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是阿里巴巴的25歲生日。朋友圈裡好幾個阿里員工轉發了一個記錄公司10個瞬間的短影片。
我看了這10個瞬間,裡面沒有萬億交易額、百億交易筆數、千萬就業這些大數。有的是阿里上市時候的8個敲鐘人、手機種樹的螞蟻森林、2分錢做公益的寶貝、“打拐”的團圓系統等等“小事”。
看完這個短影片,我好像明白了,為什麼阿里的員工會如此共情這些“小事”。因為“小事”背後是改變,他們將曾經的不可想象,化為25年後大家的習以為常。
如此閃閃發光的理想主義,當你是其中一員,很難不驕傲。

誕生之日,
迎著大且難的社會問題而上
阿里巴巴創立之初,公司的使命便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商業命題的背後,其實都是社會待解的命題。
90年代的浙江中小企業已經開始蓬勃發展,它們的產品物美價廉,但缺乏市場渠道,最後陷入滯銷困境。
所以阿里巴巴第一個業務就是Alibaba.com,也叫國際站。初衷就是幫助沿海的中小企業出海拓展銷路。

● 創立之初的阿里巴巴團隊
不少公司都是透過這個網站,第一次向大洋彼岸的外商展示產品。
此時,距離中國加入WTO、企業開啟出海潮還有3年。在這3年裡,阿里讓中國企業提前“觸電出海”,為勇攀浪潮之巔蓄力待發。
此後20多年,中國企業駛上外貿快車道,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
緊接著,阿里巴巴又開始著手解決普通人的難題。
那個年代,老百姓缺乏購物渠道,商場商品種類少,價格高,想買全往往要輾轉好幾處。
《木蘭辭》裡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雖是互文的修辭手法,背後卻是數千年來老百姓為購物東奔西走、勞心勞力的生動寫照。

這一社會問題起變化是在2003年。那一年,阿里巴巴創立淘寶,網友紛紛開啟“人在家裡坐,貨從天上來“的網路購物時代。
全社會也第一次意識到,原來網際網路不只可以用來看新聞、打遊戲,還能讓生活更便利。
但淘寶的誕生,也伴隨著“成長的煩惱”。
當時網購要麼貨到付款,要麼先款後貨,買賣雙方都怕被騙,經常導致談好的交易經常告吹。
此時,又是阿里巴巴站出來解決問題。
2003年10月,支付寶服務推出,在賣家和買家之間充當中間人。

當時在日本留學的崔衛平,想賣自己的相機,國內的焦振中想買。
兩人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用了新推出的支付寶,完成了這筆跨國交易。
這便是支付寶的第一筆訂單,這個產品讓買賣雙方從此可以放心交易。
此後,我國的電商和移動支付事業迎來爆發期。這兩件事物還被網友戲稱為“新四大發明”。
此外還有中國的雲計算。阿里巴巴2009年開拓這項業務,幾乎遭到了全行業,包括來自公司內部的質疑。
而如今,中國80%的科技企業、60%的上市公司、65%的專精特新企業使用阿里雲的產品和服務,一半AI大模型企業跑在阿里雲上。
阿里雲成為全球第三、亞太第一的雲服務商。

● 阿里雲技術支援巴黎奧運會
馬雲在內網發帖時候也說道,我驕傲的是,沒有支付,我們建立支付;沒有物流,我們參與物流;沒有網際網路支撐技術,我們投入雲……
如今很多的習以為常,在20多年前根本無法想象。這些故事看起來之所以至今依然動人,是因為它們揪住真問題,解決了真需求。

敲鐘的不是“18羅漢”
而是“8個夥伴”
阿里巴巴讓人想不到的事情,還有很多。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2014年,阿里巴巴在紐交所上市,成為彼時全球最大的IPO。
出乎我的意料,在這舉世矚目的時刻,敲鐘的不是創業的“18羅漢”,而是阿里巴巴商業路上的“8個夥伴”。
其中有淘寶賣家、快遞員、消費者、服務商、淘寶服裝模特和雲客服,還有一位來自海外的農場主。
阿里說,“我們努力了15年,不是為了讓我們自己站在臺上,而是為了讓他們站在那裡。因為我們相信,只有他們成功,我們才會成功。”

25年來,幾百萬中小商家,10億消費者,幾百萬快遞小哥……他們的每一聲“親”、每一筆下單、每一次投送,都成為了一顆顆寶貴的種子,長大成樹,連樹成林,成為了阿里巴巴現在的樣子。
來自廣東的黃碧姬是一名23歲的大學生,她從讀大一開始,就成為了淘寶的“雲客服”。
她利用零散時間為商家、消費者提供服務,並收取一定費用。黃碧姬透過做“雲客服”不僅攢下一筆學費,還在大學期間就深入接觸商業世界,結識“雲端好友”。
除了黃碧姬,敲鐘者裡還有前奧運冠軍、現淘寶店主勞麗詩;自閉症兒童教師兼淘女郎何寧寧;擁有“淘寶博物館”的十年使用者喬麗;致力於帶動家鄉電商發展的農民店主王志強;以及來自美國、透過天貓將車釐子賣到中國的農場主Peter Verbrugg。
還有一位王淑娟的敲鐘者,她是一名淘寶店主,來自四川省青川縣。

● 王淑娟
青川是2008年汶川地震受災最嚴重地區之一。為了支援青川災後重建,阿里巴巴宣佈投入2500萬成立了救災小組。
在與青川簽訂捐贈協議後,阿里說,先幹7年,7年不行我們就再幹7年。
阿里成為了重建青川的夥伴。此後,阿里在青川的板房裡設立了“阿里之家”,成為援建“臨時指揮部”,還透過擅長的電商去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敲鐘的王淑娟正是阿里在青川扶植起來的商家之一。
阿里巴巴還在內部設立了一個“樂橙青川”的志願者專案。無數阿里員工在此後透過這個專案來到青川——這也成為阿里巴巴員工公益“人人3小時”的起點。
到2022年這個專案還在開展,先後搞了64期,1000餘名志願者參與。
青川司機師傅說:援建結束後,企業裡只有阿里巴巴一家還在源源不斷來人。


始於生意
不忘俠義
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但阿里的思考與動作遠不止生意。
除了援建青川,兒童失蹤資訊釋出平臺“團圓系統”,則是另一個讓我感動的案例。
2015年,公安部找到阿里,計劃做一個兒童失蹤資訊緊急釋出平臺。這是一件純公益的事,沒有固定編制、沒有固定工位,但很多阿里員工們並不在意。專案召集帖發出以後,報名資訊一條接一條。
經過半年努力,志願者們利用下班和週末時間開發出來的“團圓系統”,2016年正式上線。

● 2016年,首批參與了開發“團圓”系統的阿里志願者
2016年5月15日凌晨,一名2歲的彝族女童“吉斯麼吃作”失蹤,家人報警後,“團圓系統”立刻啟動。
短短30個小時後,女童在河南安全獲救。這也是“團圓”系統找回的第一個孩子。
這個專案運作8年,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共找回5505個孩子,拯救了5505個家庭。

類似商業價值之外的事,阿里做過的還有很多。
2016年螞蟻森林上線,承諾“你每養一棵樹,我們就為你種下一棵真實的樹”。
8年來,數億人參與其中,螞蟻森林真的捐資種下 5.48 億棵樹。這些樹不少已經連片成林,開始發揮防風治沙的作用。

阿里巴巴本可以不做這些事情,但依然願意投入,我想,這就是阿里人心目中的理想主義。
這種迎難而上的俠義精神,也感染著每一位身處阿里的員工。從飛奔徒手接住10樓掉落女童的“最美媽媽”吳菊萍,到日夜兼程趕赴山區獻熊貓血的毛陳冰,從寒冬臘月天救出4位落水乘客的7名阿里員工,到“準00後”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宋行健。
他們的故事橫跨了阿里的成長週期。
情義滿懷的阿里人,用實際行動傳承阿里的俠義精神。

阿里始於生意,不止於生意,更有的是情誼、俠義。
昨天是阿里巴巴25歲的生日,馬雲在內網發帖說,為公司有幸參與推動社會進步而驕傲,更為阿里人業績以外的“俠氣”有幸得到認可而驕傲。
為社會解決問題的創新精神和俠義精神,從未在這個公司缺席。
-END-
● 撰稿 | 唐一
● 主編 | 宋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