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羊成就億元產業,拼多多新質供給如何造就“羊舍矽谷”?


無論怎麼看,環縣的羊都是越來越多了。
當地牧民靳善良的羊圈裡,羊兒的數量在這兩年裡突破了三位數。從此前應急的“錢袋子”,到如今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養羊逐漸成為了老靳的日常生活重心。高鐵的發展,電商的接入,徹底改寫了這片黃土高原上半耕半牧的生活模式,更多的羊群在遠處的山頭上綿延繁衍著。
95後返鄉大學生王鵬濤培育出的羊也越來越多了。南湖雜交羊、薩湖雜交羊、陶南湖雜交羊……“國際隊”“地方隊”專家聯手年輕一代技術人員,在這一傳統養羊大縣播撒下了“羊業矽谷”的種子,這些集結著多種優質基因的新羊種也已從實驗室走進了當地農戶的家中。
劉國寧賣出去的羊也更多了。2016年,剛在拼多多開店時,他店鋪裡的羊肉都是自家和左鄰右舍幾家農戶養的傳統灘羊、湖羊;而現在和他簽約的散戶已超100家,透過合作社間接簽約的農戶有4000多戶。在他新建的加工工廠裡,每天都有冷鏈貨車開出,將新鮮多樣的羊肉製品從這個隴東小城運往天南地北的大市場。
從散養羊群到科學的規模化養殖、在優良雜交羊種培育上的攻堅克難,以及新電商拼多多託舉下的產業帶升級——三代人見證著曾經缺乏議價能力的“後備羊肉工廠”轉型成了全鏈條發展的“五級車間”,延續百年的牧羊敘事正在祖祖輩輩堅守的土地上續寫著嶄新傳奇。

甘肅省慶陽市環縣被譽為中國羊肉養生城。張建 攝

搭上新電商快車
“後備羊肉工廠”升級“五級車間”
環縣人都懂羊。這裡放牧歷史悠久,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梁峁相間,將大地塑造成層疊的階梯“牧場”。耐旱的紫花苜蓿、大燕麥、百里香和地椒草蓬勃生長,為羊群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天然糧倉”。
和當地大部分農戶一樣,靳善良養了一輩子的羊。這幾年,家裡的羊圈一次次擴容,老靳每天都要兼顧羊群放牧和對新生小羊羔的照料。“以前養多了會愁賣不出去,現在沒這個擔心。”隴東的四月,草場未綠,靳善良將儲存著的玉米稈子成捆餵給羊群。
劉國寧的拼多多店鋪,正是老靳養羊的底氣所在。為了解決家裡羊肉滯銷的難題,劉國寧2016年回鄉開網店,一年後又創立了“隴上劉叔叔”品牌。搭上了電商這趟快車,父老鄉親們養的羊終於找到了銷路。2022年,劉國寧的網店銷售額從最初的50萬元,增長到了1億多元。
作為土生土長的環縣人,從小幫家裡放羊的劉國寧見到過父輩賣羊的難。雖然賣羊比種地賺錢多,但父輩們很少有人敢大規模養羊,“小時候家裡的羊一般都不會拉出去賣,只有逢年過節或者有人生病急需要錢的時候,才賣一兩隻。”

劉國寧(左)和養殖戶靳善良(右)。張建 攝

因為當地農戶養的灘羊、山羊品質雖好,但受困於小城的交通閉塞,難以運輸出去。“運輸成本太高了,沒人來拉,運費可能比羊肉價格還貴。”劉國寧記得,那時環縣當地沒有屠宰場,要賣羊只能去集市或者等外地的羊販子來收活羊,“那時候都說我們甘肅的羊肉是寧夏、內蒙的後備工廠。”
在這樣的交易模式下,環縣農戶無疑是被動的,“只賣羊肉,外面來的販子報多少錢,他們就只能賣多少錢。有幾年整個市場羊價跌得嚴重,老百姓收入很受影響。”
在運營拼多多店鋪後,劉國寧發現,老鄉們似乎可以慢慢奪回養羊生意中的話語權。“銷路有保證了。”依託於平臺上充足且優質的流量,劉國寧將家鄉的羊肉賣向了五湖四海,“有個生活在廣東的老太太買了留言說,她離開西北後好多年沒吃過這麼好吃的羊肉了。她把店鋪推給自己跳廣場舞的朋友,一下‘拼單’賣了一百多單。”
暴漲的訂單量意味著希望。2017年,劉國寧決定以高於市場價格的定價,和當地達到收購標準的養羊農戶簽訂協議,“當時簽了87戶養羊農戶,透過高價收購他們的羊,每戶增收大概在2000塊以上。”

如何讓家鄉的羊肉更值錢?劉國寧在一次次客戶反饋中獲得了靈感。當時,劉國寧店鋪賣的羊肉僅做了簡單分割,從脊骨處一分為二後就發貨了,而多位南方顧客表達了只想要羊排的需求。2017年,劉國寧在家鄉建起了羊肉加工工廠,研究分割、醃製、蒸煮等工藝,逐步實現了單品的多樣化。截至目前,“隴上劉叔叔”拼多多店鋪的SKU已超60個。

“環縣羊現在最大的優勢是,我們已經有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了,有從育種到雜交擴繁、集中育肥、屠宰加工再到熟食開發的‘五級車間’,環環相扣。”從原來的“一張白紙”到如今的“五級車間”,環縣已有4家制作羊肉產品的配套工廠,劉國寧能清晰地感受到老鄉們養羊的積極性也在明顯提高,“主要是因為羊不愁賣了,他們只需要養,中間有人收、有人宰、有人賣,他們不用操心。”

車間內工人分裝羊肉,機器切割提升了生產效率。張建 攝

羊舍裡的“矽谷”
一隻羊身上的高科技
“真的大不一樣了!”在王鵬濤看來,外部配套設施日趨完善的同時,環縣人的養羊方式也到了“Next level”,“剛開始就是滿山隨意放羊,後來圈養,到現在大家都在學科學養殖,我們還培育了很多新羊種。人工作輕鬆了,羊的成活率、產肉率也高了。”
在以往的散養方式下,農戶需要靠上幾分運氣,有些羊吃得少長得慢、有些羊容易生病,甚至還會遇上羊被放丟了,多種因素都會影響羊肉品質和出欄率。
是否存在一種產羔多、產肉多、能讓農戶收益也多的優良羊種?2018年,超30位海外養殖專家,來自中國農科院、甘肅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的86位專家,以及多位市、縣兩級畜牧獸醫技術骨幹齊聚慶環肉羊制種有限公司,致力於良種父本羊選育和新品種培育。
“相比於湖羊來說,薩湖羊的前身更寬闊一些,那這種羊的產肉能力肯定也更好。你看,薩湖羊的頭是圓圓的,而不是一個三角形。”面對在外人看來相似的羊種,王鵬濤總能一眼辨認出其間的區別。
從2019年起,王鵬濤所在的繁育技術部開始了一場漫長的試錯實驗——不同的配方、不同的方法,一群年輕人以英國南丘羊、澳大利亞的白薩福克、杜泊羊和無角陶賽特羊作為父本與傳統湖羊雜交,在一次次失敗中尋找既保留湖羊多胎特性,又兼具父本產肉能力高、肉質好、生長速度快特性的優質新羊種。
挑戰不止於此。每個外來品種的公羊只引進了3只,數量極為有限,但對應的基礎母羊群有上萬只,繁殖效率是個現實難題。為此,團隊向澳大利亞胚胎移植協會主席戴維德學習了腹腔鏡輸精等一系列技術。
“每個人都必須要練習1000次以上。”單就腹腔鏡一項技術,王鵬濤花了一年的時間不斷練習,最初10分鐘才能做好的手術變成了1分鐘就能完成的“熟練工”,“種業是農業的晶片,我們學習了很多國際前沿的育種技術,想把‘種子’牢牢抓在自己手上,讓環縣成為養羊的‘矽谷’。”
相比於傳統湖羊,雜交羊在生長速度上有明顯優勢,羔羊日增重可達300至400克,高於湖羊的日均200克,生長週期也能縮短超20天。從屠宰率來看,傳統湖羊的屠宰率最高不超過49%,而雜交羊的屠宰率能提高至53%左右,有些品種能超過60%。對於農戶而言,雜交羊的養殖成本下降了約20%,且單隻收購價能較湖羊高出70至80元。

制種公司技術員王鵬濤懷抱新品種羊。張建 攝

一隻羊盤活一個縣?
拼多多投入千億助力產業帶
雜交的新品種羊有了,但該如何開啟銷路?
“顧客都反饋說新品種羊的肉質比較嫩,口感好,吃著不羶不膩。而且傳統品種的羊要考慮禦寒,身體會多儲存脂肪,新品種的羊脂肪就少,肥肉不多。”去年在拼多多店鋪上架了以雜交羊為原料的新產品後,劉國寧收穫了客人們滿滿的好評。
去年下半年,拼多多推出“新質商家百億扶持計劃”,對具備產品、技術創新能力的新質商品,給予全方位支援。劉國寧的新品種羊肉一上架,就立即成為“百億補貼”的重點推廣產品。
“去年用新品種的羊做了一款手把肉,銷量特別好,‘百億補貼’下來3斤只要99元。”作為拼多多的資深商家,劉國寧覺得,不只是消費者,商家也有自己的“百億補貼”,“我們黑標店鋪可以享受到技術服務費的減免,以及平臺對店鋪的流量支援,幫助我們環縣羊肉走得更遠。”
2024年8月,拼多多還啟動了“百億減免”計劃,先後推出技術服務費退免、推廣服務費退返、商家店鋪保證金下調等多項減免舉措。劉國寧算過一筆賬,去年因平臺惠商政策已節省下超10萬元成本,“錢紮紮實實省下來了,我打算投入一部分到新品研發中,再拿一部分用來升級產品的包裝。”
讓劉國寧覺得如虎添翼的是,拼多多在今年4月宣佈了“千億扶持”計劃,以及“2025多多好特產”農業專項行動。他關注到,該專項行動已走進江蘇水產、四川水果等行業,平臺為當地的中小商家進行電商培訓,並推出了多項扶優助農的新舉措,旨在助力產業提升附加值,推動農牧產業增產增收。他覺得,環縣羊肉透過拼多多加速走向全國大市場的日子到了。

從小幫家裡放羊的劉國寧,現在正將環縣的羊推廣至更多地區。張建 攝

環縣商務局資料顯示,2024年環縣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22.37億元,同比增長8.78%。環縣入選全國首批農村電商“領跑縣”,是甘肅唯一、全國26個獲此殊榮的縣區之一。作為縣內支柱產業,羊肉的線上零售額在2023年突破了2.2億元。
隨著當地羊產業的快速發展,環縣早已不再是留不住年輕一代的偏僻故鄉。今年是王鵬濤在河北畢業後回鄉的第5年,同事們也和他有著相仿的背景,都是在外地學習畜牧相關專業的環縣年輕人。
“畢業就打算回來了,因為看到家鄉的羊產業發展得很好,自己也熱愛這個行業。”看到如今每戶人家裡幾乎都養上了自己參與培育的雜交羊,王鵬濤更慶幸自己回到了家鄉工作,“我覺得自己的工作真正地改善了家鄉人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年輕大學生都在加入這個隊伍,有去合作社當技術員的,也有當工廠廠長的。”
環縣的羊越來越多了,回來建設這裡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了。四月,紫花苜蓿正準備從黃土裡冒頭,這塊古老土地上的生機如期而至,即將生長出屬於這個時代的牧歌。
文/辛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