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FIFO工人太難了!澳洲夫妻分享艱辛職業壓力!

(立即掃碼,共創咖啡事業)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最西澳
作者:Starry
在經歷多次促排卵治療、數次手術、一次流產以及長達數年的等待後,西澳FIFO礦工Clayton James與妻子Jemma終於迎來了自己的女兒Ella。
這段跨越生理極限與職業壓力的生育歷程,折射出西澳數萬FIFO家庭面臨的現實困境。

FIFO工作模式下的生育困境

作為西澳約6萬名FIFO輪班制工人之一,Clayton常需離家工作數日甚至數週。
這種工作模式使得夫妻頻繁面臨生育視窗期錯失、治療預約被迫取消等問題。
"FIFO的職業特點相當殘酷,"Jemma回憶道,"當我們在第二次掃描發現胎兒失去心跳時,Clayton第二天就必須返回礦區,我只能獨自承受整整一週的悲傷。"
這對夫婦最初嘗試自然受孕兩年未果。
醫療檢查顯示,Jemma同時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多囊卵巢綜合徵——兩種嚴重影響生育能力的疾病。他們隨後轉向生育治療手段,經歷了兩輪失敗的宮腔內授精(IUI)和三輪試管嬰兒(IVF)移植。

三次試管嬰兒的波折之路

"第三次移植終於帶來了Ella,但這條路充滿坎坷,"Jemma詳細講述治療歷程:
  1. 首次嘗試:兩輪IUI治療均未成功
  2. 第二次移植:雖成功懷孕,卻在第九周遭遇胎停
  3. 第三次移植:最終迎來健康女兒
珀斯生育專家Maha Ragunath指出:"IVF治療需要密集監測、掃描、取卵和移植手術。取卵過程需使用鎮靜劑,患者必須有人接送——這對家人遠在東海岸的FIFO夫婦尤為艱難。"
據Adora生育診所資料,FIFO工作者在尋求輔助生殖治療的人群中佔比顯著。

社會支援系統的關鍵作用

Jemma特別強調外部支援的重要性:"除了彼此,你們需要建立其他支援網路。當Clayton在礦區獨自面對痛苦時,我們依靠家人朋友度過了最黑暗的時刻。"
Ragunath博士補充道:"儘管過程艱難,但現代生育技術為FIFO家庭帶來了希望。關鍵在於提前規劃治療週期,充分利用伴侶在家的視窗期。"
隨著Ella的誕生,這對夫婦用五年時間證明了堅持的力量。他們的故事為西澳數千個面臨相似挑戰的FIFO家庭點亮了希望——在醫療技術與社會支援的雙重助力下,即使是最崎嶇的生育之路,也終將通向生命的奇蹟。
今日話題討論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歡迎留言評論~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素材來源:9New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