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政首次發放養老消費補貼,這些人群將受益→

2025.07.23

本文字數:3132,閱讀時長大約5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郭晉暉
從7月開始,浙江、山東等試點地區的中度以上失能老人家庭迎來重大政策禮包。根據民政部、財政部最新通知,這些地區符合條件的老人每月可透過“民政通”APP領取專屬養老服務消費券,到年底之前,這項政策將在全國範圍內實施。
23日,民政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實施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消費補貼專案的通知》(下稱“通知”),這是我國首次在全國範圍內實施養老服務消費補貼,消費券模式首次進入養老服務領域,也是中央財政首次以消費補貼的形式支援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汪德華對第一財經表示,這項政策主要由中央財政出資,採用消費券這一需方補貼的方式,能夠起到提振消費的政策效果。這是對耐用品領域“以舊換新”政策的有效補充,更為符合老百姓未來消費需求增加的方向。
誰能享受
兩部門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稱,這是全國範圍內面向經統一評估為中度、重度、完全失能等級的老年人實施的一項普惠性政策措施,將透過財政資金對這部分老年人購買居家、社群、機構養老服務給予相應補貼,給老年人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
《通知》明確,本次專案補貼物件為經統一評估為中度、重度和完全失能等級的老年人,補貼專案包括居家、社群、機構養老服務,其中居家、社群養老服務主要包括助餐、助浴等“六助”服務,以及康復護理、日間託養等;機構養老服務包括長期服務(入住機構時間在30天以上)和短期服務(即“喘息服務”,入住機構時間在30天以內)。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副院長李佳對第一財經表示,中度失能以上老人目前並沒有官方的統計資料。七普里的資料是,60歲及以上老齡群體中,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約十分之一(10.41%),生活不能自理的不到3%(2.34%)。按此推算,我國不能自理老人的數量約為618萬人。
長期入住養老機構、短期入住養老機構和日間託養消費券額度暫為800元,居家上門養老服務消費券額度暫為500元。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在購買養老服務時區別不同的專案,可以透過養老服務消費券抵扣30%-60%的費用,初期抵扣比例為40%。
比如,一位失能老年人購買某項居家上門服務,其價格是100元,如果使用養老服務消費券購買此服務,按照40%的抵扣比例,可以用消費券抵扣40元,老年人只需要自付60元,就可以享受到原需100元的服務,有效減輕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經濟負擔。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對第一財經表示,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這一舉措是擴大消費尤其是擴大服務消費的一種手段。老年群體在人口的比重越來越大,失能半失能人員也在增加,透過給予這些部分人群消費補貼,一方面能夠解決民生問題,另一方面也擴大了他們養老服務上的消費,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挖掘養老服務消費潛力
汪德華表示,與發達國家比較,中國社會福利性支出中用於家庭支援性的支出相對偏低,這一政策屬於這一領域的探索,是落實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投資於人”理念的具體表現。
這一政策背後是我國日益嚴峻的失能老人照護壓力。截至2024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達3.1億,其中失能群體規模快速膨脹。失能老人照護需要投入更多時間精力,也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更重的支出負擔。
養老服務消費是我國服務消費的主要領域,也是促進國內經濟大迴圈的重要方面。兩部門負責人表示,組織實施養老服務消費補貼專案將進一步帶動養老服務領域社會資源投入,助力養老服務行業和市場加快發展。
蘇劍表示,最近一兩年商品“以舊換新“在擴大消費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當前在“以舊換新”政策邊際效應遞減時推出養老服務補貼的措施是比較適合當前經濟形勢的。
民政部資料顯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全國養老機構達到4萬個,社群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達到36.4萬個。消費券嚴格限定用於購買居家、社群及機構養老服務,透過財政資金引導,挖掘養老服務市場有效需求。
養老行業從業者、阿沐養老負責人儲濤表示,養老消費補貼政策對於養老機構來說是重大利好,尤其是三四線城市,如果機構收費低,800元一個月,家庭可能就少了近1/3的支出,入住機構的門檻低了,入住率肯定會提升。
李佳認為,這一政策的出臺,能夠鼓勵養老機構的專業化發展。同時,這一政策對助浴、康復護理等專業化機構也有幫助。例如,透過補貼,一方面可以幫助更多老人從中受益,享受到助浴、助潔等高質量的養老服務專案。另一方面也為提供這些專案的機構找到了更多的客戶,起到了非常好的市場引導作用。
三省四市試點半年後全國實施
在全國範圍內實施養老服務消費補貼專案尚屬首次,考慮到此次專案資金規模大、覆蓋人數多、牽涉面廣,為確保專案實施達到預期效果,民政部、財政部決定採取先試點再推開的方式組織開展專案。
經綜合考慮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老年人能力評估基礎等因素,確定浙江、山東、重慶3個省份以及四川成都、遼寧瀋陽、安徽滁州、江西新余4個地市從今年7月起先行開展試點工作。後續將根據試點情況於2025年底前在其他省份推開。各個地區的專案實施期限為12個自然月。
通知指出,專案堅持自願申請原則,老年人及其代辦人可以透過“民政通”註冊申請,按照《老年人能力評估規範》國家標準評估後符合條件的失能老年人將按月獲得電子消費券。為符合條件的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務的養老機構、社群養老服務機構、第三方評估機構可按有關程式獲得相關結算資金。
長護險試點地區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可以享受雙重待遇,即正在享受長期護理保險待遇的,對於其符合此次補貼專案範圍內的養老服務消費金額,扣除已享受的長期護理保險待遇後,個人自付部分可透過電子消費券按規定比例予以抵扣。
業內認為,養老服務消費券落地有三個挑戰,一是地方財政配套能否及時到位,二是失能評估的公正性,三是消費券使用的真實性。
有養老機構的人士認為,為失能人員發放養老補貼是個好政策,但不知道落地會如何,由於現在多地財政都吃緊,一些養老機構的運營補貼已經多年未發了。
通知要求,補貼資金總體按照9:1原則實行央地共擔,東部、中部、西部地區中央承擔比例分別為85%、90%、95%。各省份根據中央財政資金分配情況按比例承擔地方支出責任,省以下補貼資金分擔辦法由省級財政確定。上述比例既體現出中央對提升失能老年人照護水平的高度重視和對地方的大力支援,又體現了壓實地方管理責任的要求。
“7月民政部發佈會上透露要發放養老服務消費券,但沒想到是以中央財政發給消費者的形式來實施的。”儲濤認為,如果是中央財政能夠直接把錢打到消費者的卡上,不要經過地方就更好了,這種“穿透式”補貼可以規避了地方財政壓力,也防止了補貼資金在中間環節被截留。
目前,中央財政已根據全國失能老年人數量和補貼標準等因素測算資金需求規模,並足額預留所需資金,後續將結合專案實施進度按照“預撥+結算”的方式下達各地。對試點地區的首批補助資金正按程式辦理,將於近日撥付到位。地方財政要做好配套資金安排,確保及時足額到位。
失能評估是領取消費券的門檻, 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門應當依據《老年人能力評估規範》(GB/T42195-2022)組織開展老年人能力評估工作。通知印發前12個月內已經被評估為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可不再重新評估。
對經稽核符合補貼條件的老年人,透過“民政通”在5個工作日內向其個人賬戶發放首月電子消費券。後續每個自然月的第一天,向老年人個人賬戶發放當月電子消費券。電子消費劵有效期為1個月,當月獲得,當月使用,次月失效。
汪德華表示,期待養老服務消費券政策透過擴大養老市場規模,能夠讓養老服務機構更好發展,能夠提供更有價效比的養老服務。
微信編輯 | 蘇小
推薦閱讀

線下斷貨!馬雲西湖夜騎帶火同款,旗艦店每人限購2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