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刷到條新聞:

說是高德地圖向其他友商發出倡議,呼籲大家一起參與無障礙地圖建設。
細看訊息才知道,原來高德導航裡面,還有適配殘疾人出行需求的“無障礙模式”。
上線兩年來,這項功能已經被使用1.5億次。
我試用了一下,發現這個模式確實不錯。
以我常去的地鐵站為例,它有6個進站口,彼此距離很遠。
常規模式下,導航會建議我從五號口進站乘車,那是離我家最近的一個口。
可坐輪椅的人跟著導航到這個入口,就會非常麻煩,因為從此處進站要走好多臺階,還得換乘電梯。

可如果在高德APP的“設定”裡開啟“無障礙模式”,它就會引導我走一條避開臺階和陡坡的路線,去到遠一些的6號口。
那裡有無障礙電梯,且周圍沒有臺階路段,明顯更方便輪椅人士行動。

小小的細節最佳化挺讓人感動的。
因為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類似企業如此細緻地思考過輪椅人士的出行需求,並且去做出來了。
無論導航還是其他APP,基本都圍繞健全人的需求設計、開發。
殘障朋友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較少被演算法囊括。
相對小眾的他們,猶如生活的邊緣人,又像是技術經濟時代的局外人。

事實上,他們根本不算“小眾”。
據統計,我國肢體殘疾人士多達2472萬人。
也就是說14億人口中,每57人裡,就有一人是肢殘人士。
我們很少在街道上看見他們。因為對他們而言,出門太難了。
說一個直觀的故事:
1980年出生的小杜,大學畢業前夕因為患上脊髓瘤,導致下肢癱瘓。
突如其來的打擊讓他一度相當沉鬱。受傷後的頭五年,一直呆在家裡,就沒出過家門。
在親朋好友的鼓勵下,他終於拾起了生活的希望,心生重返街道的勇氣。
可就在這時,一個問題難住了他。
由於一直不出門,他不知道現在外面的環境是什麼樣的,更不知道有多少井蓋、多少階梯等著他。
種種未知數加劇了他的出門焦慮。
根據報道,為了真實體驗輪椅人群的出行情況,高德無障礙導航的工程師曾經坐在輪椅上進行道路測試,這段經歷讓他們更能共情輪椅人士的出行焦慮。
經過親身嘗試,他們發現,前進40釐米,就需要手動轉三圈輪椅,他們萬一走錯一條路,試錯成本遠高於常人,再碰上些天橋地道、施工路段,麻煩就更大了。

你看惡性迴圈這就來了:
越不出去,越不瞭解外面的交通環境;
越不清楚外界的狀況,就越恐懼,越不想出門……
看到殘障朋友的尷尬處境,全社會都希望幫幫他們。
政府想到的是完善基建。
所以,你會看到,這些年公共場所無障礙設施的建設明顯完善起來了。
傳說中的“死亡盲道”越來越少見:


方便殘疾人出行的輔助設施越來越多見:


技術巨頭想到的則是藉助數字科技,為他們提供更有效精準的出行導航。
於是在中國殘聯、浙江省殘聯的支援下,高德地圖聯合阿里巴巴公益於2022年11月研發、上線了首個全國性的無障礙導航——“輪椅導航”功能。
執行兩年來,輪椅導航功能已覆蓋全國58座城市,幫助到了數以萬計的殘障人士,明顯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
一位傷友曾經因為找不到地鐵的無障礙電梯,差點趕不上高鐵,急得團團轉。
現在有了高德的幫助,他查詢無障礙地鐵口就會方便一些。
還有一位朋友,每次出行再口渴都不敢多喝水,生怕找不到無障礙廁所。
而今,高德在無障礙模式下會清晰標註無障礙廁所的地址,他出門也安心多了。
我想,一款導航地圖不可能解決殘障朋友的所有出行痛點,但至少能讓他們擁有更充足的出行資訊參考。
這是實現“天下無障”過程中的一小步,也是維護殘障群體權益的一大步。
多一點確定性,就能讓他們多一些走出去的底氣。

也許有人會質疑“天下無障”的意義。
他們可能會問:
“投入大量的技術、金錢去推進這樣一項工作,是否有些小題大做?”

“如果殘友們怕外面有危險,可以讓家人開車帶他們出行啊?”
“為什麼非要自己去擠公交,坐地鐵呢?”

(網友發帖反映的問題)
其實這裡面蘊含著“人的自主性”問題。
就像專家說的:
“無障礙有一個內涵叫自主性,殘疾朋友和需要這些無障礙設施的朋友,能夠透過這些設施的便利,自主透過障礙,而不需要藉助其他人的外力幫助,這對殘疾朋友心理來說是更能接受的。”
沒有人希望依靠他人的施捨和幫扶過一輩子。
惟有重新獲得一種自主感——自主地突破困難,自主地支配自己的生活,那些被身體“困住”的人才有強烈的意願走出病痛,開啟全新的生活。
因此,高德這份小小的善意,不僅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而且開了個好頭。
未來,我們還可以做很多事來提升殘障朋友的自主感和幸福感。
除了出行,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期待在衣、食、住等等方面擁有更舒心的體驗。
說個親身經歷:
前兩年,我有位定居海外的老師來上海訪學。她因為罹患小兒麻痺症,從小到大都是坐輪椅出行。
我們約好了要聚餐。考慮到她腿腳不便,我特地預定了一家開在寫字樓一樓的餐廳,想著這樣進出都方便。
然而,意外情況還是不出意外地發生了。
到現場一看,這家餐館門口有不少臺階,但沒有供輪椅通行的斜坡。
旁人三兩步就能跨過的障礙,我的老師需要保姆和服務員一起抬著她才能透過。
如今這方面的困擾少了許多。
出門可以叫無障礙專車,生活app在推薦餐廳的時候都會標註無障礙資訊。
真的很期待網際網路巨頭都來捲一捲無障礙這個領域,基於自己的平臺特色,為殘疾人提供更美好的生活。
我相信,當科技賦能的公益專案越來越多,就會形成一種積極良性的開發氛圍。開發者會更加關注弱勢群體的需求,給予他們更細緻也更有溫度的公共服務。
如此一來,每個人才能真正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充分地享受網際網路經濟帶來的發展紅利。
著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有一個經典論斷:
“人類文明最初的標誌是一段癒合的股骨。”
在茹毛飲血的遠古時代,斷了股骨的人,除非得到他人幫助,否則必死無疑。
因此,一段受傷後癒合的股骨,表明傷者得到照顧並慢慢康復,而這就是文明的起點。
高德產品經理在接受採訪時有句話讓我印象很深:比技術更難的是對殘障群體的感同身受。
扶危濟困是文明的初心,也是文明得以延續的原因。
無論是發展無障礙設施,還有其他公益事業,本質上都是這麼個道理。
它不僅體現了社會對弱者的支援與尊重,更與每個人的福祉息息相關。
一個常識是:無障礙電梯,不止是輪椅人群會用,腿腳不便的老年人、受傷的年輕人、推嬰兒車的寶爸寶媽、提大件行李的旅客都可能在某種場景下用到。

除了2400多萬肢殘人士,我國還有近3億人需要依靠無障礙設施出行。

而且,隨著老齡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老人會有藉助無障礙設施出行的需求。
無障礙設施早日鋪開也有利於全社會更好地應對老齡化,不至於被這隻灰犀牛衝得措手不及。

畢竟,我們不像祖輩那樣擁有多個子女,可以由他們輪番陪伴我們外出。
未來的某一天,出門看病、買藥、購物,或許都得靠我們自己。
當下年輕健康的你,或許覺得“無障礙”與你無關,可焉知哪天就要用到它呢?
渡人就是渡己。
期待更多人能和高德一起,為殘障人士的生活建言獻策,也為“天下無障”貢獻自己的力量。
-END-
關鍵詞
殘疾人
無障礙設施
人士
電梯
輪椅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