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80後 夜生活
最近一段時間,一組有關80後的假資料充斥著自媒體,如“每20個80後就有1個離世”“80後死亡率突破5.2%”等等。假資料之所以能像流行性病毒般傳播,可能是因為它折射出80後的心理困境,激活了他們內在的痛苦疲憊、死亡本能、自毀傾向、無助無力、迷茫困惑,故而引起了玄妙的認同。
作為一個家庭心理諮詢師,我的主要工作物件是80後及他們的孩子,我每年會和這個群體進行約1000小時的談話治療,我想從這些深度對話中概括出80後家庭突出的心理困境,以供映象。
所有的心理困境,本質上都是關係問題,這篇文章我們將從關係的視角來看80後。

社會關係:生存壓力對安全感的衝擊
80後一代普遍有生存焦慮和安全焦慮。
首先,這一代人的幼年和童年,普遍被生存焦慮所籠罩。
80後一代的大多數家庭剛剛開始吃飽飯,食物的基本需要能得到滿足,零食、玩具、新衣服,往往在過年過節時才被滿足,零花錢很少或沒有。家庭所需的生活物資,往往是父母拼命努力工作換來的,很多夫妻處於被動分居狀態,一方為了工資能高一點會選擇跨城市就業。
那時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工作時間長或義務加班是常有的事,而且每週只休息1天。有公職的家庭和打零工的家庭的收入天差地別。
那時的民營經濟剛起步,無法提供那麼多的就業崗位,很多家庭在能吃飽飯和吃不飽飯之間徘徊。
這些父輩的生存焦慮,會像種子一樣埋在80後的心田,這就是心理創傷的代際傳承。由於孩子的童年世界只有生活和上學,他們的感受性比成年人要好,他們能切身體會到父母的生存壓力,變得體貼父母,替家庭操心,懂事聽話。
另外,從依戀關係的角度看,這一代人的童年大多數是不安全型依戀關係。
嬰幼兒有依附的需要,這個依附的物件是一個“足夠好的媽媽”,這個“媽媽”是心理學意義上,他有可能是媽媽,也有可能是姥姥、奶奶、姐姐、爸爸。
這個“媽媽”可以覺察並理解孩子的需要和情緒,給予及時的滿足,穩定地提供支援和保護,這樣就形成了安全型依戀關係。這個“媽媽”所提供的安全基地就會內化為孩子心中的安全基地,孩子長大後就有了內在的安全感。
從我的個案來看,80年一代的童年早期有很多都沒有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
首先是缺乏“長期穩定的媽媽”。比如,一些80後有被寄養一年半載的經歷,他們的依戀關係被強行中斷,有的甚至錯過了與父母建立親密關係的關鍵期。
第二是沒有“足夠好的媽媽”,對孩子的教育簡單粗暴。80後一代,很多都有童年捱打的經歷,挨訓也是常有的事。那時的父母基本沒有發展心理學常識,教育方式不注重孩子的感受和體驗。他們把自己的不良童年經歷讓孩子體驗一遍,“不打不成才”“黃金棍下出孝子”,導致孩子對錯誤充滿恐懼。
依戀理論認為,心理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取決於心理結構中心是否有一個安全基地。
前面幾十年,經濟在高速增長,絕大多數80後透過勤奮工作就可以過上好日子,他們內心的“安全基地”雖然存在安全隱患,但影響不大。
而最近幾年,經濟下行,“安全基地”不安全帶來的感受,像一個無底的黑洞,讓人恐懼不安。房貸、子女教育、生活開支是幾座大山,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80後一代大多揹著房貸,很多家庭的房貸壓力超過家庭財務安全的警戒線。80後一代的年齡在35~45歲之間,在當下的就業環境,他們失去工作後找工作的週期變得很長。
80後對失業有切身之感,他們中的一些人困在了年齡上,許多網際網路大廠不要35歲以上的工程師。
我有一些來訪者陷入這樣的困境中,明明自己小時候是好學生,讀的是好學校,長大後進的是好單位,好好工作,在離退休還有十多年的現階段,就是無法再就業了。他們還沒來得及對內修補好早年的心理創傷,在經濟壓力之下,生存焦慮和安全焦慮,被激活了。
錢對人的心理創傷是有療愈作用的,尤其對生存焦慮和安全焦慮。當80後一代收入失控時,那些早年被“努力就能賺到錢”所覆蓋的心理創傷,現在覆蓋不住了,不安全感、失控感、生存焦慮,猶如猛虎獵食。


文化關係:孝順的最後一代,面臨斷親第一代的挑戰
80後一代,大多數內心是有“孝順”這回事的。
80後一代的家庭成長體驗和家庭氛圍感受不太好。80後一代的父母大多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人,他們在各種“運動”中長大,性格缺陷是普遍存在的。
80後的父母經歷過“文革”,習得一套生存的本領,“內斂”“穩重”“不煽情”,他們很難肯定和欣賞孩子,不會和孩子說廢話閒聊天,不會與大一點的孩子摟摟抱抱親親,“愛”字更是說不出口。
長大後的80後,為了過春節,他們會不遠萬里回到父母身邊。有的80後還為父母買房養老,給他們奉上養老錢,聽他們訓話,雖然他們從小到大沒有得到有品質的精神養育和關係養育,對父母也有很多不滿,但終究還是看重“孝順”的。
而80後的孩子們則完全不同,他們不以血緣定親疏,選擇了聽從內心的聲音,斷親。
一位在我這裡諮詢的80後母親悲哀地說,“我的孩子完全不孝順,我養了一隻白眼狼,可怕。”孩子自從進入青春期後,再也不回姥姥家了,哄騙誘拐都沒用。孩子清醒地分析道,“姥姥重男輕女,她嫌棄我媽,我媽親自給我講過她小時候的事,我小時候也看到過姥姥對媽媽的呵斥和指責。我是女孩,姥姥不喜歡女孩,我沒必要去她家,我們沒這個緣分”。
另一個男孩由於不認爺爺及叔伯,被父親打後要跳樓,我對他進行危機干預。
他說,“我不認爺爺和他們家的那幫親戚是很早的事,那時我太小了,沒辦法。現在我長大了,我有力氣了,我選擇再也不來往了。”
“他們總問我一些我不願回答的問題,我的隱私能隨便問嗎?”
“他們找我爸借錢用於還債,這些錢是我們家的,不是所謂‘大家庭’的。”
“親戚們為了得到爸爸的幫助,不斷炫耀自己孩子多優秀,他們是在秀肌肉表演,我看夠了。”
“這些親戚我沒法喜歡,我一輩子都不想和他們來往”。
……
類似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斷親潮來得如此迅猛。
80後的血脈親緣觀念正在被他們的孩子挑戰。孩子們更加註重精神世界的連線,如果親戚與他們無法連線,他們是不裝的。祖父輩還沒有學會平等、尊重地與孩子們溝通、不評價孩子,親戚們還沒學會親人之間適度的邊界感,孩子們已經用行動拒絕血緣帶來的關係。
教育孩子孝順,看樣子是行不通了。不是每一個80後都能接受孩子們的斷親行動,這種文化衝突讓他們感到涼薄、恐慌,代入自己的命運,會產生無依無靠的感受,擔心將來被孩子嫌棄,甚至拋棄。

童年關係:物質養育得滿分,精神養育和關係養育不及格
“80後”儘管童年時期物質條件艱苦,但父母仍然想盡辦法讓他們吃飽穿暖,砸鍋賣鐵也要供他們讀書,物質養育的盡力程度可以打滿分。
長大的80後成了父母,他們沿襲家庭傳統,給孩子好的物質條件是捨得的,陪孩子國內外遊玩,給他們買玩具,帶他們上興趣班。
而發自內心地接納、欣賞、肯定、支援自己的孩子是困難的,因為他們小時候是在缺陷思維的苛刻下長大的。
如何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傾聽、理解、支援、回應,如何和孩子好好說話,如何幫助孩子處理情緒問題,這些80後父母沒體驗過,自然就不會。
一對嚴重的衝突擺在了面前:孩子高濃度的情感需要和親子關係需要與父母的精神養育能力和關係養育能力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親子關係不良”。
親子關係緊張的原因很多,爭奪自主權、替小時候的自己報仇、親子關係疏離。
有些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不再叫父母“爸”“媽”,而是直呼其名,他們渴望親子關係更加平等,這對父母的權威是挑戰。很多80後父母剛開始很反感,但他們慢慢在接受這個不可逆轉的變化。
孩子們的“報仇”現象也很普遍,打罵父母的行為時有發生。“我小時候不想去幼兒園,你給了我一個耳光,我現在要打回來”“你從9歲開始打我,每一次都下狠手,我必須讓你付出代價”,這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會動手打父母的。
一些孩子進入到“閉鎖狀態”,在家裡變得沉默寡言,“我不想和媽媽說話,她太偏執了,她不喜歡我的朋友”“我爸怎麼不長期出差啊?我希望他別回家,再補一句,我希望他在外面出車禍”“我媽把我當成她的獎盃,她不關心我過得好不好,只看我的成績”“我知道我是家裡多餘的人,我的存在讓他們覺得丟臉”……
物質養育得滿分,精神養育和關係養育不及格,80後父母想改變現狀,緩解焦慮最便捷的方式是看短影片,買網課,講家庭教育的博主在這些年狠狠地發了一筆橫財。
道理懂了一些,知行合一是困難的,他們在焦慮和無助的泥濘中難以自拔。


親子關係:父母優等生,面臨孩子厭學休學的無助
目前,有超過100萬的家庭正在飽受孩子休學的困擾,這個資料沒有官方統計,但這是我做得極保守的一個推測。
根據不同口徑的統計,受抑鬱症困擾的青少年在1000~3000萬之間,處於抑鬱狀態和輕度抑鬱的青少年是可以上學的,而患有中度及重度抑鬱症的孩子往往無法繼續學業。
當孩子休學在家,作息黑白顛倒,遊戲不離手,邋遢懶散,不正常吃飯,甚至不出門,不與父母交流……孩子的這種擺爛狀態,會讓父母陷入極大的恐慌之中。有的父母在這樣的重創之下,也會出現焦慮症和抑鬱症。
我的一位80後來訪者,他是某知名三甲醫院的主任,他所在的科室是全國頂尖科室,他在諮詢時,每次都會無助到哽咽掉淚,“兒子和我是老鼠與貓的關係,我在家時,他就反鎖在臥室,他用一個瓶子接尿。他在裡面做什麼我不知道,但我可以看到他上網的時間蠻長。我做的飯他不吃,他會自己點外賣。他把我拉黑了,我只好用支付寶給他轉生活費。他只有14歲,從此之後就不上學了,將來只有小學文憑。”
另一個80後來訪者家的孩子,由於患了重度抑鬱症,休學在家4年。媽媽是副市長,從小是學霸,她是一個善於解決問題的人,她說她能搞定全世界,就是無法搞定自己的孩子,“女兒從小就很優秀,以全校第4名的入學成績考入重點高中,上學一週後就休學了。她從小愛看書,什麼道理都懂。4年了,什麼辦法都用了,就是沒用,我覺得她活著就好。”
很多80後父母曾經是別人家的好孩子,老師眼中的優等生,卻要面臨孩子厭學休學,整個家庭會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

80後一代心理困境的出路
80後一代的心理困境何止這些,還有夫妻關係的議題、職場關係的議題、身與心關係的議題……
人到中年,身處心理困境,出路在哪裡?
首先,要從完全對外抓取的生命狀態,收攝一部分回來向內成長。花一些時間做一些無用的事,比如,野外徒步,健身,養花種草。也可以學一樣藝術活動,比如音樂、舞蹈、戲劇、畫畫,這些都是直通人的潛意識的,對人有療愈作用。
第二,接續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體悟人生智慧。佛學是最圓融的社會學,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永珍變化的哲學文化,道德經是“內聖外王”之學,傳統書法對人的心理有療愈作用,太極利於身心連結,向內覺察,冥想可以減輕壓力、提高專注力、改善情緒等。選擇一樣,長期深入。
第三,與人群的聯結和付出。和結識有用的人相比,走入人群,去幫助比我們困難的群體,會產生更深厚和真實的聯結感。持續助人會提高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培養知足心、感恩心和善解心,這些會反流回來滋養心靈。
當然,沒有一條出路是很快出效果的,那就慢下來安心重養自己的內在吧。以中年人的智慧給弱小的、無助的、矛盾的、恐慌的內在,全然的自我接納、自我支援和自我關懷。
/// END ///
No.6228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劉萍
作者簡介:心理諮詢師,美國索菲亞大學超個人心理博士生,美國加州整合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北京大學心理學學士。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