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蜂窩IP『未知旅行實驗室』
“蹲個小城”系列,新一期上新!
這次我們提前下班,去過「苗年」
點選上方觀看完整影片
▼
原來“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在貴州,真不是說說而已!這不,前幾天,不上班的貴州人,才11月就提前過年了!

11月10日,2024年雷山苗年暨鼓藏節在貴州黔東南雷山縣開幕,幾萬人一同慶祝「苗年+鼓藏節」,不僅有萬人盛裝巡遊,5000人同吃長桌宴,還有吹蘆笙的苗族漢子,翩翩起舞的苗族姑娘,好不熱鬧!


苗年是苗族一年一度最為盛大的節日,類似於漢族春節,是雷山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鼓藏節則是苗族最盛大的節日,從十三年才過一次也能看出其分量!
今年鼓藏節也是近年來雷山縣規模最大的鼓藏節,參與村寨共47個,佔到整個全縣村寨的三分之一,其系列活動將持續到12月底,所以沒來得及開幕也不遺憾,1月前去都趕的上體驗節日氛圍!


未知旅行實驗室前幾天去雷山,恰好遇到苗年+鼓藏節的大場面,所以,今天窩和未知旅行實驗室一起帶大家認識下最有「苗味兒」的小縣城—雷山縣!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森林與白羊
雷山位於貴州黔東南州,大名鼎鼎的西江千戶苗寨就位於此,雷山有「苗疆聖地」之稱,它是苗族第五次大遷徙的主要集結地,苗族佔總人口的84.2%,含苗量世界第一!
其境內的雷公山,是苗族聖山,圍繞雷公山而居的苗人,儲存了最原始的苗疆文化,因此雷山也成為苗族文化中心;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KiKiWiWi看世界
雷山有世界最大的苗族村寨,最多的傳統苗寨, 和全國最多的國家級非遺,是活生生的苗族歷史文化教科書。

苗人的主場,當然少不了苗寨
除了西江,雷山還有哪些苗寨?
去雷山最重要的事,當然是深入更多苗寨,體驗苗人的多彩生活!
郎德苗寨
這個只有百來戶人家的苗族村寨離西江千戶苗寨雖然只有20多公里,卻未被西江的熱鬧沾染,一直保持著它獨有的淳樸。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唯大珺Sss
當地人背山面水落寨,依山就勢建房,鱗次櫛比的吊腳木樓從山腳修到了山腰,樓上安裝“美人靠”,有著典型的苗族民居風格。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唯大珺Sss
苗寨裡的銅鼓場,是整個黔東南唯一在平日裡還原鼓藏祭祀表演的地方。全村人一起出動表演,場面壯觀,可以領略難得一見的苗族盛會場景。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先森不講李
郎德分為上寨和下寨,上寨是當地村民居住和娛樂場所,下寨主要是市集店鋪等交易場所。上下寨相距約1.5公里,下寨建築較新,上寨為村民代代居住的地方,我們去的一般是上寨。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天唱
門票:門票+往返觀光車:35元/人
演出:這裡每天會有兩場表演,上午10點30分、下午4點30分會有攔門酒和拜龍節的展示,全寨子的人一起穿著盛裝為大家展示苗族的傳統習俗。
掌坳苗寨

圖片來自@黔東南州文體廣電旅遊局
掌坳銅鼓舞源遠流長。跳銅鼓舞已成為這裡的風俗,無論青年男女還是老幼婦孺,都能隨著樂曲,舞之蹈之。逢年過節時掌坳村都會舉行跳銅鼓舞活動,鄰近村寨苗族也會來此彙集擊鼓狂舞歡歌。

圖片來自@黔東南州文體廣電旅遊局
控拜苗寨
控拜苗寨坐落在雷公山海拔1000多米的半坡上,村中建築大多散落在層疊的梯田之上,有點隱世的味道。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蟈蟈小姐
不過控拜並不以風景出名,而以“銀”聞名,因銀匠數量多、手藝精出名,是中國第一銀匠村。


控拜超過四百年的銀飾製作歷史,被譽為“中國銀飾藝術之鄉”,苗銀鍛造技藝精湛,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上這裡也是黔東南地區銀匠人數最多的一個區域之一,村裡幾乎一戶一個作坊,每家都有一名銀匠,因此可以探訪銀飾手工製作作坊,觀賞古老的銀飾製作工藝(推薦龍太陽工坊。)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蟈蟈小姐
白巖苗寨
白巖苗寨位於雷山縣丹江鎮,坐落在雷公山山腳,距離縣城大約8.5公里,苗語稱它為“怎留村”,意為梯田托起的村寨或田地中的寨子,以其獨特的梯田風光和儲存完好的苗族傳統民居而聞名。

黃綠相間的梯田層層疊疊,沿著山勢盤繞,形成一幅絕美的自然畫卷。


距離白巖不遠,還有響水巖瀑布可去,瀑布落差110米、寬15米,分為三級跌落,從海拔1400米的高處分級傾瀉而下,氣勢磅礴,水聲如雷鳴般震撼,幾里之外都能聽到響聲,故名“響水巖”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空耳少年阿風
格頭苗寨

根據統計,格頭村一共有禿杉上萬棵,其中300-500樹齡的禿杉多達3500多棵,樹齡達到千年的也有200多棵。是目前我國僅存的面積最大,儲存得最為完整的一片禿杉林。因此,格頭苗寨被譽為“禿杉之鄉”。
禿杉有林中“活化石”之稱。是國家首批一級保護植物,和銀杉、水杉、珙桐、金茶花、望天樹、人參、桫欏並列。

這裡四面環山,人跡罕至,說是世外桃源毫不誇張。根據當地居民的說法,格頭村村民是從小丹江遷徙而來,居民到達看到這裡高大的禿杉可以遮風擋雨就定居了下來,至今已有400餘年。

一條小溪穿寨而過,木質吊腳樓依山而建,屋後長滿了禿杉樹。從村口進入寨子,經過一座風雨橋,橋下是叮咚作響的溪流。
順著道路往寨中走,那棵千年禿杉王醒目地依傍在吊腳樓一側,樹幹高大挺直,樹皮蒼老斑駁,需幾人伸開雙臂才能環抱住。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空耳少年阿風
烏冬苗寨

黔東南是貴州最熱的地區,而烏東苗寨夏季的平均氣溫則接近烏蒙山一帶,是貴州東部最佳的避暑勝地。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空耳少年阿風
由於位於雷公山山腰,幾乎每天早上起來,都能看到雲海,也可見矗立於雲遮霧繞中的雷公山頂峰。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空耳少年阿風
美味、上頭又便宜
在雷山,能吃到什麼好吃的
雷山是苗族的主要居住地,飲食口味偏愛“酸辣”。這主要是由當地潮溼的氣候和複雜的地形所決定的,所謂“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_Mikuづ汐
由於交通運輸不便,苗族人便“以酸代鹽”來彌補口味上的不足,後來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飲食特色,酸湯魚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花花腸子
酸湯魚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這句黔東南民諺生動地道出了當地人對“酸”的依賴。酸湯魚是在整個黔東南不得不吃的一道菜。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馬步魚
將魚身打上花刀便於入味,經酸湯燉煮後肉質嫩滑,酸辣鮮香。就連平平無奇的蔬菜涮過後都十分美味。調一碗用腐乳、煳辣椒、木姜子油和蔥花做成的蘸水,能更好地襯托出魚肉的鮮甜。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竹子醬
酸湯粉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花花腸子
酸湯粉一般
分為砂鍋粉和普通粉兩種
,二者在味道上沒有區別,只是砂鍋版能更好地保溫,更受當地人青睞。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花花腸子
如果你因獨自旅行,苦於無法分享幾斤一鍋的酸湯魚,那麼酸湯粉就是為你私人訂製的不二之選啦。
來一鍋熱乎乎的酸湯牛肉粉或豬腳粉,打個蘸水,吃到額頭微微冒汗,無論是味道還是儀式感,可一點都不比酸湯魚遜色哦。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潿洲島雪碧
苗家鼓藏肉


鼓藏肉以黑豬的胸脯五花肉為原料,白水煮熟後切成二尺寬、二兩重的帶皮肉塊,再上鍋蒸。蒸好的鼓藏肉,肥肉部分晶瑩剔透,口感耙糯,吃時蘸上煳辣椒蘸水,能去膩增香。對於肉食愛好者來說,這塊肉的美味不輸四川宜賓的李莊白肉。
牛癟/羊癟湯鍋、乾鍋


“癟”的味道苦中帶辣,略帶草藥香味,能消炎去火,在侗族飲食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但對於遊客來說,黃綠色的癟湯無論是從視覺還是嗅覺來看,都相當有衝擊力。如果你是螺螄粉和臭豆腐愛好者,那麼或許可以挑戰一下牛癟火鍋這個終極大Boss!

牛羊肉粉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花花腸子
與酸湯粉不同,牛羊肉粉用清高湯打底,薄薄的肉片覆蓋在粉上,湯頭用白胡椒勾出鮮美,還可以加煎蛋和滷豆乾等配料。除了牛羊肉粉,肉末粉和脆皮豬腳粉也是當地粉面館的常見品類。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Imagining `
如果你受夠了“酸味”持續的魔法攻擊,不妨來一碗視覺清淡但滋味濃郁的家常米粉。越樸實的美味,說不定越能給人驚喜。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夏初
手工餈粑、糯米飯
黔東南是糯米愛好者的福地,幾乎每一座城市都能吃到糯嘰嘰的餈粑、湯圓和嚼勁十足的糯米飯。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花花腸子
餈粑類似江浙某些地區所說的“年糕”,將蒸好的糯米放入石臼中舂搗,即“打餈粑”。餈粑越打越糯,但嚼起來又帶有一種瓷實的韌性,簡單裹上些白糖或花生粉就非常好吃。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花花腸子
糯米飯多見於早餐或下午的“點心”,可甜可鹽,省去了甜黨和鹹黨的站隊時間。糯米蒸好後,鹹口可以加脆哨、臘肉、折耳根、蘿蔔乾和油辣椒等配料;甜口則撒上白砂糖。油潤的糯米粒粒分明,略帶嚼勁。如果實在拿不定主意,就各來一份嚐嚐吧。

燒烤
小肉串烤到表面微焦,烤出肥油的部分最香。即便是吃慣了大串的北方人,也很難抵擋貴州小串的誘惑,一次性點上個三、五十串才能過癮。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旅遊的椰子
燒烤品類以烤黑毛豬和烤豆腐
最有特色。
黑毛豬是雷山縣的特產,肉質優於一般豬肉,好吃的肉末粉和三鮮粉用的都是這種豬肉。
烤豆腐也是貴州燒烤的亮點,加了鹼的小豆腐韌性非常好,撒上辣椒粉吃豆香味十足。如果遇到千萬不要錯過哦。

來自馬蜂窩使用者@花花腸子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