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nging medical advances from the lab to the clinic.

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檢測在減少前列腺癌死亡率方面已有隨機對照試驗證據支援,但過度診斷、過度治療、成本高昂及患者心理負擔等問題依然突出,亟需一種更精準且平衡益損的新型篩查策略。

瑞典的兩項大型隨機臨床試驗——Göteborg-2(50–60歲)和STHLM3-MRI(50–74歲)——評估了將MRI與靶向活檢相結合的篩查策略。儘管兩項試驗中PSA>3 ng/mL的陽性率分別為7%和12%,MRI陽性率(PI-RADS 3–5)卻在34%–35%之間保持一致,約有60%的PSA陽性者可因MRI陰性免於活檢,這一步驟顯著減少了不必要的侵入性檢查。

在第一輪篩查中,MRI聯合靶向活檢或靶向+系統活檢將GG≥2(激進)癌檢出率由14%增至15%(Göteborg-2)和由18%增至21%(STHLM3-MRI),同時將惰性(GG1)癌檢出率由18%降至8%和由12%降至4%,使激進/惰性癌檢測比率從小於1提升至大於1,顯著優化了篩查的益損平衡。
二年後重複篩查資料顯示,MRI策略的優勢不僅持續,還進一步增強。
儘管PSA陽性率隨年齡上升,STHLM3-MRI試驗中MRI陽性率降至13%,第二輪活檢比例僅為12%–21%,而MRI陽性者的癌檢出率從約50%提高至70%,彰顯了其高效檢測激進癌的能力。
透過計算“避免活檢與無效活檢”(陽性MRI後仍為良性)比率等益損指標,兩項試驗在第二輪中均將該比率提高至27,客觀量化了MRI篩查在減少無效侵入性檢查、降低患者負擔及相關成本方面的顯著優勢。
基於上述循證資料,文章呼籲全球開展可行性研究,重點解決人口級MRI篩查的實踐挑戰,並提出五項關鍵實施原則:
-
最佳化風險分層與篩查間隔;
-
實施MRI裝置與報告標準化質控;
-
評估資源與成本效益;
-
融合人工智慧自動化分析;
-
確保在資源受限地區和弱勢男性中的公平可及。
編者按:
本觀點文章聚焦最新的Göteborg-2和STHLM3-MRI兩項大型隨機試驗,展示了將MRI靶向活檢納入初篩與復篩流程後,對激進性癌症檢出率的提升及惰性病變檢出率的顯著下降,極大優化了篩查的益損平衡。
作者提出最佳化風險分層、標準化影像質控、評估成本效益、引入AI輔助和促進公平可及等五大實施原則,為有組織的MRI前列腺癌篩查在全球範圍內的推廣提供了可行路徑與實踐指南,值得臨床決策者和影像學領域同道深入關注。
參考來源:
https://jama.docapi.xyz/journals/jamaoncology/fullarticle/2835448
編輯:Jessica,微訊號:healsanq;助理:ChatGPT
征戰CA公眾號,以分享癌症領域最新研究為主旨,希望由此推動由實驗室向臨床應用的轉化。歡迎您的投稿與合作;也希望其他醫學科學家以推文的形式分享您的研究成果。
點選👆,關注癌症研究進展
運營:美國Healsan諮詢公司CA專案組,專注於臨床科研及臨床試驗的服務公司,擅長於針對癌症的臨床科研設計及臨床試驗結果的報告撰寫。
網址:https://heals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