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文章,想回答一個問題:
人為什麼不能沒有寵物?
作為編輯部唯二不養寵物的編輯之一,我對這個問題疑惑很久了。
先分享一些含貓量 95% 的編輯部的日常:
總有人吃著吃著飯,就開始對著手機攝像頭裡的小貓開始聊天。
也總有人上著上著班,就開始批次曬貓,結尾還帶個只允許肯定回答的問句:“我的貓可不可愛?”

前段時間,有同事帶了小狗來公司,算是我見過編輯部社交熱情最高漲的時候。

這讓我想起不久前看人文學者梁永安教授的演講時,他提到的一句話:“現在的人,愛寵物比愛人深情。”
我還想分享一個數據,根據《2025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2024年,中國城鎮寵物數量已經突破了1.2 億。
在一個人與人關係越來越稀薄的時代,人和寵物的親密卻越來越濃烈。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養寵物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接受一個陌生的物種成為你的生活夥伴,也意味著需要讓渡更多的時間、金錢和感情,比如:
凌晨1點下班還要去遛狗。
外出旅行不能超過五天。
每次出門都得折回去檢查有沒有關窗。
養綠植得挑小貓無害的,沙發得挑小狗不會咬爛的。
還有一些因為寵物產生的情緒隱患,比如:
半夜因為小貓生病情緒崩潰。
以及,未來必須承擔它會先你離開的痛苦。
我很好奇,明知道這是一筆理性上“不划算”的投入,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要養寵物?
我也很想知道,剝離了那些寵物身上老生常談的愛和治癒感,我們在和寵物的關係裡,到底在追求什麼?
今天的評論區開放給你們,歡迎你們來講講自己和寵物的故事,給出自己的答案。

關於和寵物的關係,朋友有句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它像是我生活裡的一塊安全區。”
“我所有的生活瞬息萬變,房東可能早上就會告訴我要搬房子,昨天還一起吃飯的同事今天或許就離職了。但是每天下班回去,小貓都會在門洞裡等我,這讓我覺得安全。”@財財財發

在快速運轉的城市裡,我們已經開始主動或者被動地接受,生活是脆弱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淡的,愛是稀薄的。
但還有最後一點確定的東西在寵物身上,那構成了我們身上不會輕易坍塌的一部分。
是一種確信:我是被愛的。
“我在床上玩手機,睡著的小貓無意識地抱住了我的胳膊,就覺得真好,它很愛你,也不會離開你。”@酸酸

生活裡是有溫暖的。
“小狗臥倒後,我會輕輕地把腳搭在他身上取暖,和他接觸的地方暖洋洋的,像是開了電熱毯,疲憊很快就消散掉了。”@狗一
這種確信會讓人安心。
@阿朱 跟我分享了一個時刻。
她說,當你忙了一整天,從一個破敗的、疲憊的世界回來,看到貓在家裡懶洋洋的、理直氣壯地生活,就會很安心。
那是一種確定,像作家村上春樹說的那樣:“只要小貓還在安心地睡覺,就不會有什麼糟糕的事情發生。”

在某種程度上,寵物甚至在人類混亂的生活裡搭建起了一些微妙的秩序感。
你會想回家:
“我常年加班,也經常出差,之前可能覺得家裡和公司沒什麼區別。但養貓後,每次回家晚,它都會‘哇啦哇啦’罵我一通,後面我就越來越早回去陪它。”@lk

也會想出門:
“我其實很宅,週末大部分時候都在床上,後來養了狗每天都得出去遛狗,慢慢好像也不那麼排斥出門,會跟它一起去看看春天和附近的街道。”@愛崽崽呀

會想要在本來單調的生活裡,增加一點樂趣和顏色。
朋友@lulu 告訴我,“我不知道如果沒有小貓,我的生活會多無聊,上班下班,玩手機睡覺。”
養了貓後,為了讓小貓舒服,她會給家裡買各種各樣裝飾的東西,下班會和她“打架”鬧著玩,也會很有儀式感地慶祝小貓一歲的生日。

鋼筋水泥的城市和按部就班的日程裡,會因為一個和自己緊密相關的生物,湧現出一點點生活的實感。

甚至我發現,比起和人的相處,人和寵物之間更像是一種健康的親密關係。
梁文道在《圓桌派》裡提到,最理想的人際關係狀態,其實是人和貓的關係。

文化學者馬未都也曾聊起和貓相處的狀態:
“我寫東西,有時候就很晚了,貓就趴在我這很近的距離,它不會趴到任何地方去,所有地兒,它就是隻要你在這個書房裡,它永遠在你書房,離你一米的地方一趴,也不來搗亂。”
那是一種恰到好處的陪伴,有親密,也有邊界。
我常常有一種感覺,獨居需要面對的孤單和自由裡,寵物是一個很好的平衡點。
和貓待在同一個空間裡的時候,你既不會覺得孤單,也不會覺得被打擾。但人和人之間,很難達到這樣微妙的平衡。
你甚至能從和它們共處的時間和空間裡,獲得一些滋養你的力量。
養過很多隻貓的作家村上春樹,最喜歡和自己的寵物待在一起:
“貓咪躺在灑滿陽光的廊子裡睡午覺時,我喜歡在它身邊咕咚翻身一躺,閉上眼睛將所有思緒從腦袋裡趕出去,嗅著貓毛的氣味,感覺自己也變成了貓的一部分。”
它會允許你短暫逃離人的世界,做一隻大貓。

朋友還分享了一個很好玩的體驗。
和自己的寵物一起生活久了之後,你會發現你們越來越像。
開始會覺得是寵物隨主人,但慢慢發現,其實是在被寵物影響著,越來越像它。
@阿朱和自己小貓的性格截然相反,小酒是一隻天真好奇,情緒穩定的貓,但她卻常常被生活中突然到來的挫折搞崩潰,在房子裡面失聲大哭。
這個時候,小貓總是冷靜地過來蹭蹭,然後盯著她看,皺巴巴的情緒會在對視中被撫平一點點。

她很佩服自己的小貓,即便她不在,它也會按著自己的節奏起床、吃飯、曬太陽,不會因為任何一個人的消失而焦慮。
養貓的第 5 年,她崩潰的次數越來越少,小貓的哲學同樣在她的人生裡生效。
“我很少對人有這樣的期待,也很少在人和人的關係裡有這種健康的、穩定的被滋養和影響的感覺。”

我還想跟你分享作家海明威的故事:
這個我們熟知的硬漢作家,曾經養了 57 只貓,在貓群裡寫下了自己很多的作品。
至今,大家去他的故居里懷念他,還會遇到成群的“海明威貓”,那是他曾經養的“雪球”的後代。

他一生都在與貓相處,也在和貓學習。
他從貓身上學到誠實:
“你知道嗎?貓從不在乎你是誰,它們不在乎你是諾貝爾獎得主還是流浪漢,它們只在乎你對它們好不好。這種純粹的誠實,是我在寫作中一直追求的。”
學到如何在混亂中保持優雅:
“在馬德里,在內戰期間,我看到一隻貓,在炮火中穿行。它那麼從容,彷彿戰爭與他無關。這讓我明白了一些事情,關於如何在混亂中保持優雅。”
學會辨別時機:
“它們總是知道,什麼時候該沉默,什麼時候該用尾巴輕掃你的手背。”
學會不做徒勞的事:
“在《老人與海》裡,我沒有寫貓。因為貓永遠不會做聖地亞哥那樣徒勞的事,它們太明智了,太懂得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事。”
學會愛:
海明威會用“一箱箱三文魚”款待它們,晚上還和它們一起喝酒。他稱這些貓是“咕嚕聲工廠”和“愛情的海綿”,認為它們需要不停地被人愛。
而他是給予愛的那個人。
也學會告別:
海明威去世前的最後一句話,是留給自己的寵物的:“晚安,小貓咪。”
他在遺囑裡安排它們的後路:“貓是這所庭院的主人,它們可以享有這裡的一切,可以隨意地嬉戲,可以在床上休息尋歡,可以在書房裡沉思未來。”
不止海明威,很多創作的人都曾從寵物身上,獲取些許人生的靈光。
畫家豐子愷遷居沙坪小屋後,養了兩隻狗、兩隻貓、兩隻鴿子、還有兩隻鴨子,他的文章和畫作中,有不少描摹動物的作品。
他喜歡鴨子的天真憨厚:
“即使人們忘了餵食,仍是搖搖擺擺地自得其樂。這不是最可愛的動物嗎?”
喜歡大鵝的驕傲:
“鵝,不拘它如何高傲,我們始終要養它,直到房子賣脫為止。因為它對我們,物質上和精神上都有貢獻。”
喜歡貓讓無聊變得生趣:
“貓的可愛,可說是群眾意見。貓的確能化岑寂為熱鬧,變枯燥為生趣,轉懊惱為歡笑;能助人親善,教人團結。即使不捕老鼠,也有功於人生。”

習慣於抗爭和強硬的人,會在寵物的身上學會溫柔。
面對複雜的人,會在寵物身上學會簡單和坦誠。
寡淡緊繃的人,會在寵物身上學會如何怡然地面對生活。
陪伴和安慰從來不是寵物存在在人類世界的全部意義。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不僅會和你共同搭建起一種生活,同樣會教會你怎樣生活。

回到最初的疑惑:
為什麼即便面對著超多的隱形付出,我們依然需要寵物?
心理諮詢師宮學萍說:
“人類需要寵物,因為我們需要從中確認,我們是一個有愛的能力的主體。當去照顧一隻貓、一條狗、一隻倉鼠或一隻烏龜時,只要給出這個動作,我們自身就是處在一個富足狀,我們內在的匱乏感也被填補上了。”
或許在人與寵物的關係中,人類需要的從來不是能明確的、可計算的獲得,而是付出。
他們需要從付出和愛的動作中,去明晰和確認,我是誰,我可以怎樣去愛?怎麼去更好地生活。
我們在給予愛的過程中獲得愛,我們在撫養寵物的過程中也認識和撫養自己。
作為人類最好的生活搭子,寵物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始終佔有一席之地。我們離不開它們的陪伴,也在與它們的相處中,感受和學習到一些生活的筋脈。
人類群星閃耀時,寵物們是這份文明的共創者。
我們和天貓大牌日聯合了 10 家出版社,推出了寵物共薦書單,追溯那些在人類文明中群星閃耀的“寵物”,感受它們在長久的人類歷程中貢獻的精神力量。











左滑檢視更多書單
5月8日-5月11日,天貓大牌日聯合淘寶天貓寵物行業,攜手皇家、網易嚴選、頑皮、大寵愛、許翠花等寵物品牌誠邀你上淘寶app搜尋“雲逛它博會”,和新世相一起,探索“人寵共生”的新樣態。不出門就能買到上海它博會大牌好物,活動期間還有萬份免單好禮等你來。
天貓始終致力於人類與寵物關係的探索,並拍攝了一隻短片,誠邀人類和寵物一起,成為美好生活的共建者。
就像《小王子》裡狐狸對小王子說的:
“如果你馴養我,我們將會彼此需要,對我而言,你將是宇宙間唯一的了;我對你來說,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
重要的是,我們彼此需要,我們彼此選擇,我們彼此陪伴。
撰稿:陳醋



晚禱時刻:
今天的評論區,
歡迎大家帶圖分享自己的寵物,
它叫什麼名字,為什麼?
你們的相處中有什麼樣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