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發瘋指南

作者 | 王璽

來源 | 王璽心理空間

ID | wangxixinli
好友深夜來電:王老師……
必須提一下,不知什麼時候起,我的好朋友們都改口叫我老師了。
神奇的是,她們各在天南地北,有些彼此間並不相識,但一個個就跟隔空商量好了似的,不約而同對我統一了稱呼。
她笑著說:王老師,告訴你一件事情,前兩天我爸媽又吵架了。
你能想象嗎,兩個八十歲的老人,互相大吼大叫。
當時我想起你說的話,你說老年人還能用那麼大的嗓門吵架,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現。
我一邊欣慰地想,他們身體可真好,一邊又想制止他們。
但我怎麼勸、怎麼講道理都不行,於是我就用了更大的聲音去吼他們。
結果我吼完以後,把自己耳朵震聾了,什麼都聽不見了。
我嚇了一跳,還來不及驚訝,她緊接著說:別擔心,親愛的王老師。
現在我和我爸爸成了病友,我們父女倆一起喝中藥。
他的耳朵也聽不見了,醫生說是神經性耳鳴。
我問:伯父怎麼也聽不見了?
她笑著說:也是因為經常吼叫啊。
我忍不住笑了,又不敢太大聲,怕顯得不厚道。
然後我意識到不對勁:你好像很開心呀。難道這不是一件難過的事情嗎?
她說:王老師,你不是說過嗎,有情緒就要表達出來,不要憋在心裡。
我終於吼出來了,而且真的見效了,他們兩個當時就閉嘴了,而且我媽也不四處告我的狀了……
我哭笑不得:讓你表達,沒讓你用這麼大力氣呀。

這幾天,一想起這件事,我就忍不住笑出聲來。

其實好友是個溫柔善良的人,對父母也很孝順。
這件事之後,她很快就向父母道歉了。
我想,她以這種方式發作,雖然付出了健康的代價,但她真的好爽。
之前我寫過關於成年人發瘋的文章,獲得很多人的共鳴。
大家都認為,生活壓力大,負面情緒多,以各種方式瘋一瘋,對緩解壓力和情緒特別有效。
也許每個人骨子裡都想瘋一瘋,包括我自己。
每個人都有叛逆期。
有些人的叛逆發生在青少年時期,有些則是人到中年,才開始自我意識覺醒,開始叛逆(發瘋)。
二者不同之處在於,成年人是要面子的;
成年人的發瘋,往往選擇在親近的人或熟悉的人面前。
曾經有一家三口找我做諮詢。
原因是父母實在拿兒子沒辦法了,說他在家動不動就生氣、發狂,滿地打滾,亂吼亂叫。
每次都把他倆嚇得半死,一來怕他真的精神出問題,二來怕擾民(有鄰居打110投訴過)。
所以只要兒子往地上一倒,他倆就趕緊撲上去勸,而且答應他趁機提出的任何要求。
等兒子恢復正常,爹媽又氣得要死,覺得被這小子拿捏了。
前幾次諮詢,他們的兒子表現正常,甚至很有禮貌。
後來有一次諮詢時,因為父親說了一句責怪他的話,那孩子當場發作。
往地上一躺,歇斯底里地喊叫起來。
這時我看了看他父母,當爹的一臉厭煩,當媽的一邊想起身安撫孩子,一邊喊道:你又來了,你想把我們氣死嗎?
我立刻用眼神阻止了她。
我示意她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她有些猶豫地坐了回去。
就這樣,諮詢室裡的三個大人,圍觀一個少年滿地打滾,大吼大叫。
我注意到,那孩子一邊打滾嚎叫,一邊偷偷拿眼睛瞄我們。
過了一會兒,他顯然累了,躺在地上乾嚎,聲音越來越小。
給他遞臺階的時候到了。
我溫和地對他說:累了吧,起來喝口水。
他氣哼哼地:我不。
我說:喝口水,再繼續。
他忿忿地嗚咽著,一屁股坐起來,接過水杯,喝了一大口。
然後,他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如果一個人的叛逆是遲早要發生的事情,那就越早越好。
一般人會在青少年時期叛逆。
我經常說,這是最好、最正常的叛逆期,因為這階段如果應對得好,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
與此同時,這也是為人父母最艱難的時期,是家庭最動盪的時期。
青春期是一場龍捲風,是對一個家庭最大的考驗,它帶來的破壞力,甚至會摧毀一個家。
有些夫妻,因為應對不了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的複雜與糾纏,選擇在這個時期離婚。
有人甚至直言不諱地告訴我,自己離婚,就是對孩子叛逆、不聽話的懲罰。
所以,能容納、承接孩子和配偶情緒的人,能一起平穩度過孩子叛逆期的家庭,真的很了不起。
所謂青春期的叛逆,其實是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認同過程中,需要得到的內外認可。
對處在二元對立、非黑即白、喜歡挑戰權威的青少年來說,講大道理沒有用,打壓、對抗也沒有用。
唯一有用的,只有愛和包容。
一些青春期被父母打壓、貶低的孩子,情緒沒有出口,會選擇一些極端激烈的方式宣洩;
比如抽菸喝酒,過早發生性行為,自殘、自傷,從事各種冒險(比如開飛車)、極限運動等。
我自己的青春期也很叛逆,也會做一些危險的事情;
比如和小夥伴偷偷喝酒,一個人在鐵軌上走很久,一個人在夜裡爬山、走路,完全沒有風險意識。
現在想想,那是在以生死邊緣冒險的方式發瘋。
相比孩子,成年人的發瘋要高明、隱蔽得多。
我有一位男同行,每次他工作的時候,都會準備一些充氣的膠棒、沙袋,還有枕頭,專門提供給需要發洩憤怒的來訪者。
有時在工作中,我能清晰地聽到隔壁有人大喊大叫,伴隨著沉悶的擊打聲。
這個聲音,有時不光我能聽到,我的來訪者也能聽到。
有一次,隔壁的聲音實在太大,我和來訪者同時走神了。
我的來訪者露出微笑、嚮往的神情:這樣發洩,應該很痛快吧。
我問他:你需要這種方式嗎?
他笑著搖頭:不需要。我還是喜歡語言表達。

我有一些來訪者喜歡喝酒,甚至嗜酒成癮,他們常常因為喝醉後發酒瘋,傷害了自己和身邊人。

有一次,一位來訪者道出了心聲,他說他喝酒主要是為了壯膽;
自己性格太內向了,只有喝了酒以後,才能說出平時不敢說的話,才敢去攻擊身邊的人。
如果第二天有人跟他要說法,或要求他道歉,他就把自己失控的原因歸結到酒身上,典型的借酒發瘋。
還有人發瘋的方式,是惡意滿滿,見人就懟。
吵架打架,傷害他人,為人處事衝動偏執。
有的人狠起來,連自己都要打。
曾有一對夫妻來做諮詢,妻子說實在受不了丈夫的“暴力”行為。
原來,每次夫妻倆吵架,她老公都會在她面前上演自己打自己的一幕,以此讓她內疚、低頭。
時間一長,她受不了了,提出離婚,丈夫還萬般委屈:我打的是自己,又沒打你。
她冷笑說:連自己都敢打的人,有一天也會打別人。
還有一些父母,為了要挾、控制孩子,會在孩子面前說狠話,比如“你不聽話,我就去跳樓”。
還有一些父母,會在孩子面前發瘋,扇自己耳光,拿頭撞牆等,用自虐的方式逼迫孩子就範。
等孩子真的內疚了、屈服了,父母便得意洋洋,大獲全勝。
有人問:想發瘋的時候,怎麼辦呢?
一個正常人想發瘋,是生命力、攻擊性強的表現。
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昇華力比多和攻擊性。
事實上,一些職業就是個人興趣和力比多昇華的結果:
喜歡打抱不平的人做了警察,喜歡玩火的人當了消防員,力比多強的人做了藝術家,喜歡觀察的人做了攝影師,想暴露、表達的人當了作家。
此外,還有很多方式可替代和轉化,比如看書、繪畫、寫作,外出旅行,體育運動,唱歌跳舞;
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多跟人交流,經常參加集體活動,避免自己長期處在孤僻和敵意中。
有人跟我說,每當自己煩躁壓抑的時候,就跑到無人處大喊大叫,喊完就舒坦了。
當然,還有一種最穩妥、最能帶來成長的方式,就是做諮詢。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負面情緒尋找一個出口。
通常來說,人只要知道自己為什麼想發瘋,就不太可能真的發瘋了
文章轉載自:王璽心理空間(ID:wangxixinli)。作者:王璽,北京資深心理師(從業15年),曾當過公務員、雜誌副總編輯,發表作品百萬字,曾獲北京市好新聞一等獎,曾任天津電視臺《我是當事人》欄目嘉賓專家,著有《路在腳下延伸》、《當人生艱難時刻來臨》。
透過諮詢可以為負面情緒尋找一個出口。
如果你遇到了壓力、抑鬱情緒,或者個人成長的困擾,可以來我們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專業心理諮詢師,陪你探索自我,覺察過去的成長模式,引導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向,更好地成為自己。
點選這裡👉只需花1分鐘時間,幫你智慧匹配諮詢師還可以點選下方小程式,新增諮詢客服幫你匹配適合你的心理諮詢師,還可以領一份全方位心理健康評估。
點選下方小程式
開始預約心理諮詢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