穫知識之餘,也在情感上獲得相應的共鳴和啟發,由此加深使用者對影片的認可程度。
@東興苟十三 在講述一眾歷史名人的故事時,除了用生活化的語言將他們的生平故事娓娓道來,讓原本只存在於書本里的歷史人物變得立體飽滿外,還會結合現實情況融入自己的感悟,讓使用者獲得更深的情感體驗。
比如在用50分鐘講述完杜甫漂泊、求而不得的一生後,他在影片末尾說道:“生命之美,正在於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讓歲月如常,一切如常,如常,便是好時光”,這樣的感觸將過去與現在聯結在了一起,也觸發了使用者關於時光和遺憾的多重思考,後勁十足。

@吟遊詩人基德 在今年母親節時釋出了一條名為《人類懷孕是一種寄生蟲嗎》的長影片。
影片中,他查閱大量全球實驗資料後得出結論:哺乳動物可以從妊娠中獲得力量,但同時也會因此導致一些其他疾病的產生。而在嚴肅的科普之後,他又溫情補充道:“母親是最強大的人類,不僅因為她們承擔了生命活動中最危險的一環,更因為她們可以直面痛苦、戰勝痛苦,與痛苦相伴”。在母親節這個特殊節點,他的感性思考和理性輸出相結合,喚起了使用者強烈的情感共鳴,由此得以收穫了更多認可。


無法忽視的訊號
在@米三漢 大規模出圈以前,很多使用者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在抖音上看到時長几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的超長影片,也沒有想過自己會沉下心來,成為這類知識影片的受眾。
在卡思看來,超長知識影片的強勢崛起,釋放了兩個不容忽視的明顯訊號。
一方面,在碎片化的娛樂需求之外,不少使用者在看影片時也開始基於自身的興趣或未來發展的需要,注意力分配出現了增長知識、學習技能的重要層級。因此,他們對於深度、系統、全面的知識內容需求明顯增長。只要是他們感興趣的優質內容,即使時長“驚人”,他們也願意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觀看。與此同時,還會自發在評論區中分享觀看感受、梳理重點內容、甚至發起觀看挑戰,形成濃厚的知識互動氛圍。
另一方面,經歷了多年的發展後,抖音內容生態逐漸趨於飽和,同質化內容層出不窮,整體競爭愈發激烈。在這種大環境下,拓寬內容邊界、滿足不同場景下的觀看需求、加深內容深度、創新內容表達形式,無疑是創作者能夠在其中嶄露頭角的核心解法。
超長知識影片的爆紅,既是意外,也不是意外。可以確定的是,在多種需求的驅動之下,這陣“超長”之風,還會刮很久很久。2025年,勢必還會有更多來自不同領域、具備“知識過硬,表達鮮活”特點的超長知識影片被更多使用者看見和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