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持續關注睡眠和呼吸醫學的患者教育,現階段以更新睡眠為主。基本全部原創,力求深入淺出,還摻雜我自己評論和經驗。雖然不一定每篇的文章對您有用,但關注後,養肥了再看,相信您會有所收穫。
100年前,還沒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這個疾病名稱,人們還沒有意識到這個病相當普遍,當時只關注到極重度肥胖的人,稱這個疾病為“匹克威克綜合徵”,這個病名取自於英國狄更斯小說《匹克威克外傳》中那個肥胖的joe。

很早的時候,匹克威克綜合徵的治療方法是永久性氣管切開造瘻,其治療策略是“惹不起、躲得起”。切開後氣管後,呼吸時氣體再不經過咽部,轉而從瘻口(手術的切口)處呼吸,因此咽部狹窄再重,也不再造成睡眠呼吸暫停。但這種手術的痛苦也是顯而易見,比如說話時必須用手把瘻口封堵住,讓氣體臨時透過喉嚨,而且手術後也容易發生瘻口處感染、肉芽腫,以及肺部感染。

氣管切開手術實際上遠遠談不上解決問題,如果有其他選擇,我相信沒有人願意氣管切開。要克服打鼾還得從機制上著手。下圖是真實的人體標本咽部矢狀面。

人體標本圖可能有些嚇人,但它很直觀,藍色的箭頭就是吸氣氣流的通道
。圖中“軟顎”的“顎”字後面氣道尤其狹窄,這個地方的咽腔叫鼻咽。睡眠時,由於重力的影響,軟顎進一步向咽後壁垂下,此處氣道更加狹窄,從而導致打鼾和睡眠呼吸暫停。實際上,幾乎所有的OSA鼻咽都有狹窄,當然,除了鼻咽外、口咽、舌後、會咽等其他部位都可以出現氣道狹窄而導致呼吸暫停。
一、UPPP手術
1954年一位日本醫生Ikematsu注意到一則新聞,當時一名女子因丈夫打呼嚕而申請離婚(至少在70年代,某些國家仍有法院支援因為打鼾而離婚)。此後,他開始關注打鼾,他意識到如果切除咽部的一些組織,就可以治療打鼾。1964年Ikematsu首次採用懸雍垂顎咽成形術(UPPP)治療單純性鼾症(習慣性鼾症)患者。Ikematsu報道手術後81%的鼾症獲得改善。

Ikematsu 提議對打鼾患者進行UPPP術
1981年,日本裔醫生Shojiro Fujita對Ikematsu的手術進行改良,將咽部切除範圍變大,並且首次運用在OSA患者中,術後效果明顯。

Fujita論文中手術示意圖
UPPP手術是一個劃時代的手術。在1981年前,呼吸機剛剛發明,還只有雛形,扁桃體切除術只對很少一部分OSA患者有一定療效。大多數人不得不選擇氣管切開術,UPPP生逢其時。Fujita多次在美國推廣UPPP手術,由於當時美國是世界睡眠研究中心,UPPP手術迅速在全世界流行。
UPPP手術在全世界推廣中,有不同的改進術式,最流行的有我國的H-UPPP術式和澳大利亞改良UPPP術。北京同仁醫院的韓德明院士發現顎帆間隙有脂肪組織沉積(下圖黃色部分),下圖是UPPP手術示意圖,圖中最下方是舌頭,圖中上方正中間的紅色組織是懸雍垂,也就是俗稱的“小舌頭”,黃色部分就是軟顎的脂肪組織,切除該部分也可以減少呼吸暫停,由於保留了咽部肌肉,副作用比原始UPPP手術小。

(摘自人民衛生出版社的醫學教材《睡眠醫學》第二版,陸林主編)
澳大利亞UPPP改良術切除扁桃體間隙的脂肪(口腔兩側),同時把扁桃體附近部分肌肉切斷,向外向前縫合,這樣把軟顎拉向前和外側,軟顎不容易向後塌陷。大家看不懂圖不要緊,跳過去就可以了。

來源見水印。將扁桃體(顎舌)前面的喉嚨兩側的肌肉分開,以去除肌肉下方可能存在的任何脂肪積聚。然後切開扁桃體後面的肌肉(顎咽),並將肌肉向前和向外側重新定位,以將其縫合在去除脂肪的區域。
UPPP治療疾病的總體思路是消融,既然軟顎向後阻塞氣道導致OSA,那麼把軟顎切除,也就消滅了阻塞。理論上,這個手術應該很有效,實際怎麼樣?
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官方曾經發表過一篇評估外科手術的綜述。下圖來自我的幻燈片,內容是基於AASM的這篇綜述。該綜述分析了10多個做UPPP手術的研究。手術前呼吸暫停或低通氣每小時發生40.3次,手術後的效果也就是降低1/3的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對於重度OSA患者,假設手術前1小時發生呼吸暫停或低通氣60次,手術後每小時還殘餘40次,病情仍很重,所以UPPP手術目前一般用於輕、中度患者。總體上UPPP有效果,但效果不如呼吸機。

圖片中也列明瞭UPPP手術的副作用。UPPP術後完全恢復大概要1月,短期內疼痛比較明顯,只要想想口腔潰瘍是不是很痛,就會明白為何術後疼痛明顯。術後長期副作見上面的幻燈片,主要是異物感、口乾。
為什麼UPPP手術效果有限?下面的咽部模型是側面觀。紅色圓圈就是手術切除部位,屬於軟顎的一部分。軟顎就像口腔後鼻腔的門,它有輔助發聲、吞嚥等功能,所以即使睡眠中軟顎堵塞咽部,不能把這裡全切了,不然副作用太大,由於切除部位有限,必然影響療效。更重要的是,咽部其他部位阻塞也可引起OSA,而UPPP手術只作用於鼻咽。比如睡眠中肌肉鬆弛也可以造成咽部阻塞,這是舌頭阻塞口咽的主要原因,而UPPP手術難以解決舌後阻塞。對照下圖,大家應該能理解。

另外,手術效果隨時間會降低。這主要是因為隨著時間延長,機體有一個修復過程,軟顎會發生形態變化。下圖摘自韓院士發表的文章,顯示剛手術3月軟顎的變化過程,雖然大家看不懂圖中是什麼,但至少可以看到圖中軟顎的形態明顯變化了。。

實際上,3月後咽部也在繼續緩慢變化,下圖是武漢崔前波等人發表的文獻。如果不願仔細看圖,可以看看紅色的箭頭,術前到術後1月箭頭向上,說明手術讓咽腔變大,術後1月到2年紅色箭頭朝下,說明咽部有再次狹窄的趨勢。與此對應,藍色的箭頭代表病情的嚴重程度,術後1月病情緩解,但隨著時間延長,有惡化趨勢。

同樣是這篇文章,給出一個表格記錄這批患者隨著時間的延長,手術效果的變化。可見術後2年治療的有效率(最右側的列)只有16.7%,比術後1月幾乎減半。

UPPP手術不是對所有人有效,最關鍵的是哪些人有效,哪些人沒有效?沒有一個特別準確的預測指標,總體上扁桃體腫大明顯、年輕的人效果會好一些。下面是人民衛生出版社的教材《睡眠醫學》第二版中對於UPPP的療效總結,應該是非常權威的評價了。

二 其他軟組織手術
2024年歐洲睡眠外科專家發表了一份關於打鼾和OSA的共識宣告,針對軟顎部位的手術策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消融術,上面已經介紹,UPPP就屬於消融手術。
一類是向外牽拉,也就是把軟顎向左右兩側拉緊一些,讓它不容易向後塌陷,這就像下圖,雙手拉緊衣服,衣服不容易晃動。這種手術代表有ESP手術、咽外側成形術、倒刺線軟顎咽側懸吊術(BRP)。

我把這些手術的示意圖也貼在下面,如果看不懂,大家往下看就可以了,跳過去也沒有關係。

ESP手術示意圖。來源見水印

咽外側成形術示意圖。來源見水印

倒刺式咽成形術示意圖,摘自PMID為25864183的文獻
還有一類是把軟顎向前移,思路是:既然軟顎向後塌陷阻塞氣道,如果把軟顎的位置向前推就能治療OSA,這種手術代表是顎前移手術。

軟顎前移術。來源見水印
三、其他手術
上述這些手術都是針對軟顎的手術,其實還有很多手術。比如大家熟悉的扁桃體切除術,對於扁桃體特別大的人也有部分效果;還有舌根消融術,把舌後切除或者用射頻刀燒掉一部分,這樣舌頭即使向後墜,舌後的阻塞也會輕多了;舌骨懸吊術,把舌骨用線拉住,固定到頦骨(下巴骨性部分的最前端)內側面,這樣舌頭不向後墜;還有懸雍垂切除,軟顎硬化等等。
還有一些是骨性手術,骨性手術主要是針對頜面結構嚴重異常的兒童,屬於口腔外科,比如下圖就是把下頜骨和上頜骨打斷,再向前拉伸,這樣,附著在骨頭上的舌和軟顎也會向前,咽部面積擴大,緩解了氣道阻塞。由於這類手術適應人群很少,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上下頜前移術。來源見水印
還有一種骨性手術,我經常推薦患者去做—-鼻擴容術。鼻擴容術針對鼻塞的OSA患者,這樣的患者往往無法耐受呼吸機,只有減少鼻阻力後才能使用呼吸機,但單獨的鼻擴容術對於OSA的治療作用微乎其微,我推薦這種手術,主要是為了更好地佩戴呼吸機。
四
手術這部分內容,我早在上週就寫好了,但是這裡面涉及很多陌生的解剖名詞,估計大家也沒興趣看,所以只把最常見的UPPP手術保留,其他部分能刪就刪除。
看過上面的內容,自然會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有這麼多手術方式?這恰好說明沒有一個手術適合所有的人。我經常看病人的口腔結構,每個人口腔內形態的差別比人臉的差別大多了。每個手術針對解剖異常不同,如果要靠手術治療OSA,很可能要聯合不同部位的手術。
手術能根治OSA是一種常見的誤解。一方面手術可以根治一些疾病,比如膽結石、闌尾炎,所以大家容易誤以為手術也能根治OSA。另一方面,中國大城市醫院開始開展OSA診治時是20多年前,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買不起呼吸機,很多人只好到耳鼻喉科行UPPP手術,以至於很多醫院目前OSA診治的主力仍然是耳鼻喉科,讓大家誤以為OSA首選手術。
在中國,H-UPPP手術很流行,但這麼多年過去,國際上針對軟顎平面阻塞又出現了新手術,但遺憾的是,我國開展這些新手術的很少,絕大部分醫院說起OSA手術幾乎就是UPPP手術,這恰好反映了我國各級醫院對OSA診治能力普遍欠缺。
下一話題:口腔矯治器
延伸閱讀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好,敬請積極點贊、轉發、關注,沒準您的家人朋友也能獲益。
如果您想租呼吸機、缺人指導,可以點選公眾號中的“發訊息”聯絡我。

您有睡眠或呼吸科的問題想諮詢本人,可以掃下面的二維碼,在好大夫網上醫院找到我。

本公眾號聚焦呼吸疾病,力爭寫精品,敬請您關注。本文版權為作者所有,但拒絕不完整轉發,轉發不能用於牟利,否則轉發必須得到作者的書面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