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從對話到對抗 2025-04-30 12:35 起點人文 作者:Iapin 來源:你的大海 文章已授權 美國對俄烏態度反轉後,焦慮的不只有川總的反對者和烏克蘭人。 北京時間3月5日上午10點,川總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明確表示其俄烏政策是推動和談、促成停火,並指責歐洲在烏克蘭戰爭中投入過少。川總還批評歐洲早該制止這一切,「難以置信,他們卻沒有。」 僅僅17小時後,北京時間3月6日凌晨3點,馬克龍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回應了法國與歐洲在俄烏事態中的立場。他說,法國與歐洲必須積極應對俄的安全威脅,表態與川總截然不同,「如果美國不再站在我們這邊,我們必須做好準備。」 這場講話,發生在馬克龍訪美歸來不久。上個月24日,他與川總在白宮會談,但會談結果令他不滿。一名參與會談的歐盟高階官員直言,這是「一場徹底的浪費時間」。而就在今天,歐盟27國領導人和小澤在布魯塞爾召開峰會,討論歐洲如何繼續支援烏克蘭,並加強歐洲防禦體系。馬克龍的發言,正是這個關鍵時刻的政治宣言。 從主張與俄對話,到主張與俄對抗,馬克龍的轉變折射了法國與歐洲的安全觀鉅變,也反映了法國尋找自我國際定位的努力。 先從馬克龍這場講話說起。 以下是講話全文翻譯,由原文翻譯而來。講話僅代表馬克龍立場,不代表作者觀點。為讓文章過審,有少量詞彙調整與刪減。 世界不能回到叢林法則 『今夜,我向諸位發表講話,因國際局勢劇變,其影響關乎法國,關乎歐洲。此刻,我在數週外交行動之後,向全國講話。 當前形勢正經歷一場歷史性鉅變,全球秩序動盪不安。我深知,各位對此深感憂慮。烏克蘭戰火未熄,傷亡已近百萬。我們的盟友美國立場生變,對烏克蘭支援減弱,未來走向不明。 與此同時,美國擬對歐洲產品加徵關稅。世界愈發殘酷動盪,恐怖主義威脅依舊嚴峻。我們的繁榮與安全,較以往更加不確定。 毫無疑問,我們正步入新時期。烏克蘭戰事已逾三年。自戰爭伊始,我們堅定支援烏克蘭,並對俄實施制裁。這一決定是正確的。烏克蘭不僅為自身自由而戰,更關乎歐洲安全。若一國可在歐洲大陸肆意進攻鄰國而不受懲罰,安全將蕩然無存,叢林法則橫行,歐洲和平將不復存在。 歷史早已給予我們深刻教訓。 烏克蘭之外,俄威脅已波及歐洲多國,甚至觸及我國。俄早已將烏克蘭衝突升級為全球性衝突。在歐洲大陸,俄動員某國士兵,引進伊朗裝備,並協助這些國家重整軍備。 俄肆意踐踏邊界,暗殺異己,操縱羅馬尼亞、摩爾多瓦選舉,甚至發動網路攻擊,癱瘓我們的醫院系統。俄還利用社交媒體散佈謊言,操控輿論。俄正在試探我們的底線。在空中、海上、太空乃至網路空間,步步進逼,毫無顧忌。 同時,俄持續重整軍備,軍費開支已佔其預算40%以上。至2030年,俄計劃增兵30萬,增加坦克3000輛,擴充戰機300架。在此情勢下,誰能天真認為俄會止步於烏克蘭? 此刻及未來多年,俄將成為法國與歐洲的現實威脅。我對此深感遺憾,但也堅信,終有一日,歐洲和平將建立在恢復理性的俄之上。 當下局勢如此,我們必須直面現實。面對世界危局,袖手旁觀並不智。此刻,我們必須果斷決策,只為烏克蘭人、法國人、歐洲人的安全。 烏克蘭方面,凡有助於和平之舉,皆應鼓勵。我在此向所有推動和平的努力致敬。我們必須繼續支援烏克蘭,直至其能與俄談判,達成穩固持久的和平。和平之路絕不能拋棄烏克蘭,而應堅定支援。 和平不能以不惜一切代價為基礎,和平不能等同於烏克蘭投降或覆滅。脆弱的停火協議並非真正的和平。歷史早已證明,俄自2014年起便進攻烏克蘭。當年明斯克停火協議,俄從未履行。因缺乏堅實保障,我們未能維持力量平衡。今日,俄的承諾已不可信。 重新武裝歐洲 烏克蘭理應享有和平與安全,這不僅關乎其利益,更涉及我們的利益和歐洲大陸的安全。為此,我們與英德等國家通力合作。近幾周來,我召集多國於巴黎,並赴倫敦鞏固對烏克蘭的承諾。 和平協議簽署後,為防止俄再次進攻,歐洲必須做好準備。這意味著長期援助烏軍,甚至可能部署歐洲部隊。此舉並非為參戰,而是為保障和平協議得到遵守。下週,我們將在巴黎召集多國防長,這些國家都願承擔責任。 這是一個旨在實現穩固、持久且可核查的和平計劃,由我們與烏克蘭及其他歐洲夥伴共同制定。兩週前,我已在美國及歐洲各國闡述其要義。我願相信,美國將繼續與我們同行,但若非如此,我們必須自強。 無論烏克蘭和平能否迅速實現,鑑於俄威脅,歐洲必須提升防禦,威懾其進一步進攻。無論未來如何,我們必須加強軍備,提升防禦能力,以維護和平,遏制進攻。法國仍堅定履行北約義務,珍視與美國的夥伴關係,但獨立自主的防務勢在必行。歐洲命運,不應由美國或俄決定。 北約去年的預算分配資料:其年度開支約為35億美元,法國在北約32個成員國中排名第四 今日,威脅重回東部,這三十年的天真歲月已然終結。明日,布魯塞爾特別會議上,27國元首、歐盟委員會及歐洲理事會主席將邁出決定性一步。 法國多年倡導之方案即將實現。歐盟成員國可增加軍費,且不計入赤字。共同融資將推動歐洲自主生產彈藥、坦克、武器及先進裝備。我已令政府加快行動,以最快速度強化我軍,並加速全國各地再工業化。 數日內,我將與相關部長及工業家會晤。我們已倡導八年的「歐洲防務」即將成為現實。歐洲各國將更善於自衛,在本土共同生產所需裝備,加強合作,減少對外依賴。這是一項正確抉擇。德國、波蘭、丹麥、波羅的海國家及眾多夥伴已宣佈前所未有的軍備投資。 如今,行動之時終於到來,法國地位尤為特殊。法國擁有歐洲最強大的軍隊。得益於二戰後先輩的決策,我們更掌握核威懾能力,這使我們比鄰國更具保障。 我們未待烏克蘭被進攻,就早已洞悉世界之險。由我決定並由議會透過的兩部軍事規劃法,十年內讓我軍的軍費翻倍。然而,當前威脅加速升級,我們必須再作抉擇,增加投資。為此,我已責成政府迅速推進。新投資需調動公私資金,但不增加稅負。這需要改革、抉擇與勇氣。 我們的核威懾體系完整、獨立、純屬法國製造,它保護著我們。自1964年起,它也始終保護著歐洲的和平與安全。應德國候任總理提議,我決定開啟戰略討論,探討法國核威懾對歐洲盟友的保護。然而,最終決策權仍掌握在我國總 統、我軍統帥手中。 掌控命運、增強獨立,不僅體現在軍事,更關乎經濟。經濟、科技、工業、金融獨立皆為當務之急。 美國或將對歐洲商品加徵關稅,正如其對加拿大、墨西哥所為,我們必須做好準備。美國此舉對美歐經濟皆無益處,且將影響部分產業。當前困難增加,但我們不會坐視不理。我們已與歐洲夥伴制定應對之策,同時,我將如同兩週前一樣,繼續全力勸說美國撤回決定。我希望能說服並勸阻川總。 堅持人文主義 總而言之,今日局勢要求我們作出數十年來前所未有之決策。在農業、研究、工業及所有公共政策領域,不能再用舊思維討論新問題。因此,我要求總理及其政府,並邀請全國政治、經濟及工會力量,共同根據新形勢提出建議。明日之解決方案,不可因循舊習。 面對這不可逆的變局,我們不可偏激,既不狂熱逐戰,亦不消極退讓。法國將始終堅持一條道路,即追求和平與自由的意志,忠於我們的歷史與原則。這是我們堅信的,為我們的安全,亦為捍衛民主、真理、自由研究、社會里的尊重,以及一種並非仇恨言論迴歸的表達之自由。本質上,這是一種人文主義精神。這是我們堅持的,也是我們所面臨的挑戰。 我們的歐洲擁有經濟實力、力量與才能,足以應對時代挑戰。無論與美國相比,更遑論俄,我們皆有雄厚實力。因此,我們歐洲人必須團結一致,捍衛自我。這正是我們的國家需要你們、需要你們承擔責任的原因。 政治決策、軍事裝備與預算固然重要,但它們永遠無法替代一個國家的堅韌精神。我們這一代人將不再享有和平的紅利,但若我們今日承擔責任,我們的子孫仍可受益,我們將共同面對未來。』 不再對話 馬克龍這番講話,激怒了俄政府。 俄外交部發言人說,馬克龍的講話,諸如準備「馴服」俄等言論,對俄人堪稱咄咄逼人,其中包含大量有關俄的虛假資訊,看來馬克龍已經承認「歐洲和平不是法國的重點」。她質問,法國剛派了駐俄大使,且這位大使剛與她分享了自己希望與俄發展關係的想法,「這樣的話,法國大使為什麼還要來我們這裡?」俄外長則說,馬克龍關於俄「準備對歐洲發動戰爭」的指責為一派胡言。 法國政府的外交政策,並非與美國全然一致。馬克龍2017年擔任法國總 統後,法國的歐洲外交政策重點一直包括推進歐洲戰略自主、推動歐洲一體化,這借鑑的是二戰後法國外交的核心理念「戴高樂主義」——恢復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大國地位,避免成為美國附庸。 例如在2023年4月,馬克龍就曾呼籲歐洲不應在戰略上追隨美國,而應成為戰略自主的世界第三極。這也是為何馬克龍此次講話中,會提到法國已倡導八年「歐洲防務」——歐洲國家在軍事和安全領域合作,以減少依賴美國和北約,增強歐洲戰略自主能力。 1960年代的戴高樂總 統時代以來,法國一直享有與俄打交道的自主權,即便是冷戰高峰期。美國對此也無可奈何。 因此,在烏俄戰爭議題上,馬克龍也並非一開始就對俄如此強硬,他曾說自己的目標是幫助烏克蘭獲勝,但並非要對抗、徹底消滅俄。他曾堅持認為,歐洲可以對俄強硬,但不能羞辱俄,這是一種溫和的對俄態度。 在烏俄戰爭開始前後,馬克龍曾一直想讓法國當調停者,也曾多次和俄總通話。從戰爭爆發前的2021年12月,一直到2022年6月,兩人多次通話,時長高達100個小時左右。在2022年2月8日,全面戰爭爆發前16天,馬克龍還親自訪問了莫斯科,與俄總面談了5小時。 然而,馬克龍這些調停終究沒起太大作用,馬克龍未能說服俄總放棄點燃戰火,也未能阻止戰爭持續,馬克龍也灰了心。 雙方最後一次被公開報道的通話,停留在了2022年9月。2024年11月,俄總新聞秘書說,是馬克龍切斷了聯絡,「歐洲領導人至今都還是尋求在戰略上擊敗俄。」但早在2023年12月,馬克龍就說,「決定在烏北部犯下戰罪,從而造成討論幾乎不可能進行的,不是法國,」但是如果俄總有「認真的建議」可以促進和平,一直能聯絡得上自己。 如今,美國已調整對俄烏戰爭的立場,美俄正就停火議題談判,烏克蘭與歐洲一直要求坐上談判桌未果。能不能上桌看的是實力,而不是調停能力。在馬克龍發表這次立場強硬的電視講話後,俄外長說馬克龍可以再給俄總打電話。 或許,這種調停電話也不再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