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以這種方式離開,讓我突然想到100歲的英國鄰居奶奶

01
就在昨天,2024年12月4日,瓊瑤選擇以一種她稱為“翩然”的方式離開了人世。
對我們80後而言,無論瓊瑤身上有過多少爭議,她都是一位曾經深深震撼過我們愛情觀的傳奇作家。
她從骨子裡透著對愛和浪漫的執著。
如今,她也像自己筆下那些決絕又悽美的女主人公一樣,以最瓊瑤的方式離開了。
她留給世人的最後一段文字是她的遺書,其中也解釋了自己要走的原因:
我不願成為插管維生的“臥床老人”,我不要那樣的“死亡”。
她不願病痛耗盡她的人生尊嚴,也不願讓親人揹負她的最後時光。
這一份遺書,不僅是瓊瑤對親友深情的告別,也是一場關於生命意義的深刻對話,對自我、對自由、對生命的愛的表達。
坦然,卻不冷酷;
決絕,卻不傷人。
她彷彿為自己設計了一場無聲的告別儀式,將人生最後的一筆,劃得清晰而有力。
瓊瑤的離去,讓我不由自主想起一位曾經的鄰居奶奶——100歲的英國老人珍妮。
珍妮,也許還有老朋友記得這個名字,我以前專門寫過她的故事。(文末第一篇)
她從我們搬到現在的家裡起,跟我們做過將近6年的鄰居。
每次我在門口遇到她,總會熱情地聊上幾句,話題從她二戰時期的見聞,到她與丈夫60年的婚姻,再到她對現代科技的不屑:
“WhatsApp?不如一杯茶聊天下。”
她的人生充滿了故事,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次對話,是在陽光明媚的花園裡,喝著她泡的英式紅茶時,她對我說:“如果我還能走,我希望生命的最後一程由我來決定,而不是醫生或者機器。”  
然而,現實常常無視人們的願望。
就在珍妮100歲生日前的幾個月,她因不慎摔倒被送進醫院,隨後又轉入養老院。
從此以後,她再也沒有回過那間擺滿她珍藏照片的小屋,再也沒能親手修剪她鍾愛的玫瑰。
我們兩家之間,是珍妮親手種的黃玫瑰
她的房子,不久以後也換了新的主人。
去年年末,我在家附近的小超市偶遇珍妮的兒子,才得知老人已經不在人世。
我不知道她在養老院裡是否還能保持那份樂觀,是否還能自主決定自己的生活,更不知道她生命的終點是否如她所願的平靜而有尊嚴。
珍妮的故事,在我看過瓊瑤的遺書後慢慢從記憶深處浮上來,讓我感慨:我們能否真正擁有生命終點的選擇權?
02
生命的自主權:
一個跨越古今中外的命題  
中西方對生命和死亡的態度,常常讓我覺得像兩種截然不同的樂曲,一個舒緩悠長,一個跌宕激昂。
我們中國文化講究“隨遇而安”。
比如《莊子》裡那個擊盆而歌的畫面,莊子的妻子去世了,他卻覺得生死不過是自然規律的一部分,像花開花落,葉子黃了自然會掉。
他的態度不是冷漠,而是一種豁達和超然,教會人們接受生命的不可逆轉。
相比之下,西方的文化更喜歡把焦點放在“我的選擇”。
比如蘇格拉底,當他要喝毒芹汁的時候,並沒有恐懼和掙扎,而是從容面對,因為在他看來,選擇何時離開也是一種思想的昇華。
到了現代,很多西方國家還允許安樂死。
這背後是對個體意志的極大尊重:只要你想,只要你的條件符合,你可以決定自己的終點。
而霍金的故事則反映了另一種自由意志。
他面對漸凍症的侵襲,身體逐漸失去功能,卻從不屈服於命運的安排。
他在輪椅上完成了《時間簡史》,用超越身體的思想書寫了人類的科學奇蹟。
他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延續生命價值。
他曾說:“生命或許脆弱,但只要還有目標和希望,它就值得繼續。”  
無論古今中外,生命和死亡,都是個永恆的話題,放在瓊瑤和珍妮奶奶的身上,卻又像是一份鏡鑑。
瓊瑤的“自焚”,打破了中國人對“生死由命”的悠然,是她對生命最後一程的自主掌控。
而英國奶奶珍妮,雖然生活在一個尊重個人選擇的社會,但最終的結局卻並不“自由”。
她摔倒後就失去了行動自由,接著又住進養老院,她想象中安然離去的樣子,可能最終也沒有辦法實現。
這對比很扎心。
文化或許可以影響我們對生死的態度,但有時候,命運就是這麼讓人無奈。
想自主選擇何時何地“謝幕”,可能比我們想象得要難得多。
03
對年輕人的寄語:
生命的關鍵不在於如何結束
瓊瑤的遺書中最讓我動容的一部分,是她雖然選擇自己離去,卻不忘用最強烈的語氣告誡年輕人:千萬不要輕易放棄生命!
我認為這無疑是瓊瑤作為一位經歷過86年風雨的老人,在用她最後的影響力對年輕人們貼耳叮嚀,也最後一次表達對生命的愛意。
而珍妮,我相信即使她的終點不盡如人願,她也不會有太多遺憾。
因為她跟我說過的最後一句話是:
“我什麼也不怕,我有過足夠多美好的回憶了。”
對於尚且年輕的我們來說,或許更少去思考“死亡”,但卻更容易在繁忙中迷失對“生活”的把握。
無論瓊瑤的“飄然”還是珍妮的“無常”,表面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但其實都在提醒我們一個核心:
生命的終極價值,不在於如何結束,而在於如何度過。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經寫過這樣兩句話: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
“人類的悲喜劇,在於我們一邊渴望生命無限長久,一邊又無所事事地揮霍時間。”  
其實也是在說,不僅要關心生命的長度,還要追問它的厚度和深度。
或許,生命的意義就在於讓每一天都變得值得珍惜。
它可能是一場刻骨銘心的愛;
可能是一段不斷超越自我的旅程;
可能是完成一個夢想;
亦或只是為身邊的人帶來一點溫暖。
無論我們是否能夠像瓊瑤那樣坦然掌控生命的終點,或者像珍妮一樣努力對抗無常,活著的每一天才是最值得去用力的部分。
生命有限,而希望無限;
即使面對不可抗的命運,我們仍能以熱烈與堅韌回應它。 
正如瓊瑤在遺書中所寫:
“生命的美好,就在於能愛、能笑、能哭、能痛。”
願我們每一天的選擇,都在為自己的生命賦予厚度。
願我們在這一段有限的旅程裡,勇敢地去愛、去笑、去哭、去痛,把生命的每一天過成不留遺憾的一頁書。❤️
1
END
1
即將截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