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Fine:幾十年的醫學生涯,教會了我這些!

推廣專業學術交流、促進診療流程改善
關鍵詞:醫路成長;醫生職業發展
在醫學的征程中,我們常常被知識的海洋所包圍,不斷追求著技術的精進。來自密歇根大學醫學院資深內科醫生Paul L.Fine,他在從醫的幾十年裡,逐漸領悟到經驗賦予的深刻見解,這些見解超越了科學基礎,成為他與年輕醫生分享的寶貴財富。
Paul L.Fine醫生總結了他幾十年從醫經驗得出的16條臨床實踐原則。
1. 在醫療干預前優先考慮人文連線。
2. 預料醫療過程中的意外。
3. 避免將住院的緊迫性應用於門診問題。
4. 在面對急性病患者或危險疾病診斷時,醫生應自問“我能承受錯誤嗎?”。
5. 常識可能誤導,必須依賴證據和臨床直覺。
6. 患者通常更看重舒適度而非醫生的學術成就。
7. 避免將住院的緊迫性應用於門診問題,如高血壓管理,過度干預可能適得其反。
8. 在面對急性病患者或危險疾病診斷時,醫生應自問“我能承受錯誤嗎?”以此來指導決策,必要時採取激進措施。
9. 常識可能誤導,必須依賴證據和臨床直覺。
10. 當患者病情改善時,更容易容忍診斷上的不確定性;而當患者病情惡化時,結果比理解更為重要。
11. 醫生習以為常的場景,對患者來說可能是非同尋常的壓力時刻,要意識到這一點,並以同理心對待患者。
12. 患者通常更看重舒適度而非醫生的學術成就。
13. 避免“隧道視野”,在評估頻繁發作慢性病的患者時,不要假設當前表現只是“又一次發作”。
14. 認識到睡眠的治療價值,有時讓患者睡覺並稍後回來更為仁慈。
15. 不要開具患者在家不會遵循的飲食處方。
16. 以不同方式重新審視困難的出院決策,避免完美主義。
Dr. Fine強調,儘管最新證據和指南唾手可得,但經驗帶來的視角和患者護理指導原則同樣不可或缺
在臨床實踐中,Fine醫生提出了諸多寶貴的建議。
他強調在醫療干預前優先考慮人文連線,透過非醫療話題迅速建立融洽關係,尤其在處理可能有爭議的醫療問題時。他提醒醫生們要預料到醫療過程中的意外,因為住院患者的情況往往錯綜複雜,難以預測。他還告誡不要將住院的緊迫性應用於門診問題,例如高血壓的管理,過度的干預可能適得其反。在面對急性病患者或危險疾病診斷時,Fine醫生建議醫生自問“我能承受錯誤嗎?”以此來指導決策,必要時採取激進措施。他指出常識可能誤導,因此必須依賴證據和臨床直覺。此外,他還提醒醫生們關注患者的感受,因為患者通常更看重舒適度而非醫生的學術成就。
Fine醫生的經驗之談雖具實用性,但需結合具體情境。
在緊急或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某些原則可能難以完全遵循。此外,醫學在不斷進步,新的治療方法和指南層出不窮,醫生們需在傳承經驗的同時,保持對新知識的開放態度。經驗的傳承也需注重方式方法,透過案例分析、模擬演練等方式,讓年輕醫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些原則。
總之,Fine醫生的經驗總結為醫生職業成長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有助於提升臨床決策能力和醫患溝通質量。在追求醫學技術進步的同時,我們不應忽視經驗智慧的價值,它能為患者帶來更溫暖、更人性化的醫療服務。
Reference:
Fine PL.doi:10.1002/jhm.70005

編輯:Jessica,微訊號:Healsanq;加好友請註明理由;助理:ChatGPT
美國Healsan Consulting(恆祥諮詢),專長於Healsan醫學大資料分析、及基於大資料的Hanson臨床科研支援主要為醫院科研處、生物製藥公司和醫生科學家提供分析和報告,成為諸多機構的“臨床科研外掛”。
網址:https://healsan.com/
點選👆;From Bench to Bedside, Healsan Paves the Path.
▼ 臨床科研技巧及文獻更新

(點選👆圖片,進入自己感興趣的專輯。或點選“資源”,瀏覽本公眾號所有資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