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
新年展望論壇 陳肇始教授主題分享
各位嘉賓、各位同學,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有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香港的醫療優勢,當前,我們面臨著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局面。
說到醫療產業跟醫療體系,我與邱騰華教授在疫情期間各負其責,我的課題是公共衛生,邱教授的課題是經濟發展,我們常常被問及外防輸入、機場開放、外賓入港等問題。今天也很高興可以一同探討。今天主要分享香港醫療健康的一些挑戰與優勢,並探討醫療產業的機遇,最後進行總結。
香港醫療健康的挑戰與優勢
香港醫療健康的挑戰之中,其實人口老化、慢性疾病率上升、醫療人手短缺這三部分都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也是很多國際經濟體的問題。本地的醫療開支一直上升。但大家要知道,香港醫院的投入一直佔比較大,但社群、基層醫療、初級保健方面投入佔比較小,3:7這樣。我們最大的問題在於醫療人力的短缺,政府做過一個study,據推算,到2030、2040年的醫生缺口將分別達到1600名和差不多2000名。而且因為慢性疾病和人口老化問題,醫療體系的壓力不斷增加,持續提高預算投入是不可持續的。
香港政府將採取措施,除了做醫療融資方面,就是採取基層醫療健康改革,不單要大家去醫院,而且在社群、在預防方面做更多事,讓我們的醫療系統得以持續。

我們的優勢有什麼?
首先,香港有一個非常豐富的公私營醫療體系。原食物及衛生局現在稱為醫務衛生局,其下三個單位,衛生署負責預防以及監測法例。香港的44所公營醫院,在醫管局的7個聯網之內。自2017年開始,我們有基層醫療健康的發展,現在也多一個單位叫基層醫療署,領導基層醫療健康相關的策略和措施,負責在基層醫療初級保健內分配資源。
當然,我們也有私營市場,就是較小的私營醫療機構及診療所。香港公營醫院較多。但是在Primary care基層醫療方面,私人醫生、家庭醫生佔比較大。政府負責的只有三成,七成都是大家out of pocket在社群內私營醫院就診,所以衛生署也有相關條例,監察私家醫院及私營醫生的發展。

其次,基層醫療健康發展優勢。剛才提到政府在做基層醫療健康的發展和改革。2017年,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成立。現在香港18個區均有地區康健中心,也制定了未來發展藍圖。現在這屆政府也非常支援這個做法,一直在把藍圖逐步變為現實。

再次,專業醫療人員的培訓、考核和註冊制度優勢。第一是我們的專業醫療人員。剛才講到醫療人員短缺,但我們的水平較高,還有歷史悠久的考核和註冊記錄,有13個醫療專業註冊資格的相關法律,有相關考試考核,在專業發展、專業進修等方面都有規定,以一個比較完善的制度來發展。

如何解決人員短缺問題?有人說我們的制度太過封閉,醫療專業註冊資格的法律監管及相關考核過於嚴格,似乎難以跨越門檻,所以近年來,我們陸續在三個制度裡進行修改。政府修改了特別註冊制度,該制度的目的是進一步便利外部受過培訓的醫護人員來港工作,即“搶人才”,這是醫療方面一個不用考試的特別制度。護士及牙醫也修改了特別註冊方面的法例,如果大家有興趣就業於香港的公營醫療機構,可以關注這一制度,免除考試。

第四,高醫療水平及國際聯絡優勢。剛才邱騰華教授也倡導香港跟全球加強聯絡,在特首施政報告中,2024年也提到這些機遇與優勢,香港是一個國際樞紐,也有高度發達的產業環境,還在醫療創新領域做了大量工作,很多跨國醫療企業、醫療機械公司都在香港發展,建立區域總部及研發中心,推動各類國際醫療產業的合作與發展,這方面越多越好。醫療旅遊也是優勢之一,有很多外來患者希望在香港就診,我們在高階醫檢、手術、治療跟康復護理等領域倍受國際認可。
香港醫療產業機遇
香港醫療產業機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機遇一,跟大灣區的跨境合作。原來我們已經有一些CEPA的做法,但也有區域一體化和香港模式的醫療輸出。疫情時,就開始在醫療圈及其他方面進行制度上的對接與合作,例如跟內地的醫管局、衛生署合作,以及香港的專業醫療團體跟內地的其他合作等。不單與內地合作,香港也是一個Super Connecter,我們跟海外合作也是強項,一直都在推進海外的市場拓展。

機遇二,跟內地的醫療產業合作。我們在CEPA的框架之下,開展了一些大灣區和醫管局病人的先導計劃,也受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持續支援,在中間做了大量工作。中醫方面,我們在廣州、深圳及珠海公立醫院有一個合約制度,聘用香港的中醫師在內地進行合作。

機遇三,安老科技與銀髮經濟。在香港,我們每年都有一個叫“樂齡科技”的展覽會,任何老齡領域,包括醫療、健康、旅遊、智慧家居等都有很多不同的商機,所以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安老科技方面,也在大力推動創新安老科技的應用。每年我都會去樂齡科技展覽會參觀,今年他們帶我特別參觀了大灣區一些公司正在發展的樂齡科技產品,這些產品都十分先進。香港本地企業與國際公司在樂齡科技方面的合作越來越多,我們覺得商機十足。

最後總結一下,香港醫療健康的挑戰與世界各國相似,都包括人口老化、慢病上升,醫療人手短缺。投入更多開支是不可持續的,因此醫療壓力非常之大,政府採取了基層醫療健康改革,把焦點放在預防方面,而非醫院和社群之中。
但香港也有諸多優勢,包括豐富的公私營醫療體系,專業人員的高水平培訓和註冊制度化,以及更高的醫療水平等,也是全球醫療行業的國際化樞紐。香港醫療產業蘊含豐富機遇,包括跟大灣區及全球各國合作,尤其是老年人群體的樂齡銀髮經濟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大的市場。香港政府高度重視安老問題,安老產業的創新發展有很大的空間。
我的分享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作者簡介:
陳肇始教授 Prof Chan, Siu-chee Sophia
前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掃碼或點選“閱讀原文”獲取課程資料
如果感覺內容不錯歡迎在文章下方“一鍵三連” 也可以點選左下角
頭像關注並且
星標這樣新文章就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列表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