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丨鳳凰生活報告(PhoenixLifestyleRpt)
作者 | yumi
編輯 | 杜都督
圖源丨Midjourney
最近的打工生活裡,有一條新聞讓我破防了:
上海一家寵物生鮮店開了寵物麻辣燙,自選肉菜,上海人買爆了。
放眼望去,取餐櫃花花綠綠,食材碼放得齊齊整整,儼然長得和張X、楊國X一模一樣;

圖源:小紅書博主 王饃饃
仔細一看,沒有人造肉、和成丸子、科技狠活……甚至旁邊的甜點還是動物奶油做的。
再看價格:一斤24.9元……和我吃的麻辣燙一個價。
據說,這麻辣燙其實是一家寵物生鮮店,人送外號“狗界盒馬”。
雖然給貓貓狗狗花錢的大軍裡,上海人總是走在前列。
但這是我第一次撓頭沉吟:
“大城市的狗,和大城市的牛馬,到底誰的待遇更好?”

中產養寵,到底有多離譜?
這裡,是兩億人一億狗的徐匯西岸。
有人給柯基配備高階滑板玩路衝,有人給靈緹量體裁衣remake世上只有一套的時尚look。
光怪陸離的魔都,每天為寵物花錢的人,可以貢獻無數讓人驚呼“世界真奇妙”的細節。
對於養狗派來說,氪金的重點領域在於“出門”。
去樓下草坪拉屎、去學校上課、去短途遊或者海外遊,狗狗的行頭,都得不重樣的。
第一批愛狗的人,已經在奢侈品店裡給狗子選行頭了。
“我這輩子是沒法實現階級躍遷了,但我的狗得是富二代。”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元寶有點甜
每一樣行頭,都是一筆沉甸甸的消費——這是一個展現消費實力的戰場,必須是要奢牌的。
從愛馬仕到範思哲,從Tiffany到Celine,和狗子在路上的擦肩而過,一定要留意這幾釐米天地的質感。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超模姐妹花Pud&Cin
愛出門的社牛貓,已經戴上了自己的Tiffany;
有人把愛寵帶進LV的店鋪,一向高冷的櫃哥櫃姐們,忍不住為了業績低下頭“嘬嘬嘬”。
“撓了哪個,就買哪個……哦那個是喜馬拉雅,不能撓的。”
搶老廟黃金的中產,不一定是為了當京圈佛子,只是為了給貓一枚小裝飾;
網友熱議:“我這種窮人和他這種人最大的區別就是鬆弛感,不是買不起兩千的項圈,是貓貓狗狗溜達路過24萬的包,那包還不是我的。”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妹妹是隻搖粒絨
高調養狗人,則開始研究寵物時裝的一千種開啟方式。
給狗買衣服,主人們管這個叫“打獵”。
人夏天要穿冰皮膚吧?那狗也不能怠慢。
人要穿始祖鳥吧?那狗也有。
養狗人的東京之旅,狗界始祖鳥Alphaicon必去,先研究從保暖防潑水的材質,到硬殼軟殼的對比。
“我可以去迪卡儂糊弄一下,狗得安排上始祖鳥!”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Nomi在幹嘛
它限量發售的四角涼涼衣,一般人都搶不到。
在二手市場上要賣到3000塊,“只要孩子喜歡,我也能買。”
還有追求個性的滬上寵主,找留洋歸來的寵物服飾設計師,一針一線量身定做狗狗外套。
Cucci的邊角料,Burberry的經典格子,都給安排。
用設計師的話說:“人很願意給寵物花錢,尤其是上海人。”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小黎不大
養狗家庭,最大的開銷可能是上學。
上海網際網路大廠運營人趙姐,因為養了一隻邊牧不方便送它上課放學,買了輛汽車,後來開車送他上下學。
她認真科普:
“小狗社會化的黃金時期就是前幾個月,一定要帶出門,而且要去正規的狗狗學校。
如果不是要打工,她最好也在學校接受一下再教育。畢竟邊牧的智商,可能隨時碾壓主人。”

圖源:cookie仔(全家桶版)
我再看一眼訓狗課程,價格從200~600不等;

“不是,坐下、握手不是基因裡自帶的技能嗎,這就要要花掉塊1000塊?”
而貓屬於傲嬌派,不能上學,只能”溝通“。
號稱中國只有不超過10個人的頂級海歸專家,一小時動輒上千的諮詢費送出去;
會為你遠端深度分析貓咪的問題,什麼多貓家庭不和諧、貓咪容易打架、貓貓心情不好等等。
“月薪3000,還要為了逆子打架花時薪1000的諮詢費,誰看了不說一句感謝天下父母心。
“我看心理諮詢師,最多隻捨得花500,再多一點都覺得自己不配emo,它是怎麼敢的啊!”
是不是智商稅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不能生病——哦對,把寵物醫保買了再說。

200塊的寵物相親角,2萬塊的狗狗健身房,7天1萬的寵物月子中心……
曾經在消費界,有一條經久不衰的消費力鏈條:少女>兒童>少婦>老人>狗>男人。
2023年,處在鄙夷鏈底端的男性消費力,曾一度超過了狗;
現在,越來越多男人在給寵物花錢。

畢竟,當代年輕人最大的耐心,第一是在職場哄甲方,第二是在家哄貓狗。
前者是後者的金錢支柱,後者是前者的精神慰藉。
主打一個能量守恆定律。

寵物經濟,靠「復刻」發財?
如果說幾萬塊的寵物用品,只是一小部分人生活的話;
那肉眼可見地,這幾年普通人的寵物消費,也正在水漲船高——
曾經,編輯部的曾經有一個無解的問題。
夏天不開空調人會中暑,開了空調貓會感冒,到底怎麼辦?
大家給她的答案是:還是你中暑吧,畢竟你生病了多喝熱水就能治好,貓感冒可一不小心就1000塊……
而當寵物和人站在一個生態位的時候,資本家們也早已掌握圈錢密碼:
“人是什麼商業邏輯,那寵物就能怎麼圈錢。”
仔細一看,現在爆火的寵物經濟,彷彿是之前爆火的經濟模式的“照搬照抄”。
去年最火的是健康消費。
人類世界,以前是吃上大米飯就滿足了,現在講求“健康消費”,要粗糧藜麥,要降血糖;
平移到寵物身上,那就是各種各樣的功能糧:
低溫慢烘的主糧,肉含量不能低於80%,各種維生素,最好都在這些飽滿的小顆粒裡……
於是,人類的健康經濟派生出寵物的主糧——每斤30塊左右,上不封頂。

2024年,中國寵物食品市場規模約 1668 億元。
而天貓一項資料顯示,天然無谷、低脂、老年專用的主糧成為熱門,銷售量增長83%。
但總吃健康家常菜,雖然人身體好,但心裡不美氣,吃多了總想外面的重油重鹽;
所以凍幹、罐頭還分成主食和零食種類——那去山姆囤貨,就要拿上一大罐貓條。
因為搭上了中產愛倉儲式超市新風潮,Solid Gold素力高入駐山姆,Marsmart寵物超市更是直接打出“寵物山姆”的招牌。
就像你除了預製菜和麥當勞,總得吃點新鮮的吧?
那除了標準化囤糧,貓貓狗狗們,也能吃點新鮮加工的餐點吧?
人們有盒馬、七嫌、有白人飯,寵物有白貓飯白狗飯——
以及賣寵物麻辣燙的派特生鮮。
甚至連派特生鮮背後的創始人,都是盒馬鮮生的前老闆。

消費從人的身上,平移到寵物那裡。
口糧生意佔了寵物消費半邊天,但更有“錢景”的,是寵物生活和保健。
豆腐砂只是1.0版本,原木貓砂再貴也只是普通版。
人要智慧家居,那麼貓界智慧全自動貓砂盆,又把手伸向了消費者的錢包。

原則上,睡覺最好的位置是你的腳邊,最好的玩具是紙箱。
但貓窩、狗窩、貓爬架、狗涼蓆,逗貓棒、狗玩具,別人家孩子有的,咱家也得有。
上學了,要置辦行頭,該買的小衣服小鈴鐺得買;
過生日了,要安排蛋糕,10cm400塊的寵物蛋糕,該花也得花。
在越來越注意養生時,人也怕貓狗生病。
隨便開啟養寵人的購物車,維生素、魚油、化毛膏、益生菌、防應激噴霧等各種保健用品都在列。
而2024年,寵物保健品市場規模約17億元;
淘寶資料顯示,連寵物養老用品,交易規模也突破了10億元。
更何況,沒有人能毫髮無損地走出寵物診所。
當你情緒充沛地開啟相簿和獸醫大談特談,愛犬愛貓來到身邊的故事;
對方大手一揮,便是重創流水的各類檢查專案,少則七八百,多則無上限。
“公司每年一次的體檢,我去都不敢去,但是我狗兒子的體檢一次也不能少。”

你很糾結,因為算一下,比自己的體檢費貴多了。但又不放心,咬咬牙還是花出去了。
檢查結果出來了,如果它需要吃一段時間處方糧,那麼前面的糧食預算,又得推倒重來了。
人有藥膳,寵物有處方糧;
人有五險一金,寵物有寵物保險;
人生了小孩要坐月子,那幾千寵物月子會所也少不了……

人要出門,寵物需要託管;
根據預測,寵物託管業務規模,2025年將翻倍至200 億元。
寵物丟了,需要找專業偵探,寵物去世,也要找體面的殯葬師。
2023年中國寵物殯葬市場規模18.25億元,2024年上半年規模就達13.11億元,企業數量增至5135家……

人去世有骨灰,寵物也能做寵物鑽-——
已經有品牌,能把寵物毛髮碳化處理成鑽石。
一克拉5000起,希望把它留在你身邊,變成了跨越物種的“一顆恆久遠,鑽石永流傳”。

不得不承認,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對人對寵,都是門好生意。
而關於“人”的生意跑通之後,成功經驗正在寵物這裡被慢慢複製呈現。
越來越多的“寵物界xx”,充滿了你的生活:
你不熟悉的品牌,title變成了寵物山姆、寵物盒馬、寵物始祖鳥,學著人的手法,掏著中產的錢包;
而你熟悉的濃眉大眼的品牌,也開始漸漸轉型:
無印良品名創優品,開始大張旗鼓賣寵物用品了,當作它們“挑戰中的轉型”;
好利來不僅賣半熟芝士,也做起了寵物烘焙;

原本是“小孩子們的童話世界”迪士尼,也悄悄把目光轉向了狗子貓子;

就連那個陪伴你初中高中小鎮做題家時代的森馬,在你上班養寵物之後,它也創立自己的寵物品牌了……
錢和商業模式,都在流向同一個方向。

孩子越生越少,寵物越養越好
冷知識,10年前不是2004年,而是2014年。
那年,微博還是最火的社交平臺,“回憶專用小馬甲”這樣的萌寵博主風頭正盛。
那時候,韓寒的第一部電影《後會無期》,帶火了一隻叫馬達的雪橇犬,無數網際網路原住民線上“雲吸寵”。

那時候,還是前網際網路時代,寵物還尚未普遍,“養寵”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件“非生活必需品”;
而Y世代的貓媽狗爸,還屬於“家裡只有你一個畜生就夠了”、對養寵毫無決定權力的青少年時期。

十年過去,全國生育率從12.37 ‰,降至6.77 ‰。
而中國家庭養寵率,從11%提升到了32%。
2024年,中國寵物數量首次超過4歲以下嬰幼兒數量。
現在的年輕人,不養孩子,養狗子貓子。

我媽:你不生孩子老了怎麼辦?我:請看vcr!

也不只我們這樣——韓國的寵物推車的銷量已經超過了嬰兒車,日本超過70%的人把寵物當作家人。
如果說老齡化、少子化是一個社會的必經過程,那麼把寵物當小孩養,或許是東亞人流淌在血液裡的共同愛好:
老母親老父親努力賺錢,託舉下一代的燦爛狗/貓生。

“不敢養小孩,但是可以養小狗”成了大多數人的心聲。
畢竟,都能起到情感陪伴、精神寄託的作用的“人格物”裡,小狗小貓的花費再多也比小孩少,對人生的容錯率再低也比小孩高。
沒辦法把自己重養一遍的年輕人,開始從溫飽到小康,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讓毛孩子一天天地過成別人家的孩子。

邊牧主人趙姐,她的理想是開車帶兩隻膽大的孩子周遊全國。
她要遛狗,i人被迫做e,因為需要認識一圈狗爸狗媽;
她定期要帶著孩子體檢,週末帶著孩子聚會,要加入家長群,孩子在狗學校進度不如別人,自己還會焦慮:
“我們家寶寶的進度是不是太慢了?”
她最近又養了一隻緬因,因為“獨生子女太孤獨了,她大概也想有人陪著”。
……這句話聽起來很熟悉,因為30年前她媽媽也是這樣說的,於是趙姐有了弟弟。

圖片來源:抖音@小虎小虎
而對於一線城市的年輕人來說,室友約等於生活中的事實婚姻人,貓狗約等於事實生活子女。
張姐年紀輕輕,已經擁有了兩隻流浪貓:
“生孩子是一個太長線的投資了,我還沒做好這個準備,但是養兩隻小貓還不錯。
它給了我應該有的責任訓練,給了我‘付出型幸福’一個的視窗,還滿足了我‘自我感動’的荷爾蒙。
我為寵物花的每一分錢,實際上都是在給自己的快樂買單。”
本文轉載自【鳳凰生活報告】
點選關注,閱讀更多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