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據網路平臺數據,《哪吒之魔童鬧海》總票房登頂中國電影票房總榜榜首。導演餃子憑藉《哪吒1:魔童降世》《哪吒2:魔童鬧海》成為100億票房締造者。

很多人都知道導演餃子跨界的勇氣與執著。因為對動畫的痴迷,儘管考入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他卻在醫學與動畫的抉擇中選擇了後者,甚至辭職後靠母親微薄退休金生活,將人生目標聚焦於“動畫創作”這一核心領域。
他在採訪中說:“我沒想過退休,因為如果不幹這事兒,生命就會衰敗得很快。我希望能一直做動畫,哪怕到生命最後的那一刻。”“把每一部作品,都當成最後一部去創作。”
同時,在電影的製作中,我們看到了追求極致的力量。在《哪吒2》製作中,團隊多次因技術難題陷入瓶頸,面對一些場景,“分鏡師是蒙的,特效也是蒙的,不知道該怎麼樣入手。”但全員以傾其所有的態度協作。
“所有難做的事都是人做出來的。我們也有這個潛力可以慢慢‘死磕’。”
最終,餃子團隊耗時五年,將90%以上資源投入特效與劇情打磨。例如,電影中的“鐵鎖鏈”特效鏡頭耗時一年完成。而兩軍對戰的“三維鳥群式”戰鬥設計更耗費一年半時間。這是對資源的重度投入,透過突破技術擊穿閾值,最終呈現了前所未有的視覺奇觀。

當我們迷茫,在日復一日的倦怠中,好像找不到人生的意義了?
當我們焦慮,在AI能力將超越人類的時代,我們還剩下些什麼?
電影《哪吒》,我們看到了人類最有力量的部分正是熱愛、專注。人生皆有意義,使命終將降臨。
以下是內容選自李善友教授 2021年和 2022 年《理念世界》大課部分內容,與大家分享:
為什麼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應該越早找到自己的使命,越早成為自己?
1.我們經常處於眼前的苟且和遠方的詩的二元對立裡,懷疑我們此時此刻正在做的事情有什麼意義?這總是令我們陷入焦慮。我非常尊敬的90多歲的歷史學家許倬雲老先生說,現在全世界都處於一個意義危機的時代。人找不到目的,也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2.我們原以為當生活條件變好了,有事業、有家庭、有各種便捷的高科技的時候我們就會快樂。但突然全世界幾乎同時發現,當我們獲得生活的富足之後,必須藉由某種虛無縹渺的東西才能活下去,那個東西叫做“意義”。
3.米開朗基羅說,我要創造一幅不朽的作品,即使我不在了,還有我的作品在世上閃閃發光,如果我的作品在這個世上是不朽的,相當於我本人在世上一直存在。注入生命,從而澆灌出來的作品,才能是不朽的。
我們從米開朗基羅的故事裡再次看到了這樣的句式:一個人的人生意義並不是虛無飄渺地去追隨,而是從自己有限的人生裡創造了無限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抵達某種境界,成為自己,找到意義。
4.用愛創造靈魂級美好作品,對內成為真正的自己,對外共創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我想這可能就是人之為人的意義。
5.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來創造,我稱之為X。X其實就是你所做的一件事。找到一個X,傾盡一生去擊穿這個X,創造出自己的美好作品。
6.作品有深淺,角色無高低,任何角色的人,都有創作美好作品的DNA。早一點篤定地找到自己的X,即使它像針尖一樣小都沒關係。因為你的一生將要用大量的時間聚焦你的意識與能量來擊穿它,這就是人生最簡潔、最美好的正規化。
7. 美好作品是我獻給這個世界的獨一無二的小禮物,它有三個條件:我喜歡、我擅長、很美好。
8.過去我們創業是為什麼?大眾有什麼痛點?資本有什麼風口?什麼容易融資?什麼容易上市?我們總是被外在某個目標牽引著做事情,但我想也許我們可以停下來,做另外一種方向的選擇——由內出發,選擇我喜歡、我擅長、天命所歸的事,把它做到極致,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會迷失自我,我們會找到自己,並實現生命的意義。
9. 在商業化的世界裡創作出來的東西,如果你僅視它為商品,那你乾的活就變成了功利性的動作,它本身變成了實現另外一個目的的工具。並不是說作品不能賣錢,但一定要先把“作品”這個詞立起來。
你做的事情無論大和小,離錢遠還是近,從今天開始換一個角度去看它,它就是作品。
10.真正的意義是垂直下來,不在於你所做的事,而是你做事的狀態。擊穿閾值後,從源頭流經你的東西叫意義,它超越你做的事情,超越思想,甚至超越你的人生。
所以,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要把自己做的事當回事。
“Being is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doing”,我們從“doing”中獲得的都不會產生意義,是我們如何“doing”那個狀態,也就是“being”能夠產生意義。
11. 過去有很多培訓都在講時間管理,我年輕的時候也上過,這些時間管理的課程大多都在傳達類似這樣的東西——最佳化我們的時間管理,同時多執行緒地運作,可以極大提高我們的效率。
我覺得這種觀點簡直就是在胡扯,從效率上我們可以同時做很多事情,但從效果上毫無意義。試想一下,我們意識能量已經很少很少了,很多人連看紙質書都看不進去了,你甚至不敢獨處。
試想一下,你有沒有經常覺得你的生命好像被一個塑膠泡裹住了,渾身不舒服,生命也不舒展。如果我們把它擊穿,我們就能呼吸到真正的空氣,看到真正的世界。
12. 什麼是把一件事情擊穿?把一件事做到極致,達到人劍合一的狀態。你成為你正在做的那件事,與你正在做的那件事合一的狀態就叫擊穿。
當我砍柴的時候,我就是刀;
當我擔水的時候,我就是擔;
當我講課的時候,我就是故事;
當我演戲的時候,我就是角色。
13. 臨在當下的最小切口是“一次只做一件事”,臨在當下的最深切口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14. “活在當下”已經變成一句雞湯式的話了,變成一種好好享受人生的雞湯式的話,勸告人們什麼都要去體驗、去享受。
而我想表示的臨在當下,與所謂的享受人生恰恰相反。條條大路通羅馬,但你要找到最適合你的路,在你內心喜悅的指導之下,去找到那個屬於你的獨一無二的、只有你才能給這個世界帶來禮物的那件事兒,找到它,擊穿它,就是最完美的人生。
我經常鼓勵同學們,要在針尖大小的領域,努力做到天下第一,盡全力去擊穿。你有沒有嘗試在某件顆粒度極小的事情上,做到極致?
15. 在你的生活裡,如果去掉睡覺的時間,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了,我們該如何在工作中踐行“臨在當下”呢?
稻盛和夫講的一句話特別棒:“工作就是修行,如果你用超越的視野來看待工作,工作就是修行。”
與其把工作跟你的生活二分,不如打破二元對立,把它當做你修行的路。
16. 你要集中於此時、此地、此事,忘掉過去,忘掉未來,怕的就是你在工作的時候,想著透過這份工作賺一筆錢,然後退休去享受生活。工作時心在別的地方,既做不好工作,又不是修行的狀態。
17. 《新世界》這本書裡有句話說:任何與他所做之事合一的人,就是在創造一個新的世界。這些人對於其他人的影響,遠超過他們提供的功能所帶來的影響。如果我和我做的事情同頻共振,這個頻率會加強,會吸引更多的人過來。
18. 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勝過你把一萬件事做得平庸。
19.《新世界》裡有句話特別棒:享受你的工作的同時,加上一個大目標。有一天,他們突然就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麼,通常與他們正在做的,或是喜歡做的事情有一定關係,但規模要宏大得多。
與其胡思亂想你的使命,不如就臨在當下,使命自己就會出來。使命來到的那一刻,你就知道這就是我的使命了,因為你有極大的篤定感、確定感、力量感。
20. 真正美好的就是《人類群星閃耀時》中的這樣一句話:一個人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創造力的壯年,發現此生的使命。
使命也是本自具足,每個人都有。比如我經常講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用一生守護莫高窟的樊錦詩等等,都是在自己領域裡做到了極致,發現了畢生的使命。
21. 我們來到世間,會對生命賦予某些概念、角色、意義、標籤、面具等,一層一層地把生命覆蓋。請大家切記,這些根本不是目的,藉由體驗它們跟生命直接產生連線才是目的。
22. 如果因為我們扮演了某個角色,就認為自己是那個角色,我們就會忘了自己是誰,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恐懼、角色、時間,就像烏雲一樣遮住了天空,使得我們看不到陽光,不知道我是誰。
我們總是乞求別人給我們帶來光,別人照亮我的人生,其實那個光就是我們自己,就是我們那個Being,但我們自己和自己之間樹立了很多屏障。發現我是誰的過程不是做加法,而是做減法。當我們徹底放下一切,找到真正重要的那個東西,才能回答我是誰。
在你知道自己是誰的那一刻,就是所謂的覺醒。
23. 一英里跑,曾經有一個公認的人類極限速度是4分鐘,沒有誰能在4分鐘之內跑進一英里,這也曾被認為是人類身體的極限。
1954年,英國大學生班尼斯特,在一次比賽當中居然跑進了4分鐘,到今天大家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但接下來奇蹟發生了,一個月之內,就有運動員又跑進了4分鐘,當年有十幾個運動員跑進了4分鐘。
人類總會被一些無形的屏障給擋住,很多屏障都是自我設限,一旦有一個人能夠跨過,整個人類都會跨進新的篇章。
24. 我嘗試給使命下一個論斷:使命,不是我腦子裡的使命,而是我靈魂裡的使命。
人生為某一件大事而來。你要理解你最終的使命,就是給這個世界奉獻一份獨一無二的“偉大禮物”,它比生命還重要。
只有你能夠帶來這種擔當。
這個擔當根本就不是為了幫助世界,
也不是別人推著你,不是責任。
就是我願意。
誰也綁架不了你,你活得多麼瀟灑!
25. 馬斯克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使命,到了大學的時候,他就列出了一個人生清單:網際網路;可再生能源;太空探索……我們後來看到的PayPal、Tesla、Space X等他完成的一項項事業突破,完全是人生使命的載體而已,最神奇的是,他都做到了。
他以使命為起點,使命自始至終陪伴著他創業的整個歷程。可以說,他為人類做了兩件大事:1,因為有了特斯拉,人類可再生能源這件事提前了10年。2,如果沒有SpaceX,人類太空探索的腳步將停下來。
馬斯克的例子告訴我們,如果早一點找到自己的靈魂使命,可以更好地把我們的事業施展出來,去踐行我們的靈魂使命。
26. 那如果每個人都有使命的話,使命一直存在,那是不是躺著等著使命來了然後再去行動就好了?
錯,使命一定不會輕易出現,它只給那些準備好了的人。此外,它還會考驗你究竟能不能承擔起這個使命,如果遇到一點小事就崩盤,它會交給你大事嗎?所以,一定是在你經過很多考驗之後,使命才會降臨。
27.一個特別好的隱喻是唐僧取經,在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後才能拿到真經,真經就是那封信。如果這麼想的話,就算人生出現巨大的困難,那也只是考題,這樣想是不是立刻覺得輕鬆多了?
每一個問題的存在,並不是要把你難死,而是出一道題給你。等你把這道題解開之後,再解另外一道題……最終考試得到100分,使命這封信就被你解鎖了。
28.冥冥中有個力量引導著我們,其實這就是使命,我們完全可以透過我們所做的事情去體會其背後的力量是什麼,把它拈出來。
29.因為我的存在,這個世界會有什麼不同?假如沒有了我,這個世界會有什麼損失?可以用這個句式來找你自己的使命。
人類群星閃耀,我相信每個人來到世間,都是帶著使命的,我相信每個人都是創造者。
30. 用愛來創造,於己、於人、於世界都是一種更好的創造方式。愛是一種最恢弘、最無私的創造力工具。
用愛創造必須有兩個步驟,第一步是釋放恐懼,如果不能釋放恐懼,愛就不能流淌出來。
許多人的心外邊都包裹著一層層的殼,來保護自己。為什麼保護自己?因為恐懼。恐懼就像烏雲,愛就像太陽,如果不讓烏雲散開,太陽就無法照射下來。第二步,是讓愛自然流動,愛的流動和表達是創造的最佳方式。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