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醫療衛生軍團正式出道,醫療行業最硬核的“供應商”要來了?

2025.03.11
本文字數:2616,閱讀時長大約4分鐘
來源 | 健聞諮詢
近日,華為正式組建醫療衛生軍團的訊息刷屏了醫療圈,隨後,有華為內部人士也向《健聞諮詢》證實了此訊息。該人士同時也透露,華為目前並沒有將所有醫療健康業務皆納入醫療衛生軍團,還有部分醫療業務仍然分散在華為雲等體系內。
據瞭解,華為DCS領域總裁張偉力將擔任華為醫療衛生軍團負責人,張偉力此前崗位隸屬於華為資料儲存產品線。該軍團聚焦構建AI輔助診斷解決方案體系,旨在推動醫療大模型在臨床場景的規模化應用,重點解決AI醫療落地中的技術適配與生態對接問題。
繼百度、騰訊、阿里、京東等企業之後,華為成為又一家在醫療領域正式出道的科技巨頭。市場的關切之點是,華為正式切入醫療行業,能重現在汽車行業的成功嗎?
在此番成立醫療衛生軍團之前,華為其實在醫療領域已經試水許久,例如依託於盤古大模型建立的圍繞基因組、藥物研發和臨床研究三個方向的AI研發平臺。
華為雲醫療產品總監喬楠曾在媒體採訪中表示,其團隊圍繞著上述三個方向構建起基礎的AI和大資料能力,同時聯合華為雲的技術合作夥伴、高校和中科院研究所共同研發,開發核心的技術和產品,供醫療行業的研發人員使用。
過去數年中,華為已與潤達醫療、衛寧健康、聯影醫療、美年健康等眾多企業達成合作。
華為對自身在醫療行業中的角色定位始終如一,並不直接提供醫療產品或服務,而是成為醫療行業企業的合作伙伴,這意味著其在產業裡的角色,將仍然遵循“供應商”模式。醫療衛生軍團成立後,華為內部仍然強調“貢獻能力出來不意味著我們要進軍醫療領域”。 
靜水流深,華為能給醫療行業帶來多大改變?
以大模型為利劍的新軍團
過去,華為的醫療健康業務中,在組織架構上,與大模型、生物醫藥資料平臺、雲相關的劃分在華為雲範圍內,其它的則劃分在華為的範圍內,華為內部還有一個叫做“中國政企教育醫療系統部”的部門。
本次醫療衛生軍團的組建,主要涉及到華為內部,還有部分醫療業務仍然分佈在華為雲等業務體系內。
任正非曾在華為過往的軍團組建成立大會上發言,介紹華為進行軍團化改革的目的,“重視各自軍團的商業模式的探索與建立”、“構建共生共贏的夥伴體系,捲入眾多合作伙伴的千軍萬馬,服務好千行百業”。
醫藥行業也是一樣。在此前的的業務實踐中,華為幾乎沒有直接面向醫療行業的業務,而是定位生態型企業,為醫療領域的各類企業提供底座,以計算、資料、AI服務行業。
據此前華為內部人士與媒體交流時的表態,“現在看醫療領域是潛力較大的行業”,不難看出華為對於醫療這一方向未來前景的看好,而大模型正是當下最有可能顛覆行業的工具。
縱觀華為今年2月以來與醫療相關的眾多合作訊息,無一不與大模型相關。
2月18日,瑞金醫院攜手華為共同釋出瑞智病理大模型RuiPath,RuiPath在兩個月內“研讀”了300餘本病理書籍和100萬張數字切片,相當於一位亞專科醫生十年的學習量。
2月21日,重慶市中醫院與華為、科大訊飛簽署全面合作協議。三方將在AI+醫療創新、科研協作、人才培養、自主創新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共同打造“數智中醫院”。
同樣在2月21日,塞力醫療集團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雙方正式宣佈將基於各自領域的技術優勢,以AI技術為紐帶,在智慧診斷產品研發、數字療法及腦科學大模型、罕見病/危重症等專病大模型、微生物耐藥診療及預測大模型、智慧“無廢城市”、“無廢院區”等多個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2月25日訊息,潤達醫療攜手華為基於DeepSeek大模型推出“華擎智醫”訓推一體機。
3月7日,華為雲官方釋出訊息稱,在中國信通院人工智慧研究所組織的中醫藥大模型首輪評估中,華為雲與天士力合作,順利透過《面向行業的大規模預訓練模型技術和應用評估方法 第12部分:中醫藥大模型》的評估,基於華為雲盤古大模型構建的數智本草中醫藥大模型最終獲得4+級評級,為業內首批透過該項評估並獲得當前最高評級。
據中信證券研報資料,醫療垂類大模型憑藉更強的理解、生成、多模態能力,從提質、增效兩條路徑拓展了更復雜情境下的“AI+醫療”市場空間。預計2025年至2029年期間,國內的AI智慧診療產品在B端和G端的累計市場空間將達到近200億元,而C端的年理論市場空間則可能超過700億元。
醫療,是一片還有待開發的藍海。
京東、阿里、騰訊、百度等較早入局的巨頭,在醫藥電商、網際網路診療、醫療AI等方向試水多年,B端、C端雙輪驅動,而華為卻堅持AI to B的策略不動搖。
華為在過去數年中醫療方向業務上的邏輯是——重視合作伙伴關係與生態的搭建,以底層技術能力服務行業。
此前的醫療佈局
醫療衛生軍團成立之前,華為在醫療領域已經開展了諸多業務。根據華為官網披露的資料,僅在中國,就有1800多家三級醫院以及國家衛健委、各省市級全民健康資訊平臺都採用了華為的數字技術和服務。
進入大模型時代,華為沒有在C端使用者上重點發力,而是仍然堅持AI To B的業務方向。
2021年4月,在首屆中國醫學發展大會上,華為首次提出“醫療智慧體”概念,並陸續釋出覆蓋藥物研發、影像診斷、健康管理等場景的智慧體EI Health,以及幫助醫療機構快速訓練和部署模型的ModelArts平臺等工具。
華為雲首席科學家喬楠2018年加入華為雲團隊,深度參與了華為雲這一階段在醫療行業的研發工作,在華為旗下盤古大模型的基礎上打造的面向醫療行業的AI研發平臺,並確定了早期專注的三個重點方向:基因組、藥物研發和臨床研究,為醫療行業內的缺乏雲、大資料、AI方面人才的公司提供AI研發方面的支援。
在此之後,華為在醫療領域的佈局逐漸廣泛,透過合作伙伴觸達了醫藥研發、臨床診斷、醫療資訊化等諸多場景。
例如在AI製藥環節,華為與陽光諾和、藥明康德等藥企、CRO公司合作搭建AI藥物研發平臺,加速早期藥物設計,縮短研發週期。
在醫院場景中,華為透過與衛寧健康、萬達資訊、創業慧康等老牌醫療資訊化公司聯合推出解決方案,助力智慧醫院建設;在臨床診斷環節,華為與聯影醫療合作開發智慧醫學影像系統、萬東醫療基於華為雲EI平臺開發DR(數字化X射線)裝置的AI輔助診斷功能;在基因檢測領域,華為聯合華大基因開發基因測序資料分析平臺,依託華為高效能計算(HPC)提升基因組學處理效率。
透過這些醫療領域各個細分方向的合作伙伴,華為的AI、大資料等能力順利穿透壁壘,滲入醫療行業的各個方向之中。
隨著醫療健康版圖的逐漸完整,華為專門組建醫療衛生軍團自然也是情理之中。在未來的發展中,對於華為年輕的“醫療衛生軍團”來說,醫療不僅是一個機遇性行業,還必然是一個最具挑戰性的行業。
微信編輯 | 夏木
推薦閱讀

官宣!又一個千萬人口大市誕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