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場不給錢,銀行竟讓96歲臥床老人“出差”跑一趟?

最近,墨西哥一條新聞登上了不少人的社交媒體首頁。
一個96歲的老奶奶,因為銀行賬戶的生物識別資訊出現了問題,被暫停了六個月的養老金髮放。家屬反覆嘗試提交材料、提供授權、解釋她的身體狀況,銀行最後只回了一句:“本人必須到場確認身份。”
於是,老奶奶被抬上擔架、叫了救護車,一路送去了銀行門口,只為了“露個臉”,完成核驗。
訊息一齣,墨西哥輿論一片譁然。
一個銀行操作,為什麼引爆網路?
事件發生在墨西哥瓦哈卡州。老奶奶名叫Fidelia Vásquez Nuño,患有多種慢性病,日常基本臥床。家屬稱,他們早已提交了所有官方證明,包括醫療檔案、委託書和身份證明,甚至配合了銀行的各種要求——唯一做不到的,就是“讓她親自出門”。
但銀行給出的答覆很明確:系統識別失敗,只能本人來。
最終的畫面就成了現在大家看到的樣子:一位近百歲的老人被人抬上擔架、運到銀行,門口圍著她的子女、醫護人員,還有銀行工作人員。
她什麼也沒說,只是靜靜地躺著。
不是抗議,不是哭訴,而是一種安靜的無奈。
銀行沒違法,大家卻都不舒服
按照程式講,這也許並沒有“明顯違規”——確實,身份核驗流程中,有時候要靠人臉識別,有時候要親自簽字。尤其當賬戶涉及到養老金髮放時,銀行也有義務保證資金不被濫用。
但問題是,程式可以合規,方式卻可以更有人性。
老奶奶的家屬說,銀行認為她“臉部識別與舊記錄不一致”。可想而知,人的臉在幾十年中當然會變化,更別說是長期臥床的老人。
銀行沒有違法,也沒故意刁難。但面對一個躺在床上都吃力的96歲老人,程式的一板一眼就成了另一種冷漠。
科技便利成“負擔”,屢見不鮮
看完這條新聞,很多人第一反應是震驚。但仔細想想,好像也不陌生。
在國內、在法國、在無數大城市裡,類似的事一直髮生:
想登出一張銀行卡,必須在開戶行辦理,而那個開戶行在五百公里之外;
手機換號後無法登入社保App,後臺只有機器人回覆:“請在營業時間撥打人工熱線”;
就連郵局取個快遞,有時候也得排隊驗證、出示材料、簽名按指紋。
這些規定都“有理”,但放在某些具體的人身上,就顯得過於僵硬。
尤其當這個人,是一個96歲的老奶奶。
“本人到場”沒錯。但我們能不能多問一句?
站在銀行的角度,他們擔心被冒領、被詐騙、被質疑。所以用“本人核實”來兜底,是最保險的辦法。
但在這樣一條街頭影片刷屏之後,我們可能更想問的是:
如果一個人行動困難,有沒有遠端影片核驗、家庭拜訪等替代方案?
如果一個人提供了合法授權,銀行有沒有機制判斷“不方便親臨”的合理性?
如果真的“本人到場”,是不是也要評估安全風險、給出更溫和的配套方式?
這個問題不只屬於墨西哥,也不只屬於BBVA銀行。它屬於所有靠程式執行的機構,也屬於所有老去的人。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會變成Fidelia
今天的這位老奶奶,是一個具體的名字,一張具體的臉。但我們終將會變成她,或是她的孩子。
會慢慢看不清介面、聽不懂客服、記不住驗證碼,甚至連“出門”都變成一種艱難。
到那個時候,我們也會被各種證明、驗證、授權、回執包圍。
所以比起憤怒,更多的是想提醒一句:
不是讓系統妥協,是讓它成長。
規則不是不能有,但別讓它們成為孤立人的工具。
這條新聞在法國主流媒體上沒有登上頭條,但它出現在了不少西語社群和人權組織的關注名單裡。人們討論的不再是“這是不是一起違法事件”,而是“我們的社會是不是準備好應對真正的老齡化”。
在巴黎,有人提議讓老年人銀行業務“下沉”進街道辦公室;在里昂,有協會提出推動更多“家庭探訪式認證”;在國內,也有地方開始推行“幫辦代辦員”,幫助老人跑腿。
這些都不是徹底的解決方案,但它們說明一件事:系統之外,還是可以有溫度的。
老奶奶在擔架上沒有說話。但也許,她最希望的不是“網紅”,也不是“憐憫”,只是想安安靜靜地,坐在家裡,等一筆屬於自己的養老金而已。
-END-
Ref:
https://www.odditycentral.com/news/bank-sparks-outrage-for-bringing-bed-bound-96-year-old-woman-to-branch-to-verify-her-identity.html

文|小月
「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