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貓狗狗,縣城受寵

中國的寵物市場,正在進入爆發式增長的階段。
到去年,中國寵物數量首次超過4歲以下嬰幼兒的數量。根據高盛的預測,到2030年,中國寵物數量將接近嬰幼兒數量的兩倍。
一二線城市曾是寵物經濟崛起的主戰場,截至2023年底,有70%的寵主都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三線以下城市養寵人數則較少。
近兩年,養寵物的“風”越刮越猛,縣城寵物增速甚至已經超過了一二線城市。
小城的公園和街道上,帶著“毛孩子”散步的人越來越多,街邊的寵物店、寵物醫院的數量肉眼可見的增加。在大眾點評、小紅書、抖音等平臺上,縣城“附近”欄目的寵物相關內容和話題也明顯增多。
縣城寵物經濟崛起的背後,既是經濟增長的結果,也是孤獨經濟的投射。
儘管這裡的絕對收入不如一二線城市,但很多人都沒有車貸、房貸的壓力,生活成本也較低,人們其實有更多的閒暇和閒錢去養寵物。再加上縣城獨居、留守的老人較多,情感上需要陪伴,寵物便成為了他們寄託情感的重要方式。
文 | 侯恬
編輯 | 楊旭然
來源 | 巨潮WAVE(ID:WAVE-BIZ)
下沉
近兩年,縣城的寵物經濟熱度在持續升溫。
據《2023年-2024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資料顯示,2022年至2023年期間,三線及以下城市的寵主佔比從21.8%大幅提升至30%,增加了8.2%。相比之下,一線城市寵主的佔比僅微升1.4%,二線城市寵主佔比則下降了近10%。
不僅是數量的增加,小縣城用於寵物的消費也在增長。以主攻下沉市場的快手電商為例,2024年上半年快手寵物行業商品交易總額同比增長超過35%,狗糧、貓糧和寵物零食,是最受歡迎的商品板塊。
其中銀髮一族是不可忽視的消費主力。相比一二線城市,縣城由於青年人口的持續流出,老齡人佔比提升更快。根據智庫中國調查資料,2020年我國縣域老年人口數量已經達到1.08億,佔縣域總人口比為14.9%,高於全國的13.5%的老齡化水平。
寵物相關消費則一度成為縣城銀髮消費增長最快的板塊。據天貓超市2021年7月的資料顯示,2021年上半年,三四線城市的寵物消費增速已經超過了一二線城市。尤其三四線城市老年人的寵物消費增長迅速,同比增長達到了450%。
小縣城的寵物消費,在某種程度上也具有“老年人消費”的特徵。與一二線城市相比,小縣城的寵物飼養不夠“精緻”。在日常寵物食品和用品的消費上,縣城養寵人花費較少,相比一二線動輒50+的貓狗糧食,9元錢的散裝糧和白牌糧在縣城更受歡迎。
因此,儘管老年人養寵消費的增速較快,但其目前的消費規模在整個寵物市場中並不大。根據AgeClub和艾瑞諮詢的資料,2023年中國寵物行業市場規模達到了4456億元,其中50歲及以上人群的寵物消費規模僅為668億元,才僅僅是整個市場規模的零頭。
老人們不太願意購買高價寵物糧,但在寵物醫療方面毫不吝嗇。
據縣城某寵物醫院的工作人員透露,老人們對寵物的就醫消費非常捨得。一旦寵物出現一點小毛病,他們會非常緊張,甚至有時明明只需要花費20元注射一針呋塞米(一種獸用利尿針劑)就能治癒,但他們卻堅持要求進行更復雜的插管留置治療。
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在於,部分小縣城的老人退休金相對較高,且他們自己也經常就醫,因此對寵物的高額醫療費用並不覺得奇怪。此外,許多老人還有一種觀念,認為花錢少了就治不好病,這也導致他們在寵物醫療上願意投入更多。
孤獨
縣城養寵興起最重要的原因是孤獨,可以稱之為“孤獨經濟”。
其中的邏輯,曾在一二線城市過去的寵物經濟發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在一線城市,由於生育率的降低,養寵開始在年輕群體中流行。據資料統計,2023年我國養寵人群中,25歲-34歲年齡段的佔比最高,達到50.2%,這與以往生育高峰期的年齡相吻合。
如今,“孤獨經濟”正在從一二線城市下沉到小縣城。
縣城工作機會有限,導致許多年輕人不得不外出打拼,獨居和留守老年人的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23年,全國1323個縣城中有超過1124個正在經歷人口淨流出。民政部的資料顯示,2023年三四線城市空巢老人的佔比達到了57%。這一龐大群體背後存在著巨大的情感空白,使具有情感消費屬性的寵物經濟開始釋放潛力。
不僅是“空巢老人”,縣城的“空巢青年”數量也在逐漸增加。縣城年輕人的生育觀念發生改變,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養寵物。這種在一二線城市已經出現的“寵物陪伴經濟”與“少子化”並行的現象,如今也開始在縣城顯現。
縣城居民在生活成本和業餘時間上的優勢,也為寵物經濟的下沉提供了肥沃土壤。
清華大學縣域消費市場調查報告顯示,70%的縣域居民擁有房產,58.5%的居民擁有汽車,且有房一族中近6成沒有房貸。相比之下,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住房自有率相對較低,例如深圳2023年常住人口的住房自有率還不足30%。
也就是說,儘管縣城居民的絕對收入可能不如一二線城市高,但他們反而擁有更多可用於養寵物的“閒錢”。
此外,與一二線城市常見的頻繁加班情況不同,縣域居民有更多閒暇時光來照顧寵物。
在養寵的選擇上,小縣城也和一二線城市有著明顯的差異。
根據艾瑞諮詢的資料,2021年後,我國寵物貓的數量即超過了寵物狗。到2023年,寵物貓數量達到6980萬隻,較2022年增長了6.8%;而寵物狗數量為5175萬隻,僅增長了1.1%。到2024年,寵物貓數量進一步增長至7153萬隻,寵物狗數量為5258萬隻。這一變化主要是由於一二線城市居民養貓的數量逐漸增多。
但在縣城市場,寵物狗比寵物貓要受歡迎得多,這一點從縣城貓狗的價格差異就可以看出來。在一二線城市,家寵布偶貓的價格通常在2000元-5000元,品相好的甚至要上萬元,但在縣城的集市上,一隻品相還不錯的布偶也就600元,美短甚至和黃花狸貓一個價。而在部分縣級城市,寵物狗中身價不算高的泰迪也能賣到1500元-2000元。 
品種貓本身不好養活,且相比狗而言,它們提供的陪伴和情緒價值相對較少,因此並沒有受到縣城老年人的青睞。
縣域居民人均100平米以上的住房面積,也為其養狗提供了便利。相比之下,以北上廣為代表的一線城市住房面積相對較小,廣東省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僅為30.9平米,北京、上海有超過9%的家庭“多代同住一室”。在這些城市,養活動範圍較小的貓顯然比養狗更方便。
目前,縣城的寵物經濟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狗多貓少的現象也是歷史客觀規律的體現。有研究表明,在早期的寵物市場中,養狗的人數通常會大幅超過養貓的人數,但隨著時間推移,貓會逐漸取代狗成為城市寵物市場的“首寵”。
機會
隨著寵物經濟的下沉,圍繞寵物投入創業的小城青年也開始逐漸增多。
據統計,2023年中國寵物行業從業人數已突破百萬人大關,寵物美容師、寵物設計師、寵物攝影師、寵物營養師、寵物減肥師、寵物行為訓練師、寵物派對策劃師、寵物殯葬師、寵糧試吃員、尋寵偵探等新興職業層出不窮。
縣城的寵物產業雖然正在崛起,但還處於客單價較低、消費形式較為單一的初期階段。這一時期相關的新興產業較少,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寵物醫院和寵物服務方面。
寵物來源上,小縣城寵物的“人際性”相對大城市強得多。在小縣城,老人的寵物多是從熟人手中低價購買或贈送,另一大來源是年輕人養寵物放在老家,於是出現很多老年人在縣城遛金毛、邊牧的情況。因此,縣城很少有像大城市一樣的貓舍、狗舍。
此外,縣城本身活動空間更大,老年人對養寵的講究也更少,寵物殯葬、寵物社交、寵物營養師等相關行業缺乏用武之地。
目前,縣城居民在寵物消費上主要集中在洗澡美容和看病兩方面。
縣城某寵物店的工作人員表示,老家人對寵物的美容消費較為大方,縣城大幾十甚至百來元的寵護洗護套餐在老家縣城相當受歡迎。縣城的寵物服務費通常是北上廣的1/3左右,但店面的租金大概只有北上廣的1/10左右。因此縣城做寵物生意反而更有價效比。
老人在寵物看病方面的慷慨投入,也有力推動了縣城寵物醫院的快速發展。Pet Notes的資料顯示,2025年2月,一、二線城市存量寵物醫院的同比增速分別為17%和20%,而三、四線城市寵物醫院的同比增速都在24%以上,五線城市寵物醫院的增速更是達到了27%。
總結來看,縣城寵物經濟繁榮的背後,是消費升級、“銀髮經濟”和“單身經濟”共同作用的結果。當縣城獨居人口將寵物視為家人,當老年人帶著年輕人寄養在家中的寵物出門散步時,“毛孩子”相關的新業態便開始在小縣城悄然興起。
這場起源於情感需求的產業下沉,已經在重構中國的寵物經濟生態。

每人互動

你有養貓狗嗎?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巨潮WAVE(ID:WAVE-BIZ)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