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腐”被評為2024牛津年度詞彙

“腦腐”(Brain rot)這一術語在年輕一代中迅速流行,用來描述在大量消費無意義娛樂內容後的一種精神疲勞或智力下降的狀態。牛津大學出版社解釋稱,“腦腐”反映了現代生活中過度使用螢幕的影響,尤其是在社交媒體和電子娛樂盛行的時代。這一術語的選擇也突顯了人們對資訊過載和娛樂內容過度消費的關注。
2024牛津年度詞彙“腦腐”。圖片來源自牛津大學出版社官網。

編譯丨李永博
根據牛津大學出版社釋出的訊息,這次年度詞彙的評選經過37000人的投票。牛津語言團隊的專家首先挑選出了6個詞彙,反映了過去一年塑造社會情緒和對話的關鍵詞。經過兩週的公眾投票和廣泛討論,專家團隊結合公眾意見、投票結果和語言資料,最終將“腦腐”評為2024年的年度詞彙。
“腦腐”被定義為“指一個人的精神或智力狀態可能出現的惡化,尤其被認為是由於過度接觸被視為瑣碎或缺乏挑戰性的內容(如今多指網路內容)引起的。此外,這個詞也可以用來形容可能導致這種惡化的內容本身。”語言專家發現,“腦腐”在今年因描述過度消費低質量社交媒體內容的影響而獲得了新關注,使用頻率在2023年至2024年間增長了230%。
“腦腐”這一詞彙最早可追溯到1854年,在亨利·梭羅的著作《瓦爾登湖》中首次出現。當時,梭羅記錄了自己在自然環境中過簡樸生活的經歷,並在結論中批評社會傾向於貶低複雜或多義的想法,而偏好簡單的內容,認為這表明了人類精神與智力努力的普遍衰退。他寫道:“當英國致力於治癒馬鈴薯病時,難道沒人試圖治癒更廣泛且更致命的‘腦腐’嗎?”
在網際網路時代,尤其是過去的12個月裡,“腦腐”獲得了全新的意義。“腦腐”既描述了現象的起因,也描述了其後果:一方面指社交媒體和網際網路上的低質量內容,另一方面也指消費這些內容可能對個人或社會產生的負面影響。
“腦腐”在2024年1至10月被使用的頻率。圖片來源自牛津大學出版社官網。
“腦腐”也被一些網路社群用於描述網路文化,他們通常以幽默或自嘲的方式使用這一詞彙。與此同時,關於“腦腐”內容產生的潛在危害也正在被嚴肅地討論,尤其是對兒童和年輕人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今年早些時候,美國的一家心理健康中心甚至線上釋出了識別和避免“腦腐”的建議。
“回顧過去20年的牛津年度詞彙,你會發現社會對虛擬生活演變的關注日益增加,網際網路文化越來越多地滲透到我們的身份和對話中”,牛津語言部門總裁卡斯珀·格拉思沃爾(Casper Grathwohl)表示,“‘腦腐’被Z世代和α世代廣泛採用的現象非常有趣。正是這些群體創造並消費了這一術語所指向的內容。他們透過被認為可能導致‘腦腐’的社交媒體平臺進一步傳播‘腦腐’,這反映出年輕一代對社交媒體負面影響的一種略帶玩味的自我意識。”
參考資料:
(1)‘Brain rot’ named Oxford Word of the Year 2024
https://corp.oup.com/news/brain-rot-named-oxford-word-of-the-year-2024/
本文為編譯內容。編譯:李永博;編輯:西西;校對:穆祥桐。歡迎轉發至朋友圈。文末含《新京報·書評週刊》2023合訂本廣告

點選“閱讀原文”
即刻購買《寫童書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