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在加拿大多倫多附近的沃克頓小鎮(Walkerton)上,1000多位居民冒著零下20多℃的極寒天氣排起長龍,為的是排上一個新來的家庭醫生的號。
但即便有人在冰天雪地裡等了6個小時,也沒能排到。因為這位醫生的號,只有500個。
前陣子,加拿大流感季全面爆發,各地急診室、兒童醫院告急,許多需要住院就醫的患者因為床位不夠,不得不在急診室候診。一位患者在等待8小時後病情突然惡化,最終搶救失敗去世。
免費醫療一直是加拿大人的驕傲,前薩省省長湯米·道格拉斯作為全民醫療保健的先驅,在2004年還被加拿大廣播公司電視節目評為了“最偉大的加拿大人”第1名。
但事情都有兩面性,為了全面推行免費醫療,加拿大便制定了“層級醫療體系”,依次為:初級醫療、公共醫療和補充醫療。
初級醫療由家庭醫生負責,公共醫療由醫院負責,為患者提供更深入的醫療服務,補充醫療主要由專科醫生負責,只負責患者的專項治療。
生病後,患者須從家庭醫生開始診斷,家庭醫生無法處理後,再去預約專業醫生,若患者需要住院治療,則由專業醫生去預約綜合醫院。
可由於家庭醫生收入低,接診數量有限制等原因,在有著4000萬人口的加拿大,家庭醫生的配置多年來嚴重不足。加拿大衛生資訊研究所釋出的報告顯示,約五分之一的加拿大人沒有家庭醫生。
加拿大智庫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釋出的一份資料表明,2019年,加拿大患者從全科醫生轉診到接受治療之間的平均等待時間為20.9周,較2018年的19.8周增加了一週。
若患者想跨過家庭醫生、專業醫生去看病,只能掛急診,這就導致綜合醫院的急診室人滿為患,一旦出現了流感這類傳染病爆發,看病速度堪比慢診。
SecondStreet的最新報告稱,2018年以來,已有近75,000名加拿大人在等待各種醫療服務時死亡。2023年至2024年間,至少有15,474名患者在等待各種手術、程式或診斷掃描時死亡。同時SecondStreet還表示,如果包括未提供資料的省份和衛生區,2024年死亡患者的數量估計翻了一番,達到28,077人。
去年春天,一篇《我妻之死》火遍中國社交媒體,作者是一位加拿大華裔移民,他的妻子在加拿大從生病求醫、確診治療到不幸去世只有短短2個月。
整個治療過程中,不管是就醫、檢查還是出結果,都要等:從癌症篩選異常到最終確診肺腺癌,用了20天。從確診到基因檢測出結果又用了8天。算起來,真正治療的時間僅1個月。
這位不幸的妻子終歸得到了治療,但另一位叫亞當·伯戈因的39歲加拿大男子就沒那麼幸運了。
他當時在社交賬號上發訊息,透露自己已經出現了左側胸痛、噁心、皮膚髮冷、呼吸困難的症狀,做了心電圖檢查。醫護人員確認他沒有生命危險後,把他扔到了“候診區”,他等了6個小時後,在沒有得到進一步治療的情況下回到家中。第二天伯戈因的賬號上釋出了訃告,他死於動脈瘤。
2019年,加拿大女子Marilyn Inez在網上痛斥醫療系統,她花了2年時間都沒法約上家庭醫生,等到就醫時卻發現病情已經發展到了癌症晚期,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
● 因為排不上家庭醫生,最終錯失治療最佳時期的加拿大女生。來源:觀影片
類似的例子不在少數。明明已生病,卻無法在第一時間得到及時治療,讓生命在等待中流逝。這樣的悲劇與備受推崇的免費醫療顯得極為割裂。
而且,加拿大的免費醫療也不是很多人想的那樣“全部免費”。
治療確實免費,手術費、住院費皆由官方負擔,連伙食費和護理費也囊括在內。加拿大人生病了的確不用掛慮無錢看病,但藥不免費。
無論是家庭醫生還是醫院開藥,都得自掏腰包。如患上癌症這類重病,政府雖對治療藥物有一定的報銷比例,但次數有限,限額用完,病沒好也不能再報銷。這就出現了經濟狀況不佳的患者買不起藥的現象。
加拿大癌症協會執行長 Stuart Edmonds曾在接受訪問時表示,有十分之一的慢性病患者由於無法負擔處方藥,導致健康狀況惡化。
加上加拿大人做一切事情都要預約,導致整個醫療流程極為緩慢,也逼得許多患者不得不自費買藥。因此很多加拿大人看起來享受著“免費醫療”,每年還是會在醫療上有相當的支出。
菲莎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發表報告稱,加拿大家庭在2022年將平均家庭收入的45.3%用於繳稅,高於加拿大人花在住房、食品和服裝的總合。2022年,平均每個加拿大家庭會繳納4544—13311美元的醫保。
根據加拿大統計局和加拿大健康諮詢研究所2019—2020年的資料,再參照政府在免費醫療上分配的收入比例來看:
一個普通四口之家,如果年收入是140049美元,那麼需要繳納的醫保費用為13311美元。一個單身成年人,如果年收入是44813美元,則需要繳納4544美元,幾乎佔據了他們年收入的10%。
其實不只是在加拿大,世界上還有許多實行“免費醫療”制度的國家,比如澳大利亞、英國、義大利……都是“看上去很美”。
且這些國家基本上都存在著跟加拿大類似的問題:預約慢、流程久,輪到你的時候,要麼病好了,要麼病入膏肓了。
幾年前,李冰冰在澳大利亞拍電影時突發高燒,在當地醫治了半個多月都沒確診,坐了14個小時的航班回國後,發現只是常見的扁桃體化膿,立馬藥到病除。
美國醫療效率確實是高,很多時候你一個電話,救護車馬上就到,但說來也奇,不少留學生看到救護車就怕。有人甚至在暈倒前還會囑咐,千萬不要叫救護車。原因無他,美國的醫療費用實在太高了:
有人5年前叫了一次救護車,花了900美元,至今沒還完。
有博主腰部痠痛去急診,醫生看了看後背,摸了摸骨頭,全程15分鐘左右,沒做任何治療,結果2個月後寄來了一份高達5670美元的醫療賬單。
有位留學生得了急性腸胃炎,室友叫來救護車,由於有一些基礎病,最後賬單高達8萬美元。
所以在社交平臺上,不少在美國久居的華人建議:儘量不去急診,優先考慮醫療診所和家庭醫生。且高昂的醫療費不只針對在美的外國人,對於美國人自己來說,這也是件非常棘手的事兒。
據消費者金融保護局的報告,大約1/5的美國家庭揹負著醫療債務,40%的成年人在為醫保債務掙扎。“醫療破產”已成為了美國家庭破產的主要原因之一。
據《美國公共衛生雜誌》估計,美國每年有約35萬戶家庭因醫療而破產。
首先,美國醫療機構背後強勢的醫藥集團,透過美國醫師協會抬高醫師准入門檻,從而控制醫生數量,形成職業壟斷。再加上美國醫生以專科為主,佔全部醫生的87.5%(以2017年資料為例),全科醫生的缺乏,推高了常見病多發病的醫療費用。
同時醫生為了避免惹上醫療糾紛,往往傾向讓病人多次檢查,帶來了不必要的醫療檢測和治療費用。
而且在美國有一半的人沒有醫保,買了醫保的又看不起病。除了醫療費用太貴外,保險拒賠率更是高到離譜。所以美國聯合保險集團CEO被當街槍殺後,那位名叫路易吉的槍手反而成了美國人心中的超級英雄,因為美國人對保險公司早已恨之入骨。
前段時間,“TT難民”湧入小紅書後,有美國網友和中國網友“對賬”,國內同胞才發現,原來美國人的醫療成本這麼高!
我們嘲諷美國人的段子,在推特上還火了,美國網友對我們的調侃不但不上火,反而很上頭。
所以,擁有了免費醫療並不意味著到了天堂,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要高效便宜還要成本低,那是很難實現的。相較而言,中國的醫療其實可圈可點。
之前來自塞爾維亞的尼克(Nik Stankovic)在社交媒體上釋出過自己在中國的看病過程,引發外網熱議。他的臉部從幾年前開始就經常出現莫名疼痛,他在塞爾維亞看過20位醫生,在美國看過兩次醫生,都沒查出問題。
在青島旅行時,他嘗試走進了中國醫院,在沒有醫保的情況下,短短3小時就完成了就診、買藥、治療這一系列流程,僅花費了400餘元。
許多外國網友看完紛紛表示,想打“飛的”到中國看病。他們看到了一個國家在面對普通老百姓健康問題上的真心實意。
全國醫院總數:1949年2600家,2023年38355家;
全國醫院床位數:1949年8萬張,2023年800萬張;
全國執業(助理)醫師數量:1949年36.3萬人,2023年478.2萬人;
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執業(助理)醫師數:1949年0.67人,2023年3.4人;
人均預期壽命:1949年35歲,2024年78.6歲。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當下,有些人依舊覺得中國醫療的發展程序還不夠快,但我們不會停。過去不會,現在不會,未來也不會。
● 參考資料
[1] 丁香園|中美網友連夜對醫療賬,看完兩邊都沉默了
[2] 環球時報|他們終於逼李冰冰說出了外國看病的真相
[3] 這才是溫哥華|在免費醫療的加拿大,你用藥自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