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式的家庭中,母親的光芒更加內斂,更多人對父母的崇拜是從崇拜父親開始。但是,也有孩子發現了來自母親的閃光點。
有人發現,母親身形嬌小,但會因為不忍孩子受委屈第一個衝到最前。有人發現母親懷揣理想,沒有在柴米油鹽中丟棄年輕時的志向。也有人崇拜母親,是因為發現母親是埋藏於人間煙火之間,用質樸善良的秉性溫暖他人的光源。
這些被孩子崇拜著的母親,不再是隱忍和脆弱的代名詞,而是作為引領者和啟發者,帶領孩子走向未來人生。
我的媽媽是地質專業的,年輕的時候,她因工作原因參與了很多勘探作業。如今我偶爾還會翻看她保留下來的筆記本,某次我在媽媽當年測繪知名佛像的工作記錄中,看到了她寫的一首即興小詩,最後兩句是“世人只求佛保佑,弟子心誠保佑佛”。
幾十年過去,當我翻看到那首詩的時候,一種崇拜的感覺被喚起。從這簡單幾句裡,我讀到青年時期的媽媽身上,瀟灑又輕盈的那股勁,它感召著我。

上世紀80年代,我出生於中部某省會城市的農村。我讀小學的時候,家裡開養豬場,多數時候是媽媽在管。她喜歡看央視的農業財經頻道,看農村怎麼發家致富。於是,我家相繼養過肉雞、蠍子,還種過靈芝。
在那個時代,養活家裡四個孩子不容易,但是我們家基本沒有出現過經濟危機。我的母親,就是那句“婦女能頂半邊天”的現實寫照。
她在農村敢想敢做,不怕失敗,屢敗屢戰,還曾在2000年左右拿過三八紅旗手。以前我並未察覺媽媽的能力,直到我也參加工作了,回想起來才意識到,媽媽有多優秀。
我崇拜媽媽,她是我見到的第一位事業型女性。
佚名
憑藉努力和毅力,我媽不再是以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女性,而是變成了我們全家的頂樑柱。
我媽是70後,那時候農村的女性沒有什麼自由戀愛的觀念。她年輕時,經外婆介紹嫁給我爸之後,就過上了忍氣吞聲、苦中尋樂的生活。
她勤勞。農忙時我們那經常有僱人幹活的,我媽經常去。十里八鄉沒有人不說她勤快、幹活麻利。農閒時,我媽就靠著編竹筐的手藝做一些竹編,再靠著批發的商品,一起到集上賣。每逢趕集當天,我媽早早要把東西都搬到路邊裝上手推車,再一個人推到街上。那個車重得我哥一個成年男性推起來都吃力,但她就這樣養活了我們。
後來家裡發生了一些意外,媽媽外出打工,到了省城後,又靠自己的努力考取育嬰師證,找到了一份薪資不低的工作。
我記得我媽總說,自己動手就滿地都是錢,抓不住大錢抓小錢。
不才
從我有記憶開始,家裡就裝了好幾個大書架,媽媽在上面擺滿了她看的書和文學雜誌。
媽媽出生於70年代的陝北農村,一直是縣裡學習成績數一數二的好學生。可惜她家裡姐妹多,到高中沒錢供她讀書,她最後只上了中專。憑藉努力,她當上了初中老師。和同事比,她學歷不高,卻還是憑學識和能力拿了很多省市級的獎,還曾被調到延安市最好的初中任教。可惜還未報到,就被通知因學歷不過關轉崗失敗,又回到了我們縣城。
縣城的人很少懂文學,媽媽幾乎沒什麼能深入聊天的人,但每次回家我都能看到,她又看了很多最近獲了獎的文學書。在這個浮躁的年代,我真的很佩服她,雖然沒有像別人那樣逆風翻盤般的人生,但是在柴米油鹽的生活裡,即便孤獨也沒有放下過對文學的熱愛。
海鳥

圖 | 海鳥母親在家看書學習
平凡,但值得崇拜
我的母親平凡、矮小,也沒有讀過幾年書,卻一直堅持給老人八元理髮,遇到情況困難的,就只收五元甚至免費。我一直覺得縱使是在小城市裡,這也是一個不可理喻的價格,但是她卻這樣一直做了幾十年。
楊子玉

圖 | 楊子玉母親為老人理髮
七八歲的時候,我媽帶我去吃肯德基。那時候還沒線上支付,現金只能藏在口袋裡。我倆穿著羽絨服,溫暖噴香的肯德基店裡擠滿了人。正當我猶豫著要點些什麼的時候,隱約看見媽媽口袋裡的一沓紅色東西漏出,掉在了地上。
一腳“唰”一下踩在了上面,她一邊扭頭讓門口的保安報警,一邊毫不鬆口地和疑似小偷的人對質,那一刻她就像個女戰士。還有一次,媽媽帶我走出縣城,來到大城市點了好大一桌子菜,但是桌上的那條魚並不新鮮,媽媽立即就和別人對峙,要求後面的菜別上了。我小時候臉皮薄,這樣的爭執讓我覺得很難堪,後來媽媽又帶我換了家餐廳,我因為賭氣一口不吃。但過了幾年,才明白媽媽是覺得難得帶我出門,就想讓我吃得好!
作為單親媽媽,一邊要照顧我的感受,一邊還要面對很多未知的可能性,她其實非常勇敢,我也是長大後才開始懂得。
蠟筆
2010年,我們班大四畢業時計劃了一場畢業旅行,一直跟我們宿舍關係不太好的班長,很湊巧地沒買到我們幾個人去程的車票,也遲遲不肯退還我們車票錢。畢業典禮結束後,我們幾個人對這件事仍舊耿耿於懷,留在教室裡和班長為退錢這事僵持了很久。
那天來接我回家的媽媽見我半天沒下來,跑上來聽我們帶著哭腔地講了前因後果。班長還在一旁說,阿姨您別摻和,這是我們之間的事兒。我媽一下被點著了,說錢是我掏的,所以就是我的事兒。然後趁班長不注意一把拿走了桌上的票款,點出我們四個人的錢(財會工作點錢唰唰唰的),拿給我們說收好還給自己家長,然後把剩下多餘的又放了回去,整個操作絲滑流暢行雲流水震驚了全場。
在我此前的印象裡,媽媽一直是個溫柔的人,說話柔聲細語,沒脾氣,甚至沒個性。那天是我第一次看到她雷厲風行又果斷出擊的樣子,有種仗義執言英雄救美的感覺,也是在那之後,我學會為了爭取自己的正當權益,勇敢一次又一次。
長大後還是活成了你的樣子
小學畢業,我一位關係要好的同桌因為意外去世了。他的媽媽因此成為了失獨母親,其感受可想而知。我媽媽在那一段時間一直陪伴她,聽她傾訴、陪她聊天,後來甚至還帶她出去旅遊散心,在此之前,她們兩個並不熟悉。
我堅信我媽就是坐太空艙到了火星,也能參加火星人興趣小組。
我媽是個“E”人,無論是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她都能積極拓展自己的愛好,並且堅持社交活動。在北京幫我帶外孫女的同時學會了游泳、吹葫蘆絲,同時還是小區健身操骨幹,週末紅歌小組成員,後來又到廣州幫我弟弟帶兩個孫子,又跑去學拉二胡,加入唱歌小組。
我媽有種對生活永遠充滿熱愛和好奇心的特質,我也總是會不由自主地被她感染,變成一個從不抱怨身邊環境,但去努力擁抱生活的人。
梵蒂岡神尼

進入戀愛後,我猶豫著要不要結束我穩定的生活,奔赴對方的城市。我媽很坦然地跟我說:你喜歡他就去吧,但是別讓自己受委屈,不開心的話,媽媽再接你回家。
我媽50多歲了,對我的保護是支援、兜底。她說,不覺得我是戀愛腦,認為我珍惜感情,也勇敢去維護感情,是很勇敢的行為。她只想做我的後方,讓我知道不管戀愛是否成功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就算失敗,也有她保護我。
小愛
我的很多小學同學路過我家,即使已經多年沒聯絡了,但是見到我媽都會親切地喊阿姨,然後聊幾句。我媽對我這些同學的情況比我還了解。
某天好多年沒見面的小學同學竟然在我家喝茶,說是我媽太熱情了,一定要邀請進來坐坐,對我而言,這些久未聯絡的同學連微信朋友圈點贊之交都算不上了,但是我媽並不在乎這些,她向來都是待人以誠,真心相交。更離譜的是,她還連帶著認識了很多小學同學的家長。
因為我家在馬路邊,我媽經常在門口擇菜洗菜,很多小學生放學回家都會路過我家門口,跟我媽討自來水洗手洗腳涼快一下,我媽也樂此不疲地招呼了一批又一批學生,甚至是一些路過小攤販她都認識,能聊上幾句。
雖然她沒去過大城市生活,她的天地就在這麼一個小村子裡面,但是她的世界很精彩很豐富,充滿了人情味和善意。
月月
媽媽教會我的事
崇拜媽媽,是因為她無意間的一句話,就點醒了年幼的我。
讀小學時,老師教我們要幫媽媽分擔家務,回家我就主動掃地、拖地。媽媽誇我:比我們大人打掃得還乾淨。
我很得意,跟媽媽說:“以後我也會幫媽媽拖地、掃地。”沒想到,媽媽很嚴肅地跟我說:這個家的家務是所有家庭成員的責任,你做家務是幫助所有的家人分擔,而不是替我做事。
這件事影響我至今,自那時候開始,我不會覺得母親和所有女性長輩的勞動是應得的,有時候還會懵懵懂懂地敦促爸爸別偷懶,也做家務,還會時不時感謝媽媽對我的照顧。後來我接觸了波伏娃《第二性》等女性主義知識,才意識到那是我第一次掙脫了女性身份的模板認知,有了平權意識。從小我媽就經常說自己是事業型女性。她是60後,和那一代的很多女性一樣承擔了大部分的家務勞動。與我們同齡人的女性主義者比,我的母親年輕時很努力地兼顧工作和家庭,不能算如今看來很典型的女性主義者,拋開時代的侷限,她那一句話給我的啟示,讓我此後都會以崇拜的目光看待我的母親。
陳星
在我中學的時候,學業壓力很大,想養小動物又沒時間照顧,所以選擇了蠶寶寶。爸爸媽媽滿城幫我找桑葉。後來蠶寶寶越長越大,越吃越多,無力負擔,只能想辦法送掉。媽媽就在我以前上的小學門口擺了一個小攤子,折了許多小紙盒,還寫了一塊牌子“免費贈送蠶寶寶”,讓那天放學的小朋友收穫了一份額外的快樂。
每一條蠶寶寶的生命,都被母親珍視,並且鄭重託付出去。我很多年後才意識到,這是一場溫暖了我很久的“生命教育”。
小葉子
雖然媽媽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但我卻因為她,在學會騎腳踏車的同時,也學會了“直立行走”。
在我中考結束的那個暑假。媽媽讓我學騎腳踏車,我不幹,覺得到這個年齡再去學太丟人。在我們那個時代,同齡的孩子們都是在很小的年紀,趁家長不注意,就偷摸把家長的28大槓的腳踏車推出去騎,因為車身高大,小孩根本坐不到車座上,就用一手抱著橫樑,一手扶把,在橫樑下“掏襠”騎,往往家長怕危險,還經常罵著制止。但就這樣,孩子們反而都很快學會了。
可能因為我老實又膽小,一直到初三都沒學會,當時周圍幾乎找不到不會騎腳踏車的同齡人了。我學校離得近,不需要騎車,週末去遠些的地方,就爸爸或哥哥騎腳踏車送我,我也再沒想過學騎車。
中考之後,媽媽說我得學會騎腳踏車,想去哪就更自由。我覺得別人都很小的時候學會了,我這麼大了還不會,學不會多丟人。媽媽發現我最主要是怕別人笑話,跟我說,多大都可以學會,媽先學,你看看。
媽媽那年已經42歲了,每天上下班都是走路。我以為她也就是隨便說說,沒當真。結果沒過幾天,媽媽喊我去看她騎車。看著媽媽略顯生疏但卻穩穩當當地騎了一大圈,我直接愣住了,此前我還沒有見到過哪個像媽媽那個年紀的人,一下子學會了腳踏車。哥哥跟我說他倆每天起早貪黑地早晚去練,剛好外邊也沒人,沒幾天就會了。
我也有女兒,在和女兒相處的日子裡,我經常急功近利地希望快速解決問題、責備孩子,給孩子施加很多壓力,或者把焦慮傳給孩子。我崇拜媽媽的行動力,更崇拜媽媽可以這樣處理問題,她從沒硬逼我,卻身體力行起到了示範作用,這就是最好的教育。
欣姐
母親出了名的孝順。
三年前,我的爺爺奶奶因病住進了養老院,生活已經無法自理。我母親每天六點起床,先去菜市場買菜,然後便是去養老院給爺爺奶奶喂早飯、洗臉。我奶奶一米七三的大個子,因為膝蓋有老毛病起床需要人攙扶,母親每天都要從床上抱起她,在養老院的走廊裡慢慢地走一兩個來回,防止褥瘡。爺爺因為高位癱瘓,大小便都在床上,母親攙扶完奶奶就去給爺爺擦洗床褥、換尿不溼。每天下班後,母親又回到養老院帶爺爺奶奶洗臉刷牙,陪他們講講話、彙報著我的學習與工作。
養老院的大門有時候因為保安的偷懶早早地就關上,等十點左右母親從養老院下來的時候,大門通常就已經鎖了。她每次都要艱難地翻過那個陡高的老式電動門,我很難想象那是個什麼樣的場景,一定非常艱難,年輕人都很難翻,更別說一個50多歲的女人。
就這樣三年如一日風雨無阻,爺爺奶奶安詳地度過了他們的晚年。養老院裡的護工、醫生都和我說從來沒見過這麼孝順的媳婦,勝過很多人的女兒。我時常在想,如果換作是我,真的能做到這個程度嗎,但我母親做到了,百善孝為先,這句話透過眼見母親的身體力行,我始終銘記在心。
稻草人
在母親的影響下,我在小學階段就讀了很多心理學的書籍,早早讀到弗洛伊德、榮格、集體潛意識等等。從小到大,媽媽每天都會問我:“今天過得開心嗎?”她說只要心情舒暢,沒有什麼生活中的坎是過不去的。
媽媽不是愛人,但我們都是從媽媽那裡,學習到親密關係的最初模式。在媽媽那裡,我第一次學到了,什麼是愛,什麼是人。
母親27歲相親結婚,28歲生下我,30歲經歷失業下崗,32歲打離婚官司,帶我離開了自私、冷漠,在女兒高燒時仍然在打遊戲的親生父親。即使他是醫生,仍不願意在下班時間帶我去看看急診。
36歲,母親在工作之餘,每天下班擠2小時的公交車,去上心理諮詢師培訓班,療愈在原生家庭和婚姻中受到的傷害,並期望給我更具有心理學知識支援的教育。母親最終成功考到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證書,並參與到突發災害的災後心理重建工作專案中,卻因受專業門檻限制,止步於此。兩年後,母親辭去了不喜歡的財務工作,開始籌備自己的心理諮詢工作室,成功支撐了一年半多,接到了一些來訪案例。但在2010年前後的西北三線城市,心理諮詢仍然是小眾事物,最終母親還是回到了本行。
但在今年退休後,母親又重新拾起了對心理學的熱愛,重新開始參與到社群心理專線的義務諮詢工作中。母親說,這與金錢和收入無關,她熱愛的就是傾聽、建立連結、幫助的過程。

圖 | 桐子和母親讀過的部分心理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