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王耳朵先生👇關注我,加★星標★
作者:馬里奧
來源:穀雨星球(ID:guyujihua2021)
前段時間,牛津詞典釋出2024年度熱詞「腦腐」,曾一度引發了大量家長的討論。
很多朋友都懵了,聽說過「豆腐」,也聽說過「腦虎」,「腦腐」又是啥意思?
所謂「腦腐」,比喻的是無意義或缺乏挑戰性的網路內容,以及人們無休止滑動螢幕帶來的影響。
結合學術研究中關於「刷屏影響大腦」的結論,很多家長開始擔心:
孩子使用社交媒體、影片網站,是否會一定改變大腦結構、削弱專注力和記憶力、降低智商呢?
近日,英國《衛報》刊發文章——《刷手機真的會讓 「大腦腐化」 嗎?》,從另一個視角給了我們一顆定心丸:
“多位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的研究和觀點認為,家長不需要有過度的「科技恐慌」,並未發現刷手機及螢幕時間會讓「大腦腐化」。”
重要的還是怎麼用,以及都在網上看什麼。
與此同時,同樣來自牛津大學的人類行為與技術教授安德魯·普日比爾斯基(Andrew Przybylski)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腦腐」一詞傳遍全世界後,有人藉此販賣焦慮、誇大解讀,甚至引用了很多低質量研究迎合人們對科技的偏見。
這位教授專門研究科技對認知和心理健康的影響,他表示自己大腦的衰退完全取決於時間和年幼的孩子們,「我不認為科技中存在比生活本身更具破壞性的力量。」
01
停止螢幕使用焦慮
「自2017年以來,人們不斷地在說:‘螢幕、科技、社交媒體是另一個世界,它對你和你的孩子都不利’。」普日比爾斯基說道,「但這帶來了兩個問題:
首先,很多低質量的研究迎合了人們對科技的偏見。由於它符合大眾的既有觀念,這些研究很容易被媒體炒作。
其次,要發表質量低下的研究並不難,只要勉強顯示出某種相關性,然後誇大解讀,這樣就能吸引關注並獲得資金支援。」

當然,沒有人否認網路世界存在危險,但這並不意味著你一定會受到傷害。
「生活本身就是有風險的,出門有風險,過馬路也有風險。」普日比爾斯基指出,「這些都是我們必須教年輕人學會的技能——評估風險,並學會如何行動。同樣,網際網路也是有風險的。」
他說,近年來充斥著大量觀點文章和暢銷書,這些書在科學上非常粗糙,但作者卻講得信誓旦旦。
「這些書裡的觀點沒有經過同行評審」,它們引用的研究往往樣本量很小,沒有對照組,並且只是描述相關性,而不是證明因果關係。
正如螢幕使用對大腦的影響,在2023年,普日比爾斯基就和他的同事發現了不一樣的結果。
他們分析了美國近12000名9到12歲兒童的資料,結果發現螢幕時間對兒童大腦的「功能連線性」(不同大腦區域之間的溝通方式)沒有影響。
研究團隊透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孩子們在完成任務時的腦活動,結果並未發現螢幕時間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他們還發現,螢幕時間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自我報告也沒有負面影響。
這個結論,或許可以從另一個視角緩解家長們的擔心。
02
螢幕只是一種媒介,重要的是內容
Amy Fleming在文章中進一步指出,「科技危害論」起源存疑。
2005年,一項「研究」宣稱,使用電子郵件比吸大麻更能降低智商——這成為「科技危害論」浪潮的起點,甚至至今仍被媒體經常引用。
然而,都柏林聖三一學院實驗室腦研究教授謝恩·奧馬拉(Shane O’Mara)發現,這項研究根本不存在,實際上只是一篇新聞通稿。所謂智商下降只是短暫注意力分散效應被誇大。
此外,奧馬拉還指出了「問題性網際網路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研究的侷限性:「問題性網際網路使用」可能導致大腦結構變化的研究針對的是有網路使用問題的個體,且無法確定因果關係,同時大腦本身就在不斷變化。
「也許是因為你本身就有某種特質,所以更容易過度上網。」他還認為,我們現在批評自己沉迷社交媒體、刷可愛動物影片、關注明星動態或體育賽事集錦,其實是一種「缺乏歷史觀」的表現。他說:
「人類一直都容易分心,一直都喜歡短暫的慰藉。」
關於「科技發展,而IQ卻在下降」的可怕說法到底是真是假?Amy Fleming則聯絡了巴黎高等師範學院認知發展與病理學研究團隊的負責人弗朗克·拉穆斯(Franck Ramus)。他表示,目前尚不清楚IQ是否真的在下降。
20世紀,人類的IQ得分全球範圍內持續上升,但到了千禧年左右,增長速度開始放緩。這種「平臺期效應」早在預料之中,因為人類大腦的能力終究是有限的。
拉穆斯指出,目前觀察到的IQ下降幅度很小,尚不能得出確鑿結論,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來驗證。
此外,當提及螢幕暴露時,他表示螢幕只是一種媒介,真正重要的是內容。
「所以,當你討論‘螢幕’時,你其實也可以討論‘紙張’。紙張也是一種媒介,可以記載任何東西。」 就像柏拉圖曾擔憂書寫會讓人變笨,而人類進化過程中一直在適應新環境。
03
學會合理使用螢幕
哈肯薩克大學醫學中心精神病學系主任加里·斯莫爾(Gary Small),長期研究數字技術使用的潛在危害和益處。
他的研究表明手機背後的數字技術也有積極作用,如保持聯絡、提高效率等,還能刺激大腦。他說:
「目前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使用數字技術或電子裝置會導致永久性的大腦損傷。」
在負面影響方面,他認為某些平臺和內容可能具有成癮性。「可能是色情、購物、賭博。這項技術會放大人類的行為,就像給它們打了‘類固醇’,加速並強化了所有這些問題。」
他提到,兩年前,他和同事進行了一項研究,讓一群13歲的孩子參加自然營,並在他們出發前後評估他們的情商(透過識別人臉上的情緒)和社交智力(描述社互動動的能力)。
「我們發現,僅僅五天不接觸電子裝置,他們的情商和社交智力就有了顯著提升,並且我們的研究是有對照組的。」
這表明手機使用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暫時的,大腦的可塑性也有能力在一定的時間內,將負面影響弱化。
他表示,與其因為擔心「腦腐」影響自己的認知能力(甚至可能影響育兒能力),不如學會聰明地使用電子裝置。
「管理你的裝置,而不是讓裝置控制你。」
與此同時,普日比爾斯基並不會刻意讓自己的孩子遠離智慧手機或遊戲機。他說:「合理安排一些休閒時間是完全可以的,螢幕活動當然也可以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關鍵在於內容的質量,並且「像所有活動一樣,使用螢幕的時間也應該是合理的。我認為,很多被歸因於‘螢幕使用’的負面影響,其實並不是螢幕本身導致的,而只是因為它佔用了本可以用於其他有益活動的時間。」
本文來源:穀雨星球(ID:guyujihua2021),資訊大爆炸下,我們相信深度思考的力量,像栽種莊稼一樣做好教育,做內卷時代下的長期主義者,用真實的內容緩解家長焦慮,並用有價值的專案助力青少年成長,讓升學、成長之路越走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