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深高鐵2小時!直達又一冷門小城,比杭州有韻味,比成都悠閒,0元就能玩遍90%景點,還特別好吃!

上週窩推薦了五一冷門旅遊地「淮安」,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甚至很多蜂蜂在評論區催更,所以冷門目的地,它又來了!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放韭菜的風箏

這是座被水環繞的城市,風光秀麗柔和;千年建城史,又讓城市充滿古韻,廣深出發,高鐵2個多小時即可到達,可謂冷門寶藏!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它就是贛州,位於江西省南部,毗鄰粵閩湘,贛州原名虔州,南宋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改虔為贛,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曉嫻2010

站在贛州八境臺上,你還可以看到章江與貢江合流匯成贛江,滾滾江水向北奔湧而去,如詩如畫。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大俠V5

都說「一座贛州城,半部宋代史」,在江西的眾多城市中,贛州似乎沒有多麼出名,但在唐宋,贛州可謂聲名遠播,甚至還是宋代36個大城市之一,「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說的就是贛州。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大俠V5

張九齡、蘇東坡、辛棄疾、文天祥等歷史名人曾在此留下政功墨跡,唐代馬祖道一禪師、風水大師楊筠松分別在此弘揚禪宗文化、堪輿文化,周敦頤、程顥、程頤、王陽明等理學大家使贛州成為宋明理學發祥地…
時至今日,贛州依然儲存著我國最完好的北宋城,擁有諸多兩宋遺址,被稱為“宋城博物館”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甚至,江南地區規模最大、儲存最完好的唐宋石窟藝術群,也在贛州。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姜姜好會玩

州是客家先民南遷第一站,客家文化在贛南留下深刻的印記,比如建築、比如美食…
贛州美食在江西也自成一派, 江西菜的爽辣,客家菜的樸實、粵菜的柔和、在這裡融合,無論你無辣不歡,還是口味清淡,贛州都能滿足。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此外, 贛州還以橙子而聞名於世,被譽為世界橙鄉,可以用最低的價錢吃橙吃到爽!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贛州不是一二線城市,也不是網紅城市,即使長假遊客也並不多,市區景點集中,逛起來也不累,特別適合不想折騰,安靜享受旅行的人。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放韭菜的風箏

全城90%景點不收費,且各處相距不過幾百米
一腳踏進千年宋城
古浮橋
贛州古浮橋,又稱惠民橋或東津橋,始建於宋代(116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浮橋之一
浮橋長約400米,由100多隻小舟並排,用纜繩相連而成上鋪木板。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贛州城區三面環水,河面較寬,兩岸往來曾主要靠渡船,宋以後,章、貢兩河上先後建造了東河、西河、南河三座浮橋,以溝通城鄉。
現都已拆除,只剩建春門浮橋被儲存了下來,直到現在,浮橋每天還會定時開啟,以便來往商船通行。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橋邊生活在船上的漁民,以捕魚為生,以船為家,船邊還晾著魚乾;橋上常能看到他們賣魚的身影,充滿市井煙火氣。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攝影師麼麼銳

清晨或傍晚是浮橋最佳觀賞時間日出時江霧朦朧,日落時浮橋鍍金,光影極美。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放韭菜的風箏

古城牆
現存全長3664米的贛州宋城牆,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北宋磚砌石城牆。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小漁的行旅日記

城牆始於晉代,最初為土夯,北宋時為防洪,用磚石修築城牆,奠定了現存古城牆的基礎,到了清代,為了防禦太平軍的進攻,又在城牆新建了東門、大南門、小南門、西津門、八鏡臺五座炮臺,形成如今古城牆的規模。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小漁的行旅日記

沿著城牆走,基本上可以把贛州城的大部分景點一網打盡。古浮橋、八鏡臺、八鏡公園、龜角尾、鬱孤臺等等。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大俠V5

在城牆周圍,可注意尋找下銘文磚,城牆中嵌有大量銘文磚,記錄了不同時代的修繕資訊,最早的銘文磚可追溯至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姜姜好會玩

八鏡臺
八境臺始建於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年),是虔州知軍孔宗翰,在觀賞章、貢二江匯合最佳位置的城牆上修築的一座樓臺建築
因孔宗瀚繪製《虔州八境圖》並請蘇軾題詩而得名。蘇軾前後為八境臺寫過兩首詩,分別為《虔州八境圖八首並序》和《八境圖後序》。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大俠V5

現在的八境臺為仿古建築,三層樓閣式建築,高28米,總面積574平方米,採用鋼筋混凝土仿古結構,飛簷斗拱,畫梁朱柱,雄偉壯麗。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王貴的奇妙旅程

樓內還設有贛州博物館,展出豐富的歷史文物。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黃三十。

登高望遠,一覽章、貢二水,環流臺下匯成贛江,煙雲中奔騰北去,不失為一大勝景。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小漁的行旅日記

蔣經國故居
游完八鏡臺,沿著城牆往西南方向前行,就會看到蔣經國故居,他於1941年至1945年在此居住。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其舊居是仿俄式磚木結構建築,他當年用過的辦公桌陳列於其辦公室,庭院內有一株於1941年親手種植的白玉蘭樹儲存至今,依然挺拔蔥鬱。
故居陳列的有一些泛黃的照片、書籍、生活用品等,特別是家訓,語言樸素平實,值得一看。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鬱孤臺
「知贛州者寡,知鬱孤臺者眾」辛棄疾一句「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讓多少人知道了鬱孤臺,卻少有人知它位於贛州。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GOUJID

鬱孤臺位於贛州城區西北部賀蘭山,因坐落於山頂,以山勢高阜、鬱然孤峙得名。是贛州城內地勢最高的遊覽點。
滄海桑田,原臺已毀,如今所見樓閣,是1983年在原址大致按清代格局重建,其形制外觀均未改動,重簷歇山式木構磚混結構,高3層,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fafa is fafa

鬱孤檯曆史悠久,歷代名人如李渤、蘇東坡、辛棄疾、岳飛、文天祥、王陽明、郭沫若等都曾在此留下詩詞。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臺內還設有辛棄疾紀念館,展示其生平事蹟與詩詞作品。
默吟著這首千古傳頌的詩詞,登上鬱孤臺。時過境遷,千年之後,詩尚在,城還存,江流依舊。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宋潮不夜城
非常繁華的古風街區,有很多網紅打卡,贛州大字牆臍橙牆軍門樓四賢都在這裡。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黃三十。
最建議晚上前往,亮起燈的詩詞街和市集,好逛又好拍。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大俠V5

灶兒巷
明代被稱作姜家巷清朝初期有很多衙役住在這條巷子裡,而衙役統一穿的制服是黑色,叫皂色,所以有人把他們叫做皂役,他們住的地方就叫做"皂兒巷",後來諧音就演變成了"灶兒巷"。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小漁的行旅日記

灶兒巷全長約230米,巷道呈“S”型,地面不同於其他古鎮的青石板,是鵝卵石以及少有的紅條石。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黃三十。

清末是灶兒巷商業最繁盛的時期,巷內現存的建築主要是那時修建的,有作坊、賓館、錢莊、衙署、民居,建築風格也差別巨大,有贛南客家、贛中天井式、徽州建築、西洋式建築等。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如今的灶兒巷已不復昔日繁華,建築安靜地坐落著,沒有一點商業氣息,一彎衚衕就著鵝卵石蜿蜒曲折,青磚灰瓦,花窗門樓,三三兩兩的行人或留足仰望,或拍照留念。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小漁的行旅日記

標準鍾
標準鍾廣場,說是廣場,其實是三條街交界處,標準鍾就佇立在正中央的街心。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鐘樓共六層,紅磚砌成,古樸典雅,建成於1953年5月1日。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大俠V5

90年代前,這裡是贛州城區最繁華的地方,就如同上海南京路、 成都春熙路一樣,代表了老贛州城的繁華。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曉嫻2010

贛州文廟
位於章貢區老城的贛州文廟形制基本完整,是江西現存規模最大、形制等級最高、儲存原狀最完整的清代縣學和祭孔場所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小漁的行旅日記

文廟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13000平方米,沿中軸線依次分佈著萬仞宮牆、廣場、欞星門、泮池、狀元橋、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東西廡、大成殿、崇聖祠、節孝祠,魁星閣、尊經閣組成的院落位於崇聖祠東側,節孝祠在崇聖祠的西側。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大俠V5

現存的贛州文廟格局基本上是清乾隆元年的,建築則大部分是清嘉慶九年以後重修的;
整個建築群山牆多為曲線且變化有致,具有嶺南建築的風格特點,在結構、構造和裝飾上又大量採用江西南部地方做法,是官式建築地方化的典型代表。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小漁的行旅日記

大成殿採用重簷歇山頂,覆以剪邊(黃綠相間裝飾,古代一種高規格用瓦制式)的瓷質琉璃瓦,加上青花瓷的屋脊和吻獸,並配以彩瓷寶頂,顯得雍容華貴。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小漁的行旅日記

慈雲塔
文廟旁聳立著一座高高的磚塔,名曰慈雲塔,又名舍利塔,塔始建於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距今已980多年,是贛州城內最古老的建築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慈雲塔是一座典型的宋代高層樓閣式磚塔,由地宮、塔基、塔身、塔剎等部分組成,塔原高42米,現高49.9米,塔身平面呈六角形,共9級,塔中心空。
塔身各層之間用磚疊澀出簷,並用磚雕飾成樑柱和斗拱。塔頂部安放有蓮苞、鐵形塔剎,造型優美。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2004年維修時發現神秘暗龕,出土60件經卷、書畫、泥塑、銅像、木雕、瓷像等五代至北宋早期的珍貴文物。
贛州市區基本都能看到這座塔,相當於城市地標之一。不過因處在學校內不對外開放。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福壽溝博物館
贛州地形呈盆地、丘陵,又地處章江、貢江交匯處,城市被水環繞,雖然旱季多於雨季,但一旦雨季到來,免不了飽受水患。於是,在東晉時期修建了古城牆,一來為了防禦敵人入侵,二來也為了防澇。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小漁的行旅日記

但古城牆修好以後,城外的洪水確實不能進入城內了,但城內的洪水無法排出去,導致贛州古城被困在洪澇之中,於是歷代的官員開始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北宋時,州守劉彝在前人修建的排水溝渠上做了昇華,他設計並實施修建了“福壽溝”排水系統,以達到防洪排澇的作用。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小漁的行旅日記

劉彝沿城牆開設的十二個向外開的水窗,利用水的力量自動啟閉閥門。當貢江水位高於城內水位時,可以藉助江水的力量將水窗從外面封死,這樣江水就無法倒灌入城;當城內水位高於貢江水位時,就可以藉助積水的力量將水窗衝開,城內積水隨之排入貢江。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小漁的行旅日記

由於兩條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縱橫紆析,或伏或見”,故名福壽溝。壽溝北宋時期完工,清朝重修,延用至今,是當之無愧的“活文物”
多少年來,不少城市因暴雨發生嚴重內澇,但同樣經常被暴雨侵襲的贛州 ,卻始終安然無恙。曾經的洪澇之地,變成了令人豔羨的水上浮城。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福壽溝博物館是中國唯一的地下排水系統博物館,在博物館內你還可以在一段已經挖掘的福壽溝遺址上走一走,感受古人的智慧。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小漁的行旅日記

魏家大院
魏家大院就位於福壽溝博物館旁邊,始建於清代嘉慶末年,歷經二百多年陸續營建,才形成現在的規模。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最早開始建造的住宅是今天的羅家巷17號,魏氏稱它為“老廳下”。道光年後又向兩旁發展陸續擴建,直至清代末年還繼續興建了魏會英居所和學堂裡建築,形成了贛州城內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家族民居建築群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大院內房間多、過道多,並且每棟建築物均用瓦廊相連線,外似單家獨戶,內卻迴轉相通,似若迷宮極有特色。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30元解鎖「江南第一石窟」
唐宋造像:通天巖
通天巖

通天岩石窟開鑿於唐朝,興盛於北宋,共儲存石龕279座,石刻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國的摩崖題刻128品,是江南地區最大的石窟群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fafa is fafa

這些石刻造像均為佛像,造像形態各異,雕工精湛,儲存完好,有“江南第一石窟”的美譽。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除了石窟造像之外,還有如丹霞地貌,王陽明手跡摩崖、張學良避暑洞等豐富自然、人文景觀,被譽為“贛南第一名山”。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fafa is fafa

通天巖:因洞頂有“一竅通天”奇觀而得名,是景區的核心景點。這裡有眾多石窟造像,以北宋時期的“毗盧遮那佛”造像最為著名
忘歸巖:擁有獨特的丹霞穿孔地貌,巖壁刻有王陽明的《忘歸巖題壁》詩作。
翠微巖:儲存82尊羅漢像及19品宋代題刻,藝術價值極高。
龍虎巖:岩石形狀猶如龍和虎,栩栩如生,這裡還有一些摩崖石刻。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觀心巖:王陽明曾在此講學,巖洞相互套疊,宛如迷宮,洞頂一線天光傾瀉,禪意盎然。
廣福寺:宋代古寺依傍丹崖而建,寺頂有天然懸空石洞,巖壁上宋代佛像群儲存完好。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臥佛:23.66米長的臥佛雕像,依山而刻,氣勢恢宏。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可辣可鮮,可鹹可淡
不可小覷的贛南美食
從贛州位置上說,它南面是廣東 、東面是福建 、西面是湖南 ,又是客家人大本營,其飲食必然呈現多樣性的風格。
三杯雞、贛南小炒魚、三鮮粉……粵菜的柔和、客家菜的樸實、 江西菜的爽辣,在贛南都能吃到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三鮮粉
三鮮粉是源於贛州安遠縣的一種客家小吃,製作不算複雜,將豬肉、豬肝、豬小腸(即三鮮)裹上澱粉,放於鍋中煮熟,連湯倒入煮熟的米粉中即可,也可加入青菜。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與傳統江西口味相比,三鮮粉的客家風味尤其突出,簡單的鹹鮮味即是全部。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好在,在贛南辣椒從不在桌上缺席,來上一兩勺,增鮮又增辣,何樂而不為。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贛南小炒魚
小炒魚是贛州菜無可爭議的代表,屬於典型的客家風味,與一般而言的贛菜已基本沒有共通之處。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羊蔥兔豆魚

小炒魚的主食材為草魚塊,先將魚塊以醬油、米醋、鹽醃製,裹澱粉後下油鍋炸制半熟,然後再加蔥、姜、紅椒等調料炒制,出鍋前再勾上芡汁,一盤醬汁濃稠、色澤金黃的小炒魚就製作完成。
吃起來的口感是外酥裡嫩,油香鹹香之上帶著淡淡的酸香,輕重適宜,既有味又不讓人感到油膩。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羊蔥兔豆魚

寧都肉丸
寧都肉丸是贛州寧都縣的傳統美食,製作時選用上等豬肉,加入薯粉,經過反覆捶打,使之韌勁十足,爽口彈牙。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羊蔥兔豆魚

肉丸可以煮湯、蒸、炸或炒,吃起來口感Q彈,肉汁四溢。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羊蔥兔豆魚

興國米粉魚
興國米粉魚是贛州興國縣的傳統名菜,米粉魚是個容易讓人產生誤會的名字,其實這份食物應該理解為粉蒸魚加米粉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羊蔥兔豆魚

將煮至七八成熟的米粉調好味放於籠底,鋪上一層醃製好的草魚片、撒上米粉,再將其蒸熟便成。
草魚片外滑內嫩、鹹香油辣,墊於其下的米粉也帶上了十分特殊的油潤又幹爽的口感,完全是一種讓人眼前一亮的搭配。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羊蔥兔豆魚

瑞金牛肉湯
瑞金牛肉湯是贛州瑞金市的特色,帶有濃郁客家色彩,製作時將鮮牛肉切丁或短條,裹上適量的紅薯粉下鍋煮,加鹽、味精等調味,再加適量紅薯粉讓湯汁更亮更稠,食用時盛入碗中,撒上,蔥花、芹菜末、薑末和醬油辣椒。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羊蔥兔豆魚

鹹鮮香辣的滋味,粘稠順滑的湯包裹著外嫩內柔的肉,吃起來無比痛快。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羊蔥兔豆魚

信豐蘿蔔餃
信豐蘿蔔餃是贛州信豐縣的特色小吃,餃本質上是薯粉餃的一種,將薯粉皮包裹上以白蘿蔔、豬肉、魚肉混合而成的餡製成。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羊蔥兔豆魚

蒸熟後的蘿蔔餃通常有著褐色半透明的皮,質地柔軟,吃上一口外皮綿軟有韌勁、內餡鹹香適口極其柔嫩,蘿蔔香氣尤其突出。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羊蔥兔豆魚

上猶包米果
上猶包米果非常類似腸粉,用黃元柴灰水浸泡的晚稻米磨成米漿,根據時令的不同加入各種蔬菜,如春季包艾草,夏季包豆角,秋季包芋頭,冬季包蘿蔔乾,或配上蛋肉等。
食用時調上醬油、辣椒、鹹菜等,腸粉爽滑柔韌而豐富的口感加上鹹香酸辣的味道,讓人停不下口。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羊蔥兔豆魚

石城芋餃
石城芋餃是贛州石城縣的傳統小吃,選用本地芋頭削皮、蒸熟、搗泥,混入木薯粉揉成淡紫色的麵糰,包進香菇肉餡捏成三角狀,沸水煮5分鐘呈現半透明狀。外皮糯而不粘,冷後不發硬。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羊蔥兔豆魚

大余燙皮
燙皮是贛州客家地區又一種與腸粉非常類似的食物,以大余縣的燙皮最富名氣。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同樣是將米漿攤平蒸制而成,可加入肉蛋菜等餡料,燙皮不同於包米果的主要之處在於食用方法,食用時會單配一碗鹹湯,將燙皮蘸湯而食,味道清淡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羊蔥兔豆魚

三杯雞
三杯雞是江西傳統名菜,傳入臺灣後被改良而納入臺灣菜體系中。江西省內的三杯雞有比較多的流派,贛州寧都的三杯雞便是最有影響力的之一。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羊蔥兔豆魚

三杯雞之名的“三杯”來源於製作此菜時只需使用一杯米酒、一杯醬油、一杯香油這三種調料,其他輔助調料各地略有差異,但整體而言雞肉所呈現出的味道是一種比較簡單的鹹香油香,吃起來口味適度,多食不齁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羊蔥兔豆魚

鯨時咖啡
贛州本土品牌咖啡,有多種本地化的特色飲品,如江西辣椒咖,咖啡喝起來帶有些許辣椒的香氣,味道新奇。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多多熊

– END –
出遊目的地推薦
點選閱讀原文,收穫更多旅行靈感~
點個在看,發現新寶藏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