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奇帆
來源:2023年資本市場投資策略會上的演講內容整理
這篇文章是對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的演講內容的整理,實話說,這麼高屋建瓴的演講非常少見,把經濟和政策結合,並用大家都能聽得懂的語言展現出來,讓人醍醐灌頂。
演講的主題是中國式現代化,演講者把中國式現代化分成6個具體的體系,先圍繞市場、產業和創新體系進行展開,緊接著就國內沿海和內地、鄉村和城市、國內和海外三個維度進行了闡述。
中國式現代化的六個體系
一、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形成市場體系。
中國走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市場體系,要形成高標準的市場體系,包含兩個層次的內容:
第一個層次是高標準的商品市場體系,它包含商品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全過程。
第二個層次是要素市場的體系,包含要素的配置、要素的定價、要素的流轉和要素使用價值的發揮。
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高標準的商品市場體系已經基本形成、趨於完善。
在1980年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幾乎90%的商品定價都是由政府來定和配置,比如說一盒火柴2分錢,如果把價格從2分錢調成3分錢,都要經委主任辦公會透過,再報到市政府常務會透過、市委常委會透過,還要經過市人大常委會透過,也就是說每一個定價的變動都具有立法的效應。千千萬萬的商品都透過這樣的過程來調價,可見經濟會多麼僵化。
而現在中國數以萬計的商品,97%以上都是由市場來定價、配置,政府只是做好服務,還有2%到3%的商品,比如像糧食、藥品也基本是有市場在定價、但政府參與干預或者配置。
總體上說商品層次高標準的市場體系已經基本形成,需要補課的是要素市場的配置問題,要素市場跟商品市場不同,商品市場有千萬種,而能被稱為要素的商品實際上就是十七八種。
比如說糧食是一個要素(裡邊有大麥、小麥,玉米,稻子等),最終糧食產品作為一個要素在全球的要素市場上進行交易。
能源是一種要素(裡面包含石油,天然氣,煤炭等),礦產也是要素(銅礦,鐵礦,鋁礦等),全球的要素有十七八種,它的交易的總量比其他一般性商品的交易總量要更大。
原因是一般性商品在交易後就被使用了,整個生命週期裡有一次或者兩次交易。但是要素市場裡各種要素的交易,還可能延伸成為交易的交易,形成二次交易、三次交易,一個要素雖然囤積在倉庫裡面放了三個月,而它在金融市場可能換手了30次、50次,所以全世界的要素市場的交易可能是幾萬億、幾十萬億、幾百萬億的規模。
十七八種要素構成了全世界的要素市場,遠期貿易、期貨貿易等交易量是天文數,要素是在交易當中發現價格,也在交易當中實現了資源的最佳化配置。
中國的要素市場在90年代就開始醞釀、發展,包括鄭州糧食交易所、大連糧食交易所、上海天然氣交易所等。雖然上海的兩個交易所發展了十三、四年,但是這兩個交易所目前沒有對中國天然氣、石油的交易形成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當下世界石油、天然氣要素的前四大交易場所:紐約交易所,芝加哥交易所、倫敦交易所、法蘭克福交易所。
全球第五大石油、天然氣交易在新加坡,新加坡交易所於2008~2009年建立,十幾年下來已經成了亞洲最大、全球第五的能源、天然氣交易所,而新加坡人口才400多萬,自身需求並不大,但是對於亞洲天然氣、石油交易的在定價場所上有重要的影響力。
而中國本身的需求這麼大,交易所卻沒有太大的影響力,所以要素交易所方面,還有非常多的課需要補。所以中國式現代化要建設形成一個完善的、高標準的市場體系,包含商品市場,還包含高標準的要素市場,這是市場體系方面的中國式現代化。
二、中國式現代化要形成現代化的產業體系,要以實體經濟為主體、以製造業為中心。
美國的經濟中製造業只佔GDP的11.5%,歐洲的製造業佔歐洲GDP的15%~16%左右。即現代化的資本主義體系中,工業製造業都只在九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從佔比維度來說他們的經濟體系是脫實向虛。
中國式現代化不能走美國、歐洲的道路,我們應該保持一定的實體經濟特別要保持製造業。製造業對於社會和經濟體系來說,既是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源泉,也是老百姓共同富裕的保障。也是充分就業的一個基礎,製造產業鏈也構成了國家安全的支撐。
製造業是科學技術轉變為生產力的關鍵環節,各種原始創新、發明透過製造業並轉化為生產力才能真正推動人類發展。製造業發展還為其他產業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環境。
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經濟中GDP中製造業的比重不能太低,2021年製造業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是26%,在2035年中國的製造業佔GDP比重不能低於25%,到2050年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時候,製造業佔比不能低於20%,這樣才能長治久安。
為什麼需要保持這樣的比例?
製造業佔比25%左右,和製造業密切相關的採掘業和建築業總共佔GDP的10%,那麼第二產業總共接近35%。另一方面,現代化的經濟出現了三個特定的服務概念:
① 當今世界的貿易中原材料、零部件、中間品的貿易佔整個貿易的比重從40年前的20%到今天的70%;
② 全世界的貿易當中,服務貿易佔全球貿易的25%到今天的35%;
③ 現在每一個工業製造品中,比如一個硬體、一個終端,有些裡面的軟體的價值、服務的價值佔比到了40%~50%。
總結這三點,那麼與製造業強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佔一個經濟體的15%。加上前面的25%製造業,10%是和製造業相關的採掘業和建築業,再加製造業強相關的服務15%,總共就是50%和製造業直接相關。
剩下50%的GDP:包括農業5%~6%,房地產5%~6%,金融業5%~6%,貿易、零售5%~6%,交通運輸、旅遊服務、包括教育衛生、醫療等總共完成了50%,這樣形成了以實體經濟為主體、以製造業為中心的現代化的體系,是有別於美國的製造業只佔11%的結構。
三、中國式現代化應該有完整的科技創新體系,創新體系分為三個方面:
-
0到1:基礎創新。
-
1到100:科技成果轉化、轉化為生產力。
-
100到100萬:轉化成生產力的科技成果進行規模化、產業化。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國家高度重視科研創新,中國的研發費已經從GDP的0.2%到今天的2.4%,比重增加了十倍。中國的GDP從1990年的三萬億到今天的114萬億,增長了30多倍。基數和比重同時提高,研發費用總共增加了300多倍,中國研發費用的總量居於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中國研發費比第三名日本、第四名德國一直到第十名的總和還要多,從這個角度說,我們研發費用的上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這裡面有三個缺點:
第一,0到1的基礎創新:只佔全部研發費用的6%,G20中發達國家的基礎創新佔研發費用的20%,中國在重大科技攻關上佔比太低。
基礎創新研發投資上比較分散,在人類前沿陣地的研發投入上研發費投入相對不足,儘管總量世界第二,但在重點環節、高科技環節、基礎研發環節比世界各發達國家要少得多,這是我們的短板。
可能到2025年在核心環節、核高基等研發費佔整個中國研發費總量的10%、到2030年可能會上升到15%。
第二,1到100轉化創新的環節: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是中國一直推崇的,但是實際上科研創新體系轉化率始終不高。
即使發明者擁有70%的專利權,但是如果專利的實際轉化效益是零,那麼發明者其實也獲得不到效益。
一方面,中國缺乏了一個類似矽谷的“拜杜法案”,拜杜法案是法律上的一個制度安排,誰把專利轉化了就擁有專利權,創新發明產生的成果,1/3的效益歸投資者,1/3的效益歸發明者,還有1/3的效益歸轉化者。
一般來說發明人可能做商業轉化能力差,歐美的發明創造的平均轉化率在40%~50%,國內科研成果轉化率只有10%,轉化率低很重要的原因是少了拜杜法案。
另外,中國有很多的孵化器、科創中心,找了很多的發明創造的科學家到孵化器裡來研究轉化的問題,其實是資源的錯配,他們有研發能力,但是並不適合做科技成果的轉化。
第三,100到100萬的規模化環節:需要大規模投資和生產力形成,這就是科創板、資本市場的價值,透過各類風險投資、社會投資,形成更多的獨角獸企業。
四、中國式現代化要形成沿海、內陸的健康發展、和諧發展、良性發展的城市群。
目前中國城市群主要在沿海,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三大城市群。工業文明300多年來是以海洋經濟和海權貿易形成的海港城市,再以海港城市為中心構成的沿海都市圈。
而中國內陸縱深1000公里、2000公里甚至是3000公里,而沿海城市過去幾十年對內陸的輻射效益很低,但是在最近10年中國推出了“一帶一路”概念,修建了中歐鐵路、南下鐵路等,改變工業文明以海洋經濟的獨霸天下的格局,形成了海權經濟和陸權經濟、海港城市和內陸城市雙管齊下新格局。
根據“世界島”的理論,歐洲和亞洲的經濟是互相連在一起,而美洲、非洲屬於蠻荒之地,歐亞大陸地區佔世界貿易、人口和GDP的60%,是整個世界的中心。
而在後面的海洋經濟和海權文化的300年裡,這個大陸直接連通的“世界島”各國之間互相不做貿易了,原因海運能力大幅提升,陸運交通工具還沒有發展起來,陸地運輸相對海運失去了優勢。

而現在的“一帶一路”就是把世界島裡的各個國家用鐵路、高速公路再次連通起來,“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就是改變了海洋經濟、海洋貿易的單極文化,形成了海港、陸權雙管齊下的貿易體系。
在這樣的一個貿易體系下,中國沿海的三大城市圈還會繼續受益於海洋經濟、海權文化、海權貿易的影響,並繼續發展。但是內陸的西安、成都、重慶、鄭州、武漢、長沙,或者西南方位的雲南、昆明、大理、南寧、貴陽,會隨著陸港經濟的發展而帶動起來。
陸港經濟能夠帶來多大的貿易量?
中國進出口貿易是6萬多億美元,20%(即1萬億美元)是航空運輸帶來的,其他的近5萬億美元都是海洋貿易。
“一帶一路”西向、北向三個出口,2021年有1.5萬趟次的班列,每個班列100個集裝箱,所以全年150萬個集裝箱,如果平均一個集裝箱按10萬美元計算,總共1500億美元的貿易額,佔中歐貿易的6000億的1/10。
如果看十年維度,假設陸上翻番達到3000億美元,這個時候中歐貿易總額可能8000億美元,即陸運佔比達到35%~40%,此時會帶動哈爾濱、瀋陽、西安、烏魯木齊等地區的發展。
與此同時,我們還在發展南下通道,一個是從重慶-廣西-新加坡,另一個是南洋鐵路。南洋鐵路又分為三個,一個是透過越南、一個是透過寮國,還有一個是透過老緬甸。
當今中國和歐洲十國以及南亞的8000億美元中,1000多億美元是空運,剩餘的6000多億美元都是透過海洋運輸,從地圖上看海運其實是繞個大圈子。

而中國和南亞地區十個國家做貿易也是透過海洋,實際上中國和東南亞是有直接的交界線,完全可以透過高速公路、鐵路連線,而海運效率十分低下,“一帶一路”的意義使得路途少了一半,同時改變了雲南、昆明、大理、廣西、南寧內陸的地理格局。
“一帶一路”改變了中國的貿易格局,從單一的海港經濟變成了海港經濟、陸港經濟雙管齊下的貿易格局,也從300多年來的海洋文明轉化為海洋文明、陸地文明的雙向發展的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群將出現。
這就是鐵路的戰略意義。
五、中國式現代化要解決好鄉村振興,解決好農村富裕、縮小城鄉差別、保持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中國的農村發展要解決好中國的城鄉差距、東西部差距問題,而東西部差距很重要的原因是自然稟賦導致的。
從哈爾濱到昆明一條直線,直線東南邊年降雨量在1000~1800毫米,在西北邊年的降雨量200~800毫米。西北邊水量小,一年到頭缺雨少水,希望西北像東南沿海一樣的精耕細作、精細化管理是很難的。
中國過去20年的西部大開發,本質上遵循五個“大”:大專案、大資金、大企業、大市場、加上大(高)技術。
這類專案需要系統工程配套,比如類似以色列的蔬菜大棚,每畝投資30萬元人民幣,每年產出5萬元,需要五六年收回投入,而且藉助自動化、節省勞動力,需要水利專案配合等。
還比如太陽能,青海的700平方公里太陽能、四千萬裝機規模,如果一年1500小時發電時間,大約600億度電力,產生上百億的收入。
中國西北五省有160萬平方公里的沙漠,如果利用這片區域進行太陽能發電,是有非常大的空間。把這種專案開發出來,西部的人均GDP可以達到東部的規模。
在2000年的時候西部大開發剛開始的時候,東西部之間差距是1:3.6,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行,東西部之間的差距縮小為1:2,未來完全有可能透過這種大專案使得西部趕上東部。
浙江為共同富裕提供了一個啟示,現在到浙江農村家裡去會發現浙江的村裡邊有300戶居民中可能有270戶自己有一棟樓,裡面有小的作坊式加工廠。
中西部地區有五六十萬的農民不是到寧波、杭州的城市打工,而是在浙江的農戶家裡打工,做第一產業的產品深加工,透過直播帶貨送出去。
這樣就把農業變成了農業+工業+服務業,但是這裡面的工業、服務業和城市裡的工業、服務業是不同的,在日本叫六次產業,中國式現代化的農村就該是這種因地制宜的發展模式,而不是讓農村去搞城市模式。而且這樣避免環境汙染、實現環境保護都有非常大的好處。
六、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內迴圈、外迴圈並行,以內迴圈為主體,內、外雙迴圈的新格局。
中國的開放不會收窄,而且會是更多領域的開放。今後會出現五個新的特徵:
-
從出口為主的貿易變成既鼓勵出口,也鼓勵進口,最終達到進出口的雙向的平衡,而不是單向的鼓勵出口;
-
第二個轉變是過去以沿海開放為主、沿海先行然後再推向中部西部,未來要開放就是全國一起開放。有任何開放措施,要麼不推出,要麼中西部同步推出。比如最近的自由貿易既有沿海也有內地;
-
過去是工業、商業對外開放的比較多,未來是服務業一起開放;
-
從過去流量的開放變成制度的開放,這樣越來越接近WTO開放的要求;
-
從過去被動、融入式的開放變成中國積極推動世界規則的改革(比如在“一帶一路”,實際上倡導了一個重要的改革,把300年來世界海洋經濟、海權文明所形成的規則轉變為海權文明和陸權文明)。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開放是進取的,而不是被動的,不斷地在世界商貿經濟舞臺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中國式現代化是和平崛起和世界共同發展,以上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六個體系。
後記
以上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六個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是黨的二十大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命題,就是黨和國家今後努力、為之奮鬥的目標。中國式現代化是黨領導下的現代化發展事業,它不同於西方的現代化。
它一方面既具有人類文明300年來工業化、現代化的基本特徵,同時,還結合了中國幾千年文明所形成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價值觀下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點:
-
它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14億人口)。
-
它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
它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
它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它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看見,中國式現代化是可落實的、切實關係中國老百姓幸福的一個體系和目標,當然,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